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黨

中國近代的政黨,是隨著民族 資產階級的形成、外國政黨政治的傳入,適應救亡、變法等政治鬥爭的需要,於19世紀末產生的。20世紀20~40年代,隨著民族解放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展開,在中國形成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國民黨和代表無產階級、人民大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還有一些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其他黨派。共產黨和國民黨長期相互對立、鬥爭,但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兩黨曾兩次合作,反對共同敵人。1949年10月,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了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共產黨與同它長期合作的 8個民主黨派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8個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政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政黨
  • 發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 主編:朱建華、宋春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發展歷程,參考書目,

發展歷程

中國政黨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19世紀末至辛亥革命這是中國政黨產生和最初發展的時期。中國古代雖然早有“朋黨”、“同黨”等名稱,但科學意義上的政黨是近代才出現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下,中國的資本主義企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到19世紀70~80年代,終於形成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1894年甲午戰爭至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隨之變成了一支政治力量。面對中華民族的危亡,他們提出了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的要求,並為此展開了初步的政治鬥爭。與此同時,從19世紀70年代起,主張向西方學習的知識分子逐漸將西方的政黨政治介紹到國內,為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鬥爭提供了一個新的武器。由於受中國歷史上“結黨營私”的傳統偏見的束縛,這時成立的政黨一般都沒有冠以黨的名稱,通常稱為“會”或“社”。當時民族資產階級的中下層勢力較弱,政黨活動首先始於上層。政黨鬥爭的中心是革命還是改良,即推翻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1895~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啓超等組織的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等,開始具有政黨色彩。1894年11月24日,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的華僑中創立了興中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黨 (見彩圖)。
中國政黨
這個時期還成立了許多介於國共兩黨之間的中間黨派。支持國民黨的主要有:國家主義派曾琦李璜於1923年12月在巴黎近郊成立的中國青年黨(1924年秋其中心移至國內);標榜國家社會主義的張君勱於1934年10月成立的中國國家社會黨(1946年 8月與其他黨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它們曾擁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戰,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後,很快投靠國民黨,支持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最早開展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及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的民主黨派有:國民黨左派鄧演達等於1930年成立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1935年11月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李濟深、陳銘樞等於1933年11月成立的生產人民黨及1935年7、8月間成立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沈鈞儒等於1936年5、6月間成立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45年冬改名為中國人民救國會)。在抗日戰爭時期,一些民主黨派隨著民主憲政運動的發展,於1941年 3月共同組成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其前身為1939年1月成立的統一建國同志會,1944年9月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他們大多擁護共產黨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到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鬥爭激化,同時又成立了一些新的政黨。1945年12月黃炎培等於重慶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馬敘倫等於上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1946年 5月許德珩等於重慶成立九三學社;1947年 2月章伯鈞等將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改組成中國農工民主黨;同年 5月中國致公黨在香港完成改組工作(1925年10月成立於美國舊金山);同年11月謝雪紅等於香港成立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48年 1月在香港成立由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組成的,以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為主席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這些民主黨派站在共產黨一邊,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同盟軍,是民主運動的一支有生力量,在推動愛國民主運動、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這是中國政黨發展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8個民主黨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礎上繼續同中國共產黨合作。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原來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具有階級聯盟性質的民主黨派,逐漸變成了各自聯繫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各民主黨派是參政議政黨,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堅持和完善這種政黨體制和政治協商制度,切實發揮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有利於堅持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有利於廣泛聯繫和團結各階層民眾。
中國國民黨及其追隨者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退居台灣後,長期以來台灣省只有這三個政黨,並一直由國民黨執政。1986年 9月28日,台灣出現了代表中產階級的民主進步黨,它主張與大陸和平競爭。1989年,民進黨在“立法委員”選舉中獲得21個“立法委員”席位,在“縣市長”選舉中獲得6個縣長席位,成為台灣省僅次於中國國民黨的主要政黨。該黨1990年通過“台灣事實主權獨立”決議案,公開主張“台灣獨立”。1991年10月民進黨“五大”又將“台灣獨立”與“建立台灣共和國”的主張列入黨綱,加快“台獨”步伐。1987年 7月,國民黨當局宣布在台灣地區解除實施了30多年的戒嚴令後,台灣省出現了台灣工黨、中國民眾黨、台灣自由民主黨、台灣中國自由黨、中國民主正義黨等數十個政黨。其中1987年12月6日成立的台灣工黨影響較大,它宣布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以和平民主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平等與政治民主”,主張加強海峽兩岸的交流與來往,以民主、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到1990年,在台灣包括中國國民黨在內的政黨共有50多個。

參考書目

朱建華、宋春主編:《中國近現代政黨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哈爾濱,198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