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通覽

中國軍事通覽

《中國軍事通覽》是2013年5月1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躍青。

基本介紹

  • 書名:輝煌中國:中國軍事通覽
  • 作者:何躍青
  • ISBN:9787119082073
  • 頁數:160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叢書:輝煌的中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輝煌中國:中國軍事通覽》介紹了在數千年的戰爭中,中國軍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戰爭觀。《司馬法》開宗明義提出了以“仁義為本”的戰爭觀,說“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同時還提出了“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指導原則。另外對戰爭時的自然環境、外交環境、民心所向也都非常重視,顯示出古代軍事家的全局觀念。《輝煌中國:中國軍事通覽》從軍事人物、戰爭戰例、軍事著作、軍事制度、軍事技術五個方面介紹了中國古代軍事的概況,還選配了數百幅貼切逼真的圖片,以擴大讀者的視野。

編輯推薦

《輝煌中國:中國軍事通覽》告訴我們中國軍事思想源遠流長,異彩紛呈,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傑出的成就,它們不僅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智慧的結晶。

圖書目錄

揮斥方遒——人物篇
姜太公: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廉頗:老當益壯,英風浩氣
白起:長平血戰,威震六國
項羽:破釜沉舟,烏江悲歌
韓信:忍辱負重,終成統帥
衛青:漠南大戰,匈奴喪膽
霍去病:千里奇襲,封狼居胥
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曹操:橫槊賦詩,亂世梟雄
周瑜:羽扇綸巾,強虜灰飛煙滅
元英:聰敏銳識,英風絕倫
李靖:縱兵塞上,屢建奇功
岳飛:民族英豪,百世流芳
徐達:戎馬一生,明初第一功臣
戚繼光:民族英雄,平倭防虜
曾國藩:清廷柱石,中興名臣
波瀾壯闊——戰爭篇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
柏舉之戰: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長勺之戰:一鼓作氣,以弱勝強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誘敵深入
桂陵、馬陵之戰:避實就虛,圍魏救趙
秦滅六國:遠交近攻,分化瓦解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彭城之戰:風雷激盪,快速襲擊
井陘之戰:背水列陣,奇襲敵軍
官渡之戰:火燒烏巢,亂敵軍心
赤壁之戰:巧借東風,一戰而天下三分
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隋滅陳之戰:重點進攻,分割擊破
唐平蕭銑之戰:兵貴神速,出其不意
蒙哥攻宋之戰:迂迴包抄,突破天險
萬曆援朝之戰:打擊侵略,揚我國威
寧遠大捷:積極準備,以孤城擋強敵
清收復新疆之戰:緩進急戰,先北後南
煌煌典籍——著作篇
《孫子兵法》:兵學聖典
《吳子》:審敵虛實,教戒為先
《司馬法》:備戰慎戰,以戰止戰
《尉繚子》: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
《六韜》:兵家權謀始祖
《孫臏兵法》:反對濫用戰爭
《三略》:側重戰略的兵法
《李衛公問對》:正古人所重
《武經總要》:中國第一部官修兵書
《守城錄》:城邑防禦的專著
《三十六計》:古代謀略概要
《紀效新書》:實踐的總結
《兵學新書》:晚清兵工著作
令出如山——制度篇
夏商周時期的軍事機構
春秋時期的車戰與軍事制度
秦軍的軍隊編制——部曲制
兩漢的軍隊編制和組織結構
隋代體系完備的軍制
府兵制的興起與衰落
宋代的軍隊分權
明代的衛所制
清代八旗制
攻防利器——技術篇
冷兵器概略
甲冑:防禦性武器的始祖
戰車:縱橫陸上的王者之師
弓箭:遠距離殺傷性武器
弩:以步制騎的最有效武器
烽燧:古代軍隊通訊工具
雲梯:攻城破敵的利器
城牆及長城:古代戰略防禦性工程
突火槍:南宋時期火器的發明與創製
火銃:元明戰爭中大規模火器的套用
神機營:明代火器的鼎盛時代
抬槍和鳥槍:清代的火器發展

序言

中國軍事思想源遠流長,異彩紛呈,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傑出的成就,它們不僅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智慧的結晶。
公元前2l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已經建立了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奴隸制王朝夏朝。後來夏朝的統治越來越腐朽,遭到其他部族的反抗,其中“商”強大起來,爆發了爭奪統治權的“鳴條之戰”,這是史料中較為明確的上古戰爭之一。鳴條之戰的結果是商部族獲勝,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代的軍事力量相比夏朝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青銅冶煉水平的進步,為兵器的進步提供了契機。不過,商代青銅的冶煉水平雖然已經成熟,但是並未大規模地用青銅兵器裝備軍隊,真正廣泛使用青銅兵器的時代是西周和春秋時期,並一直和鐵質兵器共同使用,持續到漢初才徹底被鐵兵器所替代。
商周交替的時代,中國誕生了第一個謀略大師——姜太公。他不但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部族,並且直接參加和指揮了周滅商的戰爭——牧野之戰。據史料記載,這一時期已經誕生了一批軍事著作,如《軍志》、《軍政》,雖已失傳,但仍然可從《左傳》、《孫子兵法》等典籍中看到一些隻言片語。夏商周時期的作戰方式主要是車戰。車戰對戰車的協調性要求很高,要求行動統一,嚴格管理,各個作戰單元之間高度配合。車戰的方式主導了夏商周,以及後來的春秋和戰國時代,直到新的兵種騎兵出現,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春秋和戰國時代是中國軍事史上戰爭最頻繁的時代,不但誕生了先軫、孫武、伍子胥、吳起、孫臏、白起、廉頗、李牧、王翦等軍事家,還誕生了一大批軍事著作,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孫臏兵法》、《司馬法》等軍事著作。尤其是《孫子兵法》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受到歷代軍事家的推崇,時至今日仍然閃爍著智慧的色彩。《孫子兵法》的出現,標誌著封建時代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地闡述軍事理論的集大成之作。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911年,中國經歷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先秦的軍事思想依然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另外,由於各個時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的發展,軍事思想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秦漢以來,兵種和兵器裝備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不但出現了重裝騎兵、輕騎兵、攻城部隊,而且出現了專門的舟橋部隊和水師,這就要求步、騎、水軍的協同作戰,使戰略戰術都得到高度的發展。
在中國的軍事史上,《孫子兵法》的誕生、車戰轉變為騎兵作戰、防禦性的內線作戰轉變為遠程奔襲的外線作戰、冷兵器轉變為冷兵器和火器並行是四個劃時代的進步。《孫子兵法》的誕生標誌著軍事行動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優秀的將9巾能夠從微妙的變化中洞察到戰局的瞬息萬變,對戰爭有了規律性的認識。柏舉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淝水之戰都是基於對戰爭的客觀認識,並作出正確決策和指揮而獲得的勝利。車戰轉變為騎兵作戰,主要是馬具的成熟,尤其是馬鐙和馬鞍的發明,使得重裝騎兵能夠保持平衡,輕騎兵能夠千里奔襲。這一划時代的貢獻歸功於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趙國“胡服騎射”後使得其他六國意識到了騎兵的巨大潛力,相繼進行了兵種的改革,這一時期馬鞍和馬鐙是否已經出現雖然沒有直接的史料可考,但卻是漢代高橋馬鞍和銅鐵馬鐙的準備階段,為後世的大軍團騎兵作戰奠定了基礎。秦漢之交,第一個運用大規模的騎兵作戰的將領是項羽,尤其是彭城之戰,他率領騎兵兵團進行奔襲,開創了騎兵奔襲戰的先河。他的這一作戰方式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大規模的套用,尤其是衛青和霍去病,不但是最優秀的騎兵作戰統帥,更是把內線作戰轉變為遠程奔襲的外線作戰,深入大漠和敵人的主力作戰,豐富和成熟了騎兵戰術,如正面衝擊、側翼迂迴等戰術,極大地打擊了中國北方的匈奴勢力,為保護漢代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此後唐代李靖的破襲突厥、吐谷渾,明代徐達深入大漠掃蕩北元的殘餘勢力,均是繼承了這種優秀的軍事策略。宋元時代,人們對火藥的性能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認識,因此火器開始作為一種兵器裝備軍隊,中國的戰爭進入了火器與冷兵器並行的時代,火箭、火銃、各種拋射和投射型的“炸彈”也都誕生,如火龍出水、一窩蜂、火鴉……等等。到了明清,火器受到更高的重視,並成立了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和“火器營”。在明代抗倭戰爭,以及萬曆援朝戰鬥中都可看到火器的套用,顯示出中國古代科技的高度發達。
在數千年的戰爭中,中國軍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戰爭觀。《司馬法》開宗明義提出了以“仁義為本”的戰爭觀,說“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同時還提出了“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指導原則。另外對戰爭時的自然環境、外交環境、民心所向也都非常重視,顯示出古代軍事家的全局觀念。
本書從軍事人物、戰爭戰例、軍事著作、軍事制度、軍事技術五個方面介紹了中國古代軍事的概況,並選配了數百幅貼切逼真的圖片,以擴大讀者的視野。在編寫過程中,因編者對史料以及軍事知識的掌握有限,如有不足和錯漏,懇請讀者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