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救度法

中陰救度法

西藏密教文獻。音譯名巴多脫卓,是一部與埃及《死者之書》可相擬配的西藏的‘死者之書’。蓮華生著。是埋藏在岡波達爾山的岩傳(伏藏)佛典。十四世紀時,由蓮華生的第五世轉世活佛、具有超能力的通靈者里巾·卡瑪林巴發掘問世。

經文概述,真言誦讀,經文摘錄,

經文概述

【中陰救度法】(藏Bar do thos grol)
本書屬於西藏的臨終關懷書籍,相當於日本之《枕經》。一般由僧侶在垂危病人或亡者之枕邊讀誦,也可在人死後七周間,作為供養亡魂而持誦。內容主要描寫從人死之瞬間到投胎之間,七七四十九日間‘中有’的實際情況,並指示亡魂正確的解脫方向,對授與亡魂解脫方向的儀式也有說明。
中陰救度法中陰救度法
本書除了可為亡者讀誦外,凡勤勉修行者及信心深厚者也可在生前修持。西藏佛教各派所傳的此類文獻,內容稍異。其中噶舉派所傳分別於1927、1938年出版英譯本及德譯本。其中,德譯本附有瑞士之深層心理學家榮格(C. G. Jung)的‘心理學的解說’,頗為歐美學界所注意。
此書中所傳授的法門,即中陰救度法。又稱中陰成就法。西藏佛教各派,修習此法時,依所奉本尊之不同,儀軌亦因而有異。比較著名的本尊有蓮師百尊、金剛薩埵、阿■佛、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等。其中,以修習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為最簡易的法門

真言誦讀

中陰文武百尊真言(幻網寂忿百尊真言)秋央珠扎活佛
嗡啊吽 寶諦咨達 瑪哈蘇卡加吶 達杜啊 嗡熱樂熱樂 吽久吽
以人亡故後,在實相中陰期,由心識所現之。所謂大幻化網者,以行者頂心二輪,所化出之寂靜、忿怒本尊。《文武百尊》之教授是蓮花生大士從普賢王如來所說之根本密續中,摘要攝集。若祇聞寂靜忿怒本尊之名,亦可超三惡趣,倘得入壇灌頂,則雖犯三昧耶戒者,修此法亦可還淨。
即是一百位寂靜尊與忿怒尊的總稱。其中寂靜尊共四十二位,而忿怒尊共五十八位。在中陰階段的七七、四十九天中,各有各特殊的曼達拉逐漸出現,散發出各種不同耀眼炫目的亮光及如雷響的怒吼。只要行者能在中陰階段辨認出,便能得到解脫。文武百尊的法性,涵蓋六道有情眾生,是一切法界的真實顯現。故修持此度亡法的利益,本尊曾有開示:「若有見者、聞者、身觸者,不僅是對於過去亡者令其解脫,並接引至普賢如來的法身淨地,還能利益現世者,未來也能達到普賢如來的法身境界」。若往生先亡、祖先、親眷及累世冤親債主能入壇接受超薦,一切罪障清淨,速得解脫生天或生佛國淨土,此為參加超度法會殊勝之處,亦即中陰文武百尊何以能在諸多超度法會中,得被推崇為最特別最殊勝的度亡密法!

經文摘錄

◎附∶《明行道六成就法》第五章(摘錄)
成就於中陰者,分三種證入∶(一)證入淨光境之清淨法性身。(二)證入淨報身。(三)證入勝化身。
第一節 證入淨光境之清淨法性身
於中陰境內,證入淨光之清淨法性身者,如偈示雲∶‘光消滅及色消滅,想消滅及識消滅。識消滅已又識生,此際淨光即開曙。光曙兩體當合一,有其已教與未教(此雲兩體合一者,即母子兩淨光合一也)。融其已敝入未教,此名成就得證果。’
死亡之法,緊接於中陰境以前,中陰境臨前時,景象如秋日無雲之晴空,其間亦有光、燃與持三種之界分。認證淨光者,要必在於生世知見方息,死後知見未生中間之時際。於此道中,顯發淨光妙用者,要須善巧運用於其所受之上妙教授,使其道行能與真心之境,和合為一,是為極要。
〔方死時境之要妙〕 當彼前五識並眼識界,內返退失之際,凡一切具顯形幻色之對象,皆內返散降退滅,即所謂‘光消滅’(此光指世間光)也。此時即覺地大降於水大。謂此肉體,消失其繫著性。次則水大降於火大,謂如口鼻乾枯。次則火大降於風大,謂體溫消失。次則風大降於識大或空大,是時具諸惡業者,即受其痛苦。具諸善淨者,有其聖眾上師及扎格尼等,來相接引於最後之一呼息終了已。則此色身內返退喪,於是於其內駐體中靈力活素,猶尚持存之前半時際(即其氣息已停但其識神尚未出體之際),當生起能認知之各覺境。其所覺在於外者,有似乎月之光明。在於內者,如煙霧之狀。此時即為方死時光明現前之境,是謂‘光’境。此之景象,旋復轉為‘燃’境。此即死者經驗於其方死境象時,其嗔恚三十二性妄,當令遣除。如是外所覺者,則有其如日光之照。覺在內者,有如流螢之光,此則正是‘燃’境之時。此之‘燃’境時,不久即當轉入‘持’境。謂彼之貪慾四十性妄,又當遣除。則其所覺於外者,當有如月蝕日時,日中所現黑月光影。而其內所覺者,則如油燈外蒙半透明之罩,此為方死者所經驗之‘持’境。由此‘持’境,再轉即入淨光明境。謂彼無明之七性妄者,當令其根本遣除。此際幻識皆已消滅,而後外所覺者,有如黎明欲曙之光。(中略)
〔臨終瑜伽之要妙〕 當臨終時,其瑜伽之要妙如下∶臨終時,應行舍割於所有一切牽緣於此世間,及其所有於此世間者,或其宿現任何冤對存亡人等之情。於上述死滅退降之法進行中,極善安止其心,排除任何思念。如是則凡所當經驗於諸境受,一經來前,即得各各自在安然,合安止之境,於此即能得其子淨光現前。由是繼復得其第四淨光境之母淨光朗然現前(此所以母淨光又復現於子淨光之後者,蓋實際生‘子’以後,其‘母’方成立也)。而一念靈明朗照,了了於此兩淨光之體性,有如舊交重逢(因生死死生本曾久經不知多少次),是即母子淨光融合為一之謂也。安住於此淨光明境,隨樂久暫,如是善巧於彼‘三步反觀’瑜伽要妙修持已純熟者,即能運靈識,由頂門梵穴而出(此即下章之轉識成就法),直行超登圓滿覺道之佛地。即令修持稍遜,亦可成就第十地菩薩持金剛之位。
第二節 證入淨報身
中陰成就之次者,為證入淨報身,如偈教曰∶‘顯然以生出,具幻色之身。識處皆具有,且行動無礙。及與業所依,變化幻現力。’
〔未能認證淨光之業力果〕 由於未能認證清淨光明,根於無明而來之七種性妙,於是生起,而有其業果光現前者,則當經驗於大空境。
次則根於貪慾而來之四十種性妄,繼之生起。於是燃境現前,而經驗於其最極空境。次則根於嗔恚而來之三十三種性妄,繼又生起。於是所謂光境者現前,而經驗於其自性空境。惟以其未得覺故,妄自奮起輪迴道之靈力活素,致令其識神由九竅之一而出體,徒以此故,始自形成其中陰之身。
中陰身之概況〕 中陰身者,意生身也。具諸識處,其報、色,則依於其所應投之趣而異。其行動自由,毫毛止礙。惟一時尚未能隨樂而入母胎,其來往一大千世界,隨其意想,亦即可能。中陰界中,彼此之因道果及所當投之趣別同者,即可彼此相見。謂如同屬應入天道之中陰有情,即彼此相見於天趣。余趣亦然。此界有情,惟以香嗅為食。界中日月不見,故無晝夜之分。長居一種似明似暗,如將破曉或黃昏入夜之景況。初時其識神經過一度昏迷時期,約人世三日又半之久(吾人居母胎十月之間,亦是昏迷期)。過此醒覺,而知其已死。則極悲憂苦惱。當此之際,彼已能知中陰界之真相。然在普通之人,往往於彼昏迷相,即已受生於相當業感之趣中,更不復能如是醒覺,認證中陰境及取受中陰身。但一經認證中陰境界,隨即而有種種之猛利倒妄,生於其心,故此際亦謂之曰此正是時之際。謂當此之際,最要者,應歷歷憶念於其已曾受學(於生時)之中陰教訓,作其匡正。
〔中陰界內之證悟〕 舍報命終者,要當使其能了知已死及認知中陰之靈識,持續而不斷,如偈教雲∶‘命終入中陰,方將受有身。應證彼如幻,聖悲智合體。圓滿證悟者,即得淨報身。’一經了知於自既已舍報命終,即想自身成就本聖尊體,猛利修作如上文(即淨光或就法中夜間道行融合淨光法)之返觀禪定及五真言,觀空等法,置自身於淨光境中。於是更依修持於逆溯三光境之力。結果所至,當得金剛大持尊悲空不二之聖淨境相現前,而證獲如彼之圓滿淨妙報身佛地也。
第三節 證入勝化身法
‘堅住善淨念,離一切妄想。’中陰成就第三,即如何證入勝化身法。
〔趣求復生之中陰境〕 謂若於中陰第二期(藏名‘踵倚’中陰),未得證入聖道者,即當經受於彼四種所謂大恐怖之聲音。此為∶(一)由於地大之生死力,出生如山倒之巨聲。(二)由於水大之生死力,出生如海嘯之巨聲。(三)由於火大之生死力,出生如林燒之巨聲。(四)由於風大之生死力,出生如千雷齊鳴之巨聲。不勝其響,而狂行逃逸之處,則輪迴也。且其狂逃時,又忽臨三處最極險惡可怕之峭絕岩壁。一白色,一紅色,一黑色。下望不知其底之深,地此任何一峭壁下,即是地入輪迴之內也。
又當現出五條有光亮之徑道,已善學習教授者,一見即當了別。如誤循其任一徑道而行,即是又被導入茫茫生死輪迴也。
此外更有他種現相,亦當生起。謂如至極強烈發光之巨球體,間夾於無數無量之火焰噴發四射中。或於身後有極可怖畏之狂風暴雨,相緊逼迫追逐而來。或忽出現極形忿怒之男女怪身,來相攫捉。或忽值遇於彼依憑業行鏡牌頓施慘刑之極可怖畏,‘囉咋’司命鬼王眾等,乃至或被囚入鐵圍之地獄內等等怖畏無窮之境。於是彼狂奔逃逸於樹穴中地洞中等處者,或即墮生餓鬼或畜生道中矣。若其墮入一湖中,水面有雁類遊行者,即生東勝神州。若墮一湖,岸際有牛齧草而食者,即生西牛賀洲。若墮一湖,岸際有馬齧草食者,即生北俱盧洲。若見大廈中有父母行房事者,即生南瞻部洲。若見天宮輝煌壯麗而入其中者,則得生天趣矣。
於業染積習,令人迷妄顛倒,至此等境,仍極盛強,熾然亟欲求生。故此時期,即名曰‘食香者(即中陰之有情)求生期’。
揀擇生門之瑜伽法〕 於揀擇生門瑜伽教授中,有切要法。如偈教曰∶‘貪著與厭惡,諸欲悉遣除。堅住善淨念,離一切妄想。一心惟專注,揀擇善生門。及修習轉識,生“喜知”等土。如是瑜伽者,得隨樂往生。’
於欲求復生之中陰期中,種種怖畏之驚奇聲相,但當如實了知其一切無非幻妄者,則諸不堪投入之生趣門,自能閉息。複次當善憶念於生時所受學之要妙教授,了達其自性空理,惟專注觀念於自之生時上師及所修本尊,則彼不堪投入之生趣門,亦自閉息。如是善作意以觀想於己所欲生之處,必其尊貴且富資財之人間賢善族中,俾得具緣持續於聖教事業,則如此之生,隨念即得。此即獲生於所謂勝化身者也。又於瑜伽道已善修習於生時,則於命終頃即使未能證見淨光,亦得隨願例不退菩薩之位,往生十方淨土,如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東方金剛薩埵‘喜知’世界,種種淨樂佛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