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都

中國首都

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北京,簡稱京,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央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國際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蹟。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2015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68.6億元,比2014年增長6.9%。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即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基本介紹

名字由來,定都經過,城市榮譽,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以後,在堯封帝,此後在蘇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定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準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定都經過

1948年黨中央關於召集新政協的《五一宣言》發表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紛紛回響。同年9月,黨中央計畫在1949年下半年成立中央政府。不久,東北戰場遼西大捷,毛主席開始部署第四野戰軍的部隊南下奪取平津。這一年的11月8日,黨中央決定:在北平解放後,由薄一波先行赴平,為黨中央機關進駐北平打前站。
就在黨中央作出這一重大決定的時候,北平已被解放軍包圍。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古都獲得了新生。2月3日,解放軍入城儀式在前門大街舉行,北平各界民眾沸騰了,舉城同慶,迎接這一神聖時刻的到來。
中國首都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25日凌晨6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乘專列抵達清華園火車站,下午赴西苑機場閱兵,受到各界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6月15日,中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次日,周恩來主持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郭沫若廖承志等16人。經過4次討論,第六小組於9月14日一致提出建都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9年9月中旬,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由香山移居中南海,並出席了政協籌備會第二次會議。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27日大會討論《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並逐項進行表決,全體代表以舉手和熱烈的掌聲通過四個決議案: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北平改名為北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本年為一九四九年。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在表決前,沈雁冰匯報了第六小組的研究討論意見,提出了定都北平的理由:“國民黨反動派過去定都南京,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便於依賴帝國主義,因為南京靠近上海,而上海是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剝削中國人民的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人民自己的國家,它依靠的是中國人民,自不一定要建都南京了。北平為中國的首都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在政治上,北平位於華北老解放區內,人民力量雄厚,規模弘偉,文物集中,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的大都市之一,且自五四以來,這裡就是新文化思想的搖籃。
此外,在地理上,北平位於一個大平原之中,將來有足夠的擴充的餘地,在交通上是四通八達,有平沈、平綏、平漢、平滬等鐵路幹線,連絡全國各地。總之從各種條件看,北平實具備現代大國首都的各種資格。因此,我們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應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當晚電台播出這一振奮人心的訊息後,北京城鞭炮齊鳴,熱烈慶賀。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宣布自己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一致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共同綱領》。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從此,作為新中國首都的北京與共和國一起,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城市榮譽

2012年中國特色休閒城市——文化休閒之都稱號
中國大陸創新能力最強城市;
2012年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2012年度城市科學發展指數排名,北京居第二。
中國“首善之城”
2015年當選為“2015中國十大智慧城市”。
2015年榮獲“2015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