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聯合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射電天文聯合實驗室,全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技術聯合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4研究所在2010年聯合組成。其工作定位是瞄準國際前沿,發展國內急需射電天文技術,探索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技術聯合實驗室
  • 外文名:Joint Laboratory for Radio Astronomy Technology, JLRAT
  • 性質 :部級
  • 服務領域 :射電天文觀測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基本信息,研究力量,主要業績,

基本信息

◆ 主要成員:
◆ 依託單位: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研究力量

該實驗室建於 1987 年,現有工作人員: 17 名,其中管理人員: 2 名,檢測/校準人員: 15 名。主要儀器設備 3 台(套),占地面積 12500 平方米,其中試驗場地 平方米。

主要業績

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VLBI)是當代角解析度最高、定位精度最好的天文觀測技術,是綜合了多種高技術而進行的大型現代科學實驗系統,為天文學和地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實測手段。上海天文台的vlbi研製工作始於70年代中,1980年上海天文台完成6米天線的實驗vlbi系統,並於1981年底進行了上海-艾菲爾斯堡(西德)首次甚長基線干涉實驗,獲得了成功。 1986年底一台25米口徑的天線及vlbi觀測系統在上海佘山落成,1987年1月該系統得到了鑑定並正式投入使用。初期的vlbi觀測研究主要是天體測量何天體物理米波(327mhz)vlbi觀測研究,經過幾年的實踐,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結果。在這基礎上,不斷發展國際合作,有中美vlbi合作計畫、中德測地vlbi合作計畫、中日聯合vlbi觀測、中俄米波(327mhz)vlbi的觀測研究,在此期間,我們得到了國際上的許多技術援助,使我們的觀測系統不斷完善,各個觀測頻段得到了健全,性能也不斷提高。上海天文台VLBI系統重要設備包括25米口徑全天可動的高精度拋物面射電天線,低噪聲多波段寬頻射電接收機,VLBI高速數據採集系統,高精度氫原子鐘和VLBI數據處理系統等。該系統現為中科院射電天文聯合實驗室重要觀測基地和中國VLBI網的主站之一,1991年成為歐洲vlbi網evn的協聯成員,1994年4月evn的正式成員,相繼又成為美國vlbi網和亞太地區望遠鏡(apt)的正式成員,參加廣泛的國際vlbi聯測,承擔了眾多的國際和國內VLBI聯測工作。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年9月通過教育部主持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
歐洲vlbi網evn的正式成員,美國vlbi網和亞太地區望遠鏡(apt)的正式成員,參加廣泛的國際vlbi聯測,承擔了眾多的國際和國內VLBI聯測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