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乘佛法次第

《九乘佛法次第》,作者是德威吐庫(持明丹珠) ,佛法研究類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乘佛法次第
  • 作者:德威吐庫
  • 性質:佛法研究
  • 地點:九乘佛法次第
三種傳承,九乘佛法:,
九乘佛法次第

外密與內密的分別,什麼是生起、圓滿、大圓滿次第? 寧瑪派將顯密佛法分為九乘次第,外、內、密各三乘,以顯示其見地、戒律、修持方法與直接程度等特色。九乘次第雖是寧瑪派所說,但亦為各派所公認,簡介如下。 各乘都是佛所說,只是針對根器不同眾生,方便次第有所不同,如某些法沒有需要,佛當初也不會說。佛法就像大海,有不同層次的領悟,但都是為了達到成佛的同一目的,因此這裡雖將佛法分類研究,以示其實修方法的特色,應該有以上了解,稟持對各乘法門的尊重。

三種傳承

寧瑪派觀點,佛法真正的起源,是來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的正覺密意(註:密宗富於表征,真如法身寧瑪派稱普賢王如來,並非外在某人),經種種報、化身佛的化現,依因緣而由佛界淨土傳到人間。 

以“總傳承”而言,有三種傳承: 
一、“佛的心印傳承”: 
由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到五方佛等報身佛,法義本來如此,無需言語詮釋,因此這種傳承超出三界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以下兩種傳承,則有傳入人間與天界者。 
二、“持明的表征傳承”:(註:“持明”即通達實相的佛法知識持有者、法主之義) 
報身佛以表征印契(註:由某種姿式或形相即能瞬間傳達智慧)傳與持明導師,亦不需言語文字。持明導師有化作人類,也有化作天、龍等以度化各道眾生。釋尊滅後二十八年,五持明(人、天、龍王、藥叉、羅剎)聚集瑪拉雅山頂,得金剛手菩薩(即大勢至)傳法,這是普賢王如來在佛界傳授的密法,在人間廣為流傳的開始。 
大圓滿傳承由報身佛金剛薩陀到人間初祖勝喜金剛(Garab Dorje)、 到妙吉祥友(Manjushrimitra),到吉祥獅子(Sri Sangha),再到蓮華生大士,在這幾代間“表征傳承”和“口耳傳承”都有,以後一般只有“口耳傳承”了。 
三、“人間的口耳傳承”: 
是指在人間由師徒代代口耳親傳,至今不斷的傳承。 
人間傳承以後又發展出三種傳承: 
(一)“教傳(Karma Lineage)”(又稱“長傳承”): 師徒代代口耳相傳。 

(二)“岩傳(Terma Lineage)”(又稱“伏藏傳承”,“短傳承”): 蓮師預知藏王后代欲毀佛法,並且末法眾生德薄障重,為免金剛乘教法破滅衰退,或為世智參雜走樣,並為保留加持力,利樂後代有情,故將經續、儀軌等教法埋藏在山間岩中,及弟子心中。其成就大弟子眾為利有情,發願轉世為取藏者宏此教法。每岩傳法蓮師均授記取出的日期、取庫藏者、及受此教法者。蓮師弟子的轉世,現為取庫藏大師,適時當機應授記,取出預藏的教法,利樂眾生。 
(三)“淨觀傳承(Pure Vision Lineage)”: 大成就者在定中得本尊祖師所傳。

九乘佛法:

寧瑪派將佛法分為九乘次第:顯教三乘,外密三乘,內密三乘。
九乘次第中並未列“教外別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禪宗。禪宗達摩祖師曾住西藏傳法,為密宗“施身法”男派祖師(這大約是密勒日巴祖師的時代),這是在九乘次第之說以後的事。由於西藏人並不清楚後來達摩祖師在中國傳了什麼法,所以九乘次第未提禪宗,而一般密宗法師把中國顯教都歸於“因乘”,也是因為不知道達摩祖師在中國傳的禪宗。中國人也多忽略達摩祖師曾住西藏傳法,認為禪宗屬顯教,這些彼此不同的認知,都是由於以上所提原因,明白了不管怎么說就不會混淆。筆者認為禪宗法義應屬“密三乘”的“大圓滿次第”,另一說法顯教因為有禪宗,也不完全是“因乘”,也兼具“果乘”。(所謂“果乘”認為眾生自性原本是佛,當下識得契入就頓出三界) 
顯教三乘:為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的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所說。分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菩薩六度等。 
外密三乘:為法身佛普賢王如來的報身佛金剛薩綞所說。分為
事部(作密,Kriya tantra),
行部(修密,Upa Tantra、Carya),
瑜珈部(Yoga Tantra)。 
又稱“下三部瑜珈”,在唐朝開元年間由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三藏三位大士傳入漢土。空海和尚(弘法大師)得惠果法師傳承,帶回日本,現流傳於日本又稱“東密”。
事部(作密):特點是注重事相,壇城莊嚴,行者不自觀本尊,而向本尊乞求成就,又稱“從主乞求悉地”,行者守戒如法修持,七世可成就。(又有說十六世者) 
行部(修密):較少事相,行者亦可自觀本尊,但主要還是向壇城本尊乞求加持成就,又稱“從伴乞求悉地”,行者,行者守戒如法修持五世可成就。(又有說七世者) 
瑜珈部:更少事相,瑜珈即“相應”的意思。修“入我我入觀”與對生本尊相應,轉行者的身、口、意為本尊身、口、意,但仍有迎有送,有本尊與行者的分別,“迎送本尊”,行者守戒如法修持三世可成就。
內密三乘:為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說,統稱“無上瑜珈部”,特色在由灌頂引導而明白自身心、外情器的“三金剛”實相(註:即一切色相、聲音、意念的性空緣起,等下有進一步說明),所謂“修”即無時無刻不“自成本尊”,也就是住在即心即佛、即身即佛的的覺悟,可省略許多事相,甚至不需刻意求外在本尊的加持。 
為什麼要“修”?佛性雖本具不依修得,但因無明遮蔽,不修亦隱而不顯,更見不著。凡夫從未穿透過遮蔽自性的迷惑,見到並確認自性本體,這遮障迷惑總稱為“無明”。無明並不只是此生所積,試撿驗自心一天內有多少五毒情緒妄念,多少靜定光明善念,可知一天、一生、無始以來多生多世積了多少業障習性。 
怎么辦呢?好在這業障雖深重,但並非實質,如依對症的佛法來淨化,就像將無明的奶油,放在自性智慧的炎陽下,也能很快融化。為因應眾生根器的不同,佛教出“三瑜珈”的方便法,以對症下藥,淨化無明。就像用這“瑜珈”之風,吹散“無明”烏雲,使“自性”晴空開顯。由“外密”到“內密”,由“生起次第”到“大圓滿次”,其下手入更直截了當,若根器相應,則成就更快速。
《什麼是生起、圓滿、大圓滿次第?》 
在作以下較詳細介紹前,簡而言之,“生起次地”淨化對外相的迷惑執著,“圓滿次地”淨化體內業力情緒氣脈的纏縛,“大圓滿次地”體取無生,悟入“本來清淨”的實相。 
大瑜珈(Maha Yoga、生起次第、新譯派稱“父續”) 
簡而言之,眾生由於不識外境實相,取捨外境變遷而生出內心痛苦,不得解脫,為淨化對外境錯誤的覺知,修“生起次第”的“本尊瑜珈”,也就是一般人所知,密宗依某本尊儀軌,修觀想、結印、持咒等,和本尊“三密相應”的修法。主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淨相代妄相,以入實相”,明白“即心即佛,即身即佛”,不但得外在本尊加持,也開顯自性本尊,雙管齊下,修成了可得化身成就。(註:這些名相都有甚深意義,想深入了解應依師參學,此處只是提綱,無暇深入一一說明) 
所謂“生起次第”或“本尊瑜珈”,依有緣選修的某一位佛菩薩(註:密宗稱“本尊”),初由灌頂傳法而明白自性、外相的體性本來清淨,修持上見“色性本淨、聲性本淨、意性本淨”的實相,視自己和眾生為本尊佛、外境為淨土、聲音為咒音、意念為自性的功用。都攝六根,在意中生起本尊淨相以自淨其意,依果地修生終能契入本有實相,故得此名。這時行者已發揮自性的力量,不只依靠外在本尊加持力了。 
渣王宮中有“大瑜珈”及“無比瑜珈”經續自天而降,並得金剛薩陀親授灌頂。大瑜珈分“續部”及“修部”。渣王傳續部給庫庫拉扎,庫庫拉扎修得成就後反為渣王開示,數傳至蓮華生大士。“修部”有“教傳”與“岩傳”,數傳至蓮華生大士總攝受。 
無比瑜珈(Anu Yoga、圓滿次第、新譯派稱“母續”,又稱“隨順瑜珈”或“隨瑜珈”) 
簡而言之,眾生即使知道“即心即佛”的道理,但身上生出煩惱情緒的氣脈若未得調伏,雖理上有所領悟,但事證上卻不易得力,為淨化體內情緒氣脈及其引出的煩惱妄念,修“圓滿次第”氣、脈、明點。修成可得報身成就。 
修“生起次第”由分別假設,依觀想成而得名,著重廣大向外觀。而修“圓滿次第”,著重向內觀身壇城,行者本身具足氣、脈、明點,成就所需的條件自身已有,修持只是使其“圓滿”。使“氣”通達流暢,成就得“空”;“脈”調柔透明,成就得“樂”;“明點”淨化升華,成就得“光明”。氣入中脈、心氣不二,開顯離念真智(註:即是使阻塞在各脈輪中,會生出妄念煩惱的情緒能量,統統轉成智慧光明氣,使自性淨光能離遮蔽開顯)。修成後不止明心見性悟“體”,心能御氣質能互變以起用,生起神通妙“用”。 
傳承由金剛手(即大勢至菩薩)傳渣王,但為尊重法統,渣王仍請人間持明萊札華為其灌頂傳法。後五傳至釋迦獅子(即蓮華生大士別名)。 
無上瑜珈(Ati Yoga、大圓滿次第、新譯派稱“無二續”,又稱“極瑜珈”。) 
修大圓滿“立斷入本淨(藏音“徹卻”)”、“頓超任運(藏音“脫嘎”)”。勝喜金剛祖師留下的大圓滿六百四十萬偈,妙吉祥友祖師抉擇為“心部”、“界部”、“口訣部”: 1.“心部”,以分析意度等方法探索心,著重指示“萬法唯心造”。 
2.“界部”,著重指示“諸法從本體性空”。 
3.“口訣部”或“心髓”,不借意度分析思惟,而是當下直指明體,以及諸法皆為明體的顯現。蓮華生大士專重“口訣部”,因其已包括了“心部”和“界部”。“大圓滿”法門依直指認取離遮蔽的本淨俱生智,開顯無上解脫慧,並非修小乘聲聞止息妄念以斷滅諸苦的寂滅禪定。 
大圓滿傳承自法身普賢王如來到報身金剛薩陀,再到人間初祖勝喜金剛。數代後主要分蓮華生大士和無垢友祖師兩支,近代又由龍欽巴尊者集其大成。
再談“生起”、“圓滿”和“大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的本尊瑜珈》 
其實在三種瑜珈的修持中,都含有生起、圓滿和大圓滿次第,無法分割,分類為便於闡述學理。 

為什麼要修“生起次第”?因輪迴眾生依業力五官與八識妄心執取外境,只見其“表相”與“功用”而不見性空“本體”,因此起惑造業墮輪迴。為淨化這迷惑不識實相,經灌頂、傳經、授法,指出如何透過現象徹悟本質,見到這“表相”與“功用”下的“本性”,使行者開始明白“色性本空、聲性本空、念性本空”,得到本自解脫的入處。 

受法後的修持,“上座”依儀軌修持時,就是在較靜定無干擾的狀況下借法歸源,依本尊淨相方便,徹底弄明白“色相、聲音、意念”到底是怎么回事,人道眾生的五官、八識中,以眼、耳二根特別敏銳,再加上意念,就是一般“心”的作用。所以密宗著重由“身、口、意”下手,這“三密相應”就統攝了“都攝六根”。“意”能了則證入“心空”“我空”,“身、口”的“色相、聲音”能了則證入“境空”“法空”。證悟人空、法空就能成佛。 
“下座”修持,就是在動中歷境對緣時保持不迷惑。這樣由凡夫的“混然不覺”,到行者的“覺而不常”,緣本尊淨相都攝六根,由散入定,漸漸打成一片能“常覺不迷”,由無上定慧根除累劫迷惑習性種子而達到證悟。
《為何“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與“大圓滿次第”不可分割?》 
這“人空、法空”的部份是“大圓滿次第”,故離“大圓滿次第”亦無“生起次第”可修。 
在妄心休歇常住定中時,氣脈不調自調,此外將身觀空、持咒時觀心間智慧尊等也都屬於“圓滿次第”。故“生起次第”也包含了部份“圓滿次第”的修法。
內密與外密的比較: 
見地、修法有所不同,但都需要灌頂。“外密”較費力難修,重事相儀軌、潔淨、吃素。見地上較“無上密續”多二元對立相,把本尊觀為外在的王或伴侶等,其修行層次,著重“破迷得智”,以清淨調伏不淨的對治法,而非“轉迷成智、即迷即智”,了知原本“不垢不淨”。外密修法觀前空對生本尊,自己為行者,修觀想、贊誦、持咒、專注等,使本尊喜悅賜成就,遮障得淨化,自心與本尊智心合一,淨化無明生起證悟。如經過精進如法的修行,事部需七世證道,行部需五世證道,瑜珈部需三世證道。多數修單身、祥和相本尊。在寂靜處取清淨相獨處而修。 
東密灌頂只有藏密無上瑜珈部四級灌頂的第一灌,氣功修法及心性修持上無法和藏密相比,可說是為無上瑜珈部的修持打下基礎。 
“內密”不太注重有為造作的修法,也不太取捨外境的垢淨,而是直取心源、體取無生,見諸法平等一味。可穿獸皮,可吃肉,可有家室(註:有不同見地和作法,不同於不修的凡夫)。如經過精進如法的修行,可能即生、死時、或中陰證道。可修單身或雙身本尊、祥和相或忿怒相本尊。可在任何處修,如屍林墓穴或城中等。其修法不尚壓制、轉化,不特別去選擇某種外相或環境,而是在一切善惡境界生起的當下“體取無生”,識得“煩惱即菩提”的不垢不淨本性,不制、不隨、不轉,一切虛幻的顯現,在平等一味的大圓滿覺境中自起自滅,實本無生,心淨則土淨,原本自解脫。 
“內密”相對於“事部、行部、瑜珈部”,又稱“無上瑜珈密”。特點在直指引見自性中法、報、化三身具足,自性是佛,與外在本尊無分別。並且心淨則土淨,即心即佛、即身即佛,行者無時不成本尊身,省略許多事相儀軌部份。但需得到有證量上師完整的灌頂教授,以了解心要見地,接通傳承加持,才有個入手處可修,直接在果地修持而證入本有實相。今時盛行的西藏密宗又稱“藏密”,也有下三部密續,但以“無上瑜珈”密續為主。 
“無上瑜珈部”注重“成就法”,也就是成就究竟的自性本尊,不似他部有些專修“事業法”,求相對外在本尊,幫助成辦息災、增益、懷攝、降伏等事業,得到世間法力。修“成就法”相應了自性本尊,外在本尊和眷屬自然護持,自力他力一如起用,則身語意一切威儀,皆能成辦本尊事業。 
一般自稱“密教”,“真言宗”者多屬“東密”,藏密無上瑜珈部則稱為“金剛乘”。明眼人看看所修儀軌及修持外相就知道屬那一部。 
以上說明“事部、行部、瑜珈部”和“無上瑜珈部”在見地、直接程度、修持技巧上的不同處,但切莫斷章取義,看輕“下三部瑜珈”。“無上瑜珈部”見地雖高,有些眾生的根器未必相應,若無已通達的上師因應你根器,授以淨障集資、得定開慧的前行,使基本條件確立,身心淨化到一定程度,這“高見地的智慧”並不易相續,容易落入口頭禪。就像依大乘的“發心”和“見地”,仍需小乘“持戒”和“修定”的基礎。
什麼是佛法的“體、道、果”,如何修“道”以顯“體”證“果” 
行者在禪修前,應該對“體、道、果、污染”,以及如何利用各種瑜珈修持法“淨化污染”有所了解,不然理趣見地不明,就像射箭卻不知箭靶在何處,勤修卻不容易成就。 
佛法認為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圓滿,只因妄想無明,遮障不識,而妄感輪迴生死。一切修行目的都是為淨化這遮障,由迷入覺,使自性佛由隱而顯。 
“體、基(Basis)”或“地(Ground)”- 指充滿所有未證輪迴眾生心中的本具佛性潛力。自心本性雖然圓滿無瑕,迷時不減,證時不增,但由於俱生無明和佛性混合在一起,一般人不能直見佛性。由於不識自己真正本性,枉生煩惱迷惑,自迷自縛,需修持佛法淨化這些迷惑。 
“遮障或污染”-自他二元分別,五毒情緒,再發展出八萬四千煩惱。需知有什麼污染,這些迷惑扭曲的覺知如何會生起,為什麼要淨化,怎么去淨化。 
“道”-是淨化無明習性、業力遮障,圓滿福慧資糧,使潛藏佛性開顯所使用的修持方法,亦即九乘佛法 :(小乘)聲聞、緣覺,(大乘)菩薩,(金剛乘) 四部密續:事部、行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無上瑜珈部又分三部:大瑜珈、無比瑜珈、無上瑜珈。 
以“大瑜珈”或“本尊瑜珈”為例,證入的“果地”為萬象本淨,這“色空不二”的淨相,也就是本尊的三身壇城。在禪修時自淨其意,觀修本尊壇城淨相以取代妄相,同時了知這淨相如鏡花水月,並無實質。用這技巧鬆動了原本根深蒂固,執自我和外境為實的扭曲迷惑錯誤覺知,達到原本如此的了悟,契入非空非有的實相。 
以“無上瑜珈”或“大圓滿”為例,依“徹卻-立斷”為“道”,開顯“本淨”之“體”,證入“法身”之“果”;依“脫噶-頓超”為“道”,開顯“自然顯現淨相”之“體”,證入“色身”之“果”。證得本尊三十二像、八十種好“報身”後,可現無盡“化身”利益眾生。 
“果”-修行成就的結果。污染淨化後,行者妄心修歇,徹見自性,三身五智的佛果開顯。自利已證“法身”,利他而現“報、化”“色身”。 
“道(各乘佛法)”有不同,“體(開始的基礎條件)”和“果(所證的果)”原本是同一件事,也就是俱生清淨圓滿的佛性。只是潛藏與開顯,覺與迷,證與未證的分別而已。以“本尊瑜珈”為例,儀軌的各階段觀想,都有其內在涵義,例如在觀出本尊壇城後,召請智慧尊融入(好像開光),暗指這“地”與“果”的不二。“大圓滿”道不認為“佛”和“眾生”有很大差別,基本條件都一樣,只是“覺”與“迷”的分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