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的前身是中華內科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組。在老一輩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學家鐘惠瀾教授、吳朝仁教授、曹鐘梁教授等人的領導下開展本學科學術交流活動並創建了《中華傳染病與寄生蟲病雜誌》。學組為我國防治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獻計獻策,曾召開多次重要的學術會議,包括1962年在長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1963年在黃山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傳染病學術會議等,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 前身:中華內科學會傳染病 學組
  • 成立時間:1980年
  •  主任委員王季午
學會成立,學術會議,醫學大會召開,

學會成立

1980年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正式成立,並選出王季午教授為第一屆主任委員,戴自英毛守白張乃崢曹鐘梁為副主任委員,聘請鐘惠瀾教授為名譽主任委員。學會決定恢復文革中停刊的《中華傳染病與寄生蟲病雜誌》,刊物由上海分會籌辦。後由於寄生蟲雜誌已出版發行,而將雜誌改名為《中華傳染病雜誌》。王季午教授為總編輯,戴自英、張乃崢為副總編輯。該雜誌是傳染病專業唯一的專科雜誌,是全國傳染病專業醫師喜讀的雜誌之一。

學術會議

第二屆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
1983年11月學會在鄭州召開第二屆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會議交流有關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細菌性痢疾、感染性腹瀉及沙門氏菌屬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論文共482篇,有代表500餘人出席了會議。
此次會議中,進行了學會換屆改選,選出田庚善為第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俊韜、徐肇玥、張崢為副主任委員,並成立了五個學組。
鄭州會議進一步修訂了〈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並報衛生部正式批轉全國衛生部門遵照執行。同時以會議的名義向衛生部提出防治病毒性肝炎的合理化建議,其中之一是建議成立中央領導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以及加強B肝疫苗研究及生產,診斷試劑的質控等建議。
第三屆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
1984年12月25~30日,學會與國家科委、衛生部病毒性肝炎專題委員會在南寧聯合召開了第三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包括臨床、流行病學、防疫、病毒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及檢驗等多方面的防治工作者378人出席大會。國家科委及衛生部派人參加會議,大會交流了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一年來取得的成果。這次會議特點為基礎與臨床密切結合,論文報告與專家報告相結合。在肝炎的病理學研究及B型肝炎的防治研究方面都充分發揮了我國的特點。在肝炎的發病機理、病毒分子生理學及診斷技術的研究方面,已接近同時期世界水平。代表們普遍反映收穫很大。
南寧會議對《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部分條文進行補充修改,增加了病理診斷分型標準。修改後的防治方案稱為"南寧方案",廣泛地為臨床科研工作者所採用,對肝炎防治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第四屆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
第四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於1985年12月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國家科委、衛生部及中華醫學會聯合召開。衛生部陳敏章副部長在會議上致開幕辭,指出這次大會既是一個學術交流會,同時又是一個"六五"計畫肝炎科研攻關總結匯報會,也是一個"七五"計畫防治肝炎科研工作的討論會。他還提出:要繼續提高肝炎防治水平,控制肝炎的發病。要解決檢測技術及試劑標準化的有關問題等。會議報告的B肝血源疫苗的研究,B肝母嬰傳播及疫苗阻斷的研究等,均達到國際及國內的先進水平。本次會議不僅學術水平高,而且是衛生行政領導、科研管理與各方面從事肝炎研究的基礎與臨床的專家學者相結合,醫學會當好參謀助手取得成功的一次學術會議,為學會開展學術活動的模式取得新的經驗。
1986年3月我會與衛生部病毒性肝炎專題委員會在河南鄭州聯合召開了全國非甲非B型肝炎動物模型學術會議,為衛生部擬訂了"七五"計畫攻關課題提出招標方案。
1986年9月我會出血熱學組在南京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學術會議,並討論修訂了流行性出血熱防治方案中有關臨床部分的章節,報送衛生部。其他學組也都進行了小型的學術活動。
第五屆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
1987年11月我會與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在湖北宜昌市聯合召開第五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共收到稿件1308篇。這次會議對病毒性肝炎治療無論西醫或中西醫結合方法均有很大發展,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治療方法。
在大會期間,在中華醫學會的支持下進行換屆改選,經過充分討論,委員會一致表示對第二屆委員會的工作滿意,同意第二屆委員會主委及副主委繼續連任第三屆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並增補王愛霞、曹維霽兩名副主任委員。
在第二屆委員會期間,除成功地開好幾次大型學術會議外,還多次舉辦了各種小型及中型學術交流運動。如1983年在承德市召開了肝炎藥物療效評價會議,1985年在蘇州召開了第二次肝炎藥物療效評價會議,1986年在廣州市召開了第三次肝炎藥物療效評價會議。此外,我會對繼續教育工作也很重視,先後曾多次舉辦有關傳染病或病毒性肝炎學習班。如1983年在瀋陽,1985年在瀋陽,1987年在宜昌,1988年在秦皇島市舉辦主治醫師以上學習班,介紹了當前重要傳染病或肝炎各方面的新進展,將最新信息傳達到各省市實際工作中去,及時推廣診斷治療的新方法,擴大科技成果的社會效益。
第六屆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
1989年召開了第六次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1990年中國科協組織由我學會牽頭、各學會參加的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這次會議對我國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發病、診斷及治療等方面進行了經驗總結,並且在會議上起草了向中央及衛生部提出防治病毒性肝炎的建議書。這些建議被衛生部採納,為此我會曾獲得中國科協授予的優質建議一等獎。
各學組如寄生蟲病學組、出血熱學組、小兒肝炎及感染學組,老年肝炎及感染學組亦均有多次中小型的學術活動。另外,我會還舉辦了多次專題學術會議。如1990年召開了第一次先鋒美他醇臨床套用研討會,阿糖腺苷臨床套用研討會,干擾素臨床套用研討會等。這些專題研討會對臨床指導用藥均取得較好的效果。
1991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這次會議檢閱了四年來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取得的進展。包括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及其他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等有關研究,代表了國內先進水平。
在大會期間同時進行了換屆改選,選舉汪俊韜為主任委員,王愛霞崔振宇鄔祥惠、董祥家、許熾熛為副主任委員。第四屆委員會對學組同時進行了調整,組成在京常委工作班子,與總會學術會務部密切配合開展學會日常工作。第四屆委員會期間曾先後召開三屆中日化學療法研討會,中日雙方討論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厭氧菌、脆弱擬桿菌等治療藥物的研究及其機理,呼吸道、泌尿道、腸道、性傳播疾病以及小兒感染症抗感染化療的新進展以及我國對寄生蟲病、真菌病抗感染化療和難治性感染症的診斷及治療。每屆研討會選題都是臨床遇到的難題,臨床醫師從中可得到寶貴經驗及啟迪。
199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總會決定在1992年11月1~5日期間召開中日醫學大會。根據總會的要求,我會與日本感染症學會舉辦中日感染症學術會議,交流一天半時間。對病毒性肝炎進行了學術交流,同時還會同檢驗學會等一起與日本肝炎專家進行研討,對兩國在感染性疾病、肝炎研究等方面的當代水平進行了廣泛交流。
第七屆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
全國第七次病毒性肝炎學術會議於1993年在南京召開,反映了我國肝炎研究的現狀及所取得的新進展。 1994年9月16~18日在我國黃山召開了世界華人肝病學術研討會。此會以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為主,我會為輔,共同組成籌備組進行工作。雖然我會為配角,但為保證這次涉外會議的圓滿成功,我會在京常委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投入籌備組工作,使這次會議進展順利。兩個學會不分彼此,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攜手努力工作,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1994年10月我會出血熱學組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流行性出血熱學術會議。在會議正式召開的一年前,學組在北京曾召開工作會議,論證各地專家研究課題26項,從而使會議得到了圓滿的成功。這種事先召開準備會議的做法,是一次新的成功嘗試。會議對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原分子生物、發病機理、疫苗、流行病學研究以及診斷治療均有很多新成果。 1994年老年感染性疾病、肝病學組在廈門召開了第五次老年感染性疾病肝病學術會議。
第四屆委員會期間在廣州召開了單磷酸阿糖腺苷專題學術研討會,促進了對此藥品深入研究。
1995年5月4~6日在北京召開第五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同時進行換屆改選。會議交流了從第四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以來,國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研究的進展,大會以專題報告、論文交流和討論,以及專家答疑形式進行交流。根據近年來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進展,對《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進行較大的修改。會上改選新一屆學會委員會,聘請汪俊韜教授為名譽主任委員,選舉王愛霞教授為主任委員,斯崇文為第一副主任委員,鄔祥惠、許熾熛和皇甫玉珊為副主任委員。 1999年6月在天津召開第六次全國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術會議,同時進行換屆選舉。會議交流了從第五次會議以來的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的主要進展。會上改選新一屆學會委員,聘請皇甫玉珊教授、鄔祥惠教授、徐熾標教授為顧問,選舉斯崇文教授為主任委員,王愛霞教授,徐道振教授、翁心華教授為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與肝病學會聯合召開的"全國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學術會議於2001年在陝西西安市成功舉辦。參加代表1400餘人,為本會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會議。同時,對於《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進行了修訂。由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舉辦的"全國第七次感染病學術會議"於2001年11月24-26日在上海市舉行。由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小兒肝病學組召開的全國第六次小兒肝病學術會議"於2000年在廣西南寧市成功舉行。2001年小兒肝病學組在溫州召開"阻斷B肝病毒母嬰傳播學術會議",腎綜合症出血熱學組在長沙召開了"全國腎綜合症出血熱學術會議",2001年10月與熱帶病與寄生蟲病學會在大連市聯合召開了"新的和嚴重的傳染病學術會議"。

醫學大會召開

根據中華醫學會總會的安排,以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會的名義,2001年5月派人參加了2001年在美國波士頓的議題為"21世紀東西方衛生保健展望"的中美醫學大會,進行了專業對口的學術交流。為了慶祝中日關係正常化,由中華醫學會與日本日中醫學協會共同組辦的"中日醫學大會2002"於2002年11月3-6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為了加強感染病學專業年輕骨幹力量的培養與成長,第六屆委員會在2002年8月22-24日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感染病中青年會議,加強中青年骨幹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中華醫學會及其分屬的各分會及學組名稱及機構的改變,需要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務院民政部的批准。成立了感染病學會的愛滋病學組、人工肝學組等。 2002年10月-28與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在南京共同主辦了:"第十一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學術會議"。會議期間進行了改選,產生感染病學分會的新一屆委員會,即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第七屆委員會。會議期間選舉翁心華教授為主任委員,成軍教授、李蘭娟教授、王宇明教授為副主任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