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膏灸

中藥膏灸

中藥膏灸由清代名醫宋學樽所創,融合了傳統藥敷、熱療、膏藥療法的精髓,是一種中醫傳統療法,具有幾百年的歷史。因為效果獨特一直流傳至今,療效立竿見影。中藥膏灸將紅花、三七、穿山甲、透骨草、伸筋草等多種中藥熬製成膏,攤敷於病灶部位(或穴位)施以熱灸。使藥物從毛孔滲入體內,幫助機體恢復功能,藥借熱力,熱助藥力,相得益彰,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祛風散寒,行血燥濕,透骨拔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藥膏灸
  • 創造者:宋學樽
  • 融合的精髓:傳統藥敷、熱療、膏藥療法
  • 屬於:中醫傳統療法
中藥膏灸,中藥膏灸核心理論,中藥膏灸的功能,

中藥膏灸

<膏>--中醫“膏、丸、丹、散、湯”五大劑型之一,古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人之疾病,由內以外,其流行於經絡臟腑者,服藥乃能驅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里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中藥膏灸
中藥膏灸由清代名醫宋學樽所創,融合了傳統藥敷、熱療、膏藥療法的精髓,是一種中醫傳統療法,具有幾百年的歷史。因為效果獨特一直流傳至今,療效立竿見影。中藥膏灸將紅花、三七、穿山甲、透骨草、伸筋草等多種中藥熬製成膏,攤敷於病灶部位(或穴位)施以熱灸。使藥物從毛孔滲入體內,幫助機體恢復功能,藥借熱力,熱助藥力,相得益彰,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祛風散寒,行血燥濕,透骨拔毒。

中藥膏灸核心理論

引病邪體表透散。清代周學海在《讀醫隨筆》中提出過著名的觀點,“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揭示了中醫治病攻邪的一條重要原則,即祛邪要善於因勢利導,儘量使其有出路,關門逐寇一向為醫家大忌。邪有出路則易解,可謂攻邪愈病之捷徑。一般而論,給邪以出路主要有三條:一者從體表透散;二者從二便攻下;三者從上涌吐,亦即張子和所謂汗、下、吐三法。經絡在這裡成為邪氣的出路。對於病人患處而言,其邪氣即病邪也可沿經絡排出體外。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直解》指出:“五臟循環之路,皆從出於經脈之隧道”。張景岳稱:“經即大地之江河,絡猶原野之百川”,經絡既可運行氣血,作為通道也可成為邪氣由外侵襲入內的途徑。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就指出:“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邪氣既然可以通過經絡由外入內,反過來,邪氣也完全可以在治療手段的驅使下由五臟沿經絡排出體表。不同病邪應給以不同的出路。中藥膏灸的拔毒作用正是病邪強制排出體表的表現。

中藥膏灸的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壯骨,通絡開痹,修復關節,溫經散寒,激活代謝,排毒養顏促進組織修復的功能。
熱透特性:中藥膏灸採用的藥物具有辛溫刺激性,能使皮膚產生溫熱,取得艾灸的效果。而且具有較強而持久的熱透入作用,可以滲透到皮下30豪米深處,使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流通,並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新陳代謝。此外,能使痙攣緩解,有止痛的作用。
藥物滲透:中藥膏灸的藥物被穴位或者病患部位吸收,滲透到皮下組織,進入血液循環,發生了明顯的病理作用。由於有中藥膏灸的的透熱性,效果比一般的膏藥,中藥熱敷等效果更好。
中藥膏灸屬中醫傳統療法,將膏藥基質,幾十味中草藥巧妙的結合,靶向給藥,直達病灶。拔出風寒濕邪,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快速達到治療緩解病痛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