九大名劍

九大名劍

中國古代九大名劍為:棠溪、墨曜(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泉太阿莫邪干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大名劍
  • 外文名:Nine  Sword
  • 來源:《史記》
  • 產地:西平
概述,發展,

概述

中國古代九大名劍為:棠溪、墨曜(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泉太阿莫邪干將西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史記》載:中國九大名劍皆出西平:“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由此可見,人們熟知的“龍泉寶劍”其實也出自西平,並排名第六。
九大名劍

發展

第一:棠溪寶劍,名冠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然,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盡殺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轉眼淪為廢墟。“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秦更天”的歷史風情畫卷,從此不再有。包括棠溪寶劍在內的中國冶煉鑄劍絕技,也從此失傳。20世紀40年代,畢業於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的高錫坤創辦了大陸鐵工廠,這
不僅是西平縣的第一個鐵工廠,更是他開始尋夢與挖掘棠溪寶劍生產絕技的起點。其子高慶民,8歲就已經是父親煉劍的幫手了。數十年過去了,他們父子雖經風雨,但挖掘絕技一刻也不敢怠慢。1986年6月的一個夜晚,高慶民終於得到了削鐵不捲刃、彎曲90度而不折不變形的劍身!他飛快地跑到父親的病榻前,父子倆緊緊擁抱在一起,大哭了整整一夜。  從此,失傳千年的冶煉鑄劍絕技再現人間,棠溪寶劍也終於在1987年恢復了生產。  河南省西平縣棠溪寶劍廠是目前我國集歷史名劍棠溪寶劍的挖掘、研製、生產、開發的唯一專業廠家。
自唐代末期戰亂沉寂了1000多年的今天,河南西平棠溪寶劍廠廠長高慶民終將這一瑰寶重現天日,發揚光大。西平棠溪寶劍廠所鑄的棠溪寶劍削鐵如泥,完全具備了傳統棠溪寶劍強、硬、韌、彈四大特點。高慶民將中國文化藝術地融入了棠溪寶劍的鑄造中。如:“千年龍劍”體現了濃郁的中國龍文化;“中華第一劍”則是戰國時期古劍文化的再現,其劍身、劍鞘、護手等處雕刻圖案分別為夔龍和象徵威嚴、吉祥、祈福的神獸面、饕餮、鳳。棠溪寶劍先後榮獲40多項大獎、金獎。 1997年和1999年,棠溪寶劍廠分別鑄就大型回歸劍,送抵香港、澳門,受到兩地人民的歡迎。2001年,棠溪寶劍廠又向另一個高峰衝刺,鑄造“中華第一劍”,此劍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
第二:墨陽即為地名,又因地而劍,成為著名寶劍,同是也是鑄劍師的姓名。《河洛文化·冶煉》章節中指出:“冥山即是原來舞陽縣鐵山,古時又稱作墨山,而‘墨陽’即‘墨山之陽’的意思。史籍中載有的墨陽劍的作坊,應位於當今鐵山的南邊,洪河的北邊,即鐵山廟冶鐵遺址。”也有專家學者指出:舞陽因位於舞水之陽而得名。古代文字中“潕”通“(舞 )”,因“潕”字筆畫多,雕版印刷出來的“潕”字多呈“墨”疙瘩狀,故被世人戲讀為“墨”;地名墨陽即舞陽;“其地產劍,因以名劍”,“墨陽劍”當為“舞陽劍”。
第三:合伯寶劍,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當代的合伯寶劍承襲了古代手工千錘百鍊、金屬改性的傳統工藝,具備 “強、韌、硬、彈”四大特點,硬可斬釘截鐵,韌可彎曲120度不斷裂變形,光鑒寒霜,靈氣逼人。
合伯寶劍全部用傳統手工工藝,共需3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劍條的鍛打就要通過熱鍛、冷鍛、千錘百鍊的反覆摺疊鍛打,繼而通過正火、淬火、退火、回火……熱處理,再經過鏨圖、滲銅、粗磨、細磨、精磨、研磨、收光等等近百道複雜工序,才能完成合格劍條的製作。其劍鞘、劍架都是昂貴的稀有木材,經過精雕細琢出一幅幅龍飛鳳舞、福祿壽禧等等祥瑞圖畫。再經過組裝、打磨,汽車烤漆、成品檢測、包裝才以完美的形象展示於世人面前。
合伯寶劍大氣、名貴、莊重、典雅、古樸、圖案考究,造型精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展現和滲透出王者風範、尊貴地位、崇高神聖、正義祥瑞之氣,極具東方文化特色和神韻,顯示了千年古劍尊貴的身份和品位,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技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珠聯璧合,無愧國內外劍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實用、鑑賞、珍藏價值;無論是作為禮品或收藏品,都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舞鋼市是合伯寶劍的原產地。合伯寶劍製作工藝己被認定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伯寶劍除了工藝精湛外,還含融有舞鋼市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產業元素。比如在合伯劍的劍鞘的一面手工雕刻有2700多年前“合伯城”冶鐵鑄劍的整個過程:開礦、選礦石、冶煉、鑄劍、合伯城池等等,畫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舞剛冶鐵鑄劍的光輝歷史;劍鞘的另一面雕刻有代表舞鋼文化的二郎山、代表舞鋼悠久歷史的柏國城遺址、佛爺嶺,代表舞鋼山水文化的龍泉湖石漫灘森林公園……,較為全面的代表了舞鋼市的歷史和特色文化。合伯寶劍的飾件或龍鳳呈祥、或五福捧壽、或吉祥如意、或降魔驅怪、或喻意成功、或祈禱財運、或講述歷史、或傳播文化……從不同角度來滿足人們祈禱鴻福、求富求貴、延年益壽運動健身、鎮宅避邪等心理需求。
第四:鄧師,古寶劍名。《史記·蘇秦列傳》:“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司馬貞索隱:“鄧國有工鑄劍,而師名焉。”
第五:宛馮,古時寶劍名,因宛人於馮池滎陽)鑄劍,故號。
第六:龍泉,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也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七星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第七:太阿,古代楚國寶劍名。《越絕外傳·記寶劍》中楚王請歐冶子、干將莫邪西平棠溪鑄成太阿名劍,答楚王曰:“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切玉如泥,相當於“鹿盧”“屬縷”“昆吾”。
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
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太阿劍。 世人都說,太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太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 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原違, 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鑄刻篆體“太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藉機滅掉楚國。 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 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 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太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 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 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太阿劍啊,太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 匪夷所思的奇蹟出現了: 只見一團磅博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撲地, 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太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鬍子對道: 太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 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第八第九:干將莫邪,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干將私藏“莫邪”的訊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今福建南平)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