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揚州中秋拜月)

中秋拜月,是揚州地區一項十分古老的民間風俗儀式。起始於古代宮廷中秋祭月習俗,後貴族效仿,逐漸擴展到民間。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中秋節(揚州中秋拜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周代
  • 認證時間:2016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中國江蘇省揚州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秋拜月”是揚州的一項傳統的民間風俗儀式。早在唐代,揚州以其深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流連於此,留下了諸多頌月的詩篇。如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等。清代黃鼎銘“揚州好,暮景是中秋”,儀征厲惕齋的“十五日中秋,晚間祀月,香肆買月公紙,范為牌位,供之案上”。這說明了揚州“中秋拜月”的歷史流傳。

歷史淵源

中秋拜月,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即指中秋祭月,中秋祭月的風俗起初是在宮廷,後來貴族仿效,逐漸擴展到民間。揚州素有“月亮城”之稱,與月亮有著不可分割的緣分。

基本內容

在汪曾祺的散文《晚飯花》中記錄了一戶夏姓人家中秋拜月賞月的情景。童年時,揚州平常人家年年拜月,老人說“在家不拜月,出門遭雨雪”。每年中秋夜,每家會在門口或庭院內擺一張桌子作供桌,放上月餅、團圓(籽麻糖)餅、子孫餅、蓮藕、菱角和一碗涼開水,再點一支香,除父親外,大人、孩子都參與拜月儀式,大家分別對著月公三鞠躬,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分吃供果。其實,揚州城裡許多人家的拜月形式也大致如此。

基本特徵

拜月儀式有嚴格的程式和道具,參加拜月的人員須準備漢服若干件,此外,還要布置供桌、供果、香、燭、月光紙、大瓦盆、火柴或打火機。祭器有祭桌、席墊、香爐一隻、燭台(2隻)、高香一炷、散香若干、爵杯三隻、果盤十二隻、爆竹適量、小刀一把。
供品要準備蓮藕、蓮蓬、菱角、芋苗子、石榴、蘋果、西瓜、毛豆角、柿子等時令水果,還要放上月餅、團圓(芝麻糖燒)餅、寶塔餅、子孫餅等食品及純淨水一碗、茶水一杯、酒一瓶。

主要價值

2008年國家把中秋節確定為國家的法定節日,使中秋節回歸到應有的地位,而拜月是中秋節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更能體現團圓喜慶的節日氣氛。拜月儀式莊嚴隆重,流程分別為:三上香、三敬酒、誦讀祝文、焚燒祝文和月光紙、集體拜月、禮成,再由主拜將象徵和諧團圓的月餅分切開來,送給在場的每一位賓客。揚州是著名的月亮城,舉辦與中秋相關的拜月活動,更能彰顯揚州傳統文化的意義,更能提升揚州城市的文化品位,而在諸多活動中,拜月應是最好的詮釋。

瀕危狀況

由於沒有專門資金的投入,拜月活動只被當成中秋節當日的儀式而已,沒有對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深入研究,沒有活動資料的收集歸檔和保護工作,沒有拜月儀式相關物品的購置、拜月服裝的設計製作、場地燈光的布置,更沒有聘請專家、參演人員。經費是制約拜月活動做大做強的瓶頸和障礙。

保護措施

夏梅珍作為揚州拜月儀式的主要傳承人,她計畫用五年的時間,推動拜月品牌的創立,將“中秋拜月”引入社區和學校的鄉土文化教育課堂,使中秋拜月和相關的民俗知識得到傳播和弘揚。
“明年計畫培養一批主持拜月的人才,擴大拜月活動的範圍。”夏梅珍說,2016年的目標是將揚州中秋拜月打造成獨一無二的民俗活動品牌,2017年,爭取將每年的拜月活動引進到社區,豐富社區民眾的娛樂生活;至2019年,建立揚州中秋拜月活動的資料庫,完善資料的整理、編輯工作,為傳承優秀的民俗文化做好資料的蒐集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