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長的煩惱

中國成長的煩惱

《中國成長的煩惱》作者特別在人口與資源承載、貧富差距、轉型體制矛盾、經濟繁榮與社會非穩態、中產階級訴求等都做了獨到精深的描述和論證。在國際上,在未來一個相當長時期里,與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度關聯的中國將面臨複雜的外部世界大環境。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速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發展的超大規模將不可避免地對既有國際利益格局帶來改變甚至衝擊,而外部世界也可能因此產生種種不適,這種不適反過來又對中國發展形成複雜的掣肘。無論是“和諧社會”還是“包容性社會”的中國,其治國理念理應從中國內外兩個層面來加以深切關照,從而因應21世紀國內外不斷變化的局面,使中國發展模式臻於完善。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成長的煩惱
  • 作者:程超澤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2508118, 9787802508118
  • 外文名:China's Growing Pain
  • 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金日信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成長的煩惱》從一個求實學者的視角,以翔實的資料,縝密的鋪排,剖析和挖掘中國中國在21世紀二三十年代走向“中國世紀”進程中的種種隱憂、困境和危機。

作者簡介

程超澤,198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社會人口學博士。1992—2003年期間任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1998—2004年期間任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2004年移居澳大利亞,現任職《悉尼時報》財經主編。已在國內外中英文雜誌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專著二十多本。代表作有:《走出山坳的中國》、《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世紀之爭——中國: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亞洲怎么了:亞洲金融風暴全景透視》、《第四次浪潮:全球資本一體化》、《中國經濟:崩潰還是成長?》、《中國經濟:增長的極限?》、《大財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資機會》、《警惕!中國股市虛擬大崩盤》等。

圖書目錄

代序我認識的程超澤教授論中國經濟

第一章面臨嚴峻的增長型衰退
嚴重失衡的經濟結構
經濟戰略轉型之困
四萬億花完後的尷尬
“十二五”規劃實施的隙漏之處
關於“陷阱”與“高牆”之辯
《方正小標宋簡體》
第二章增長的極限
未老先衰的老齡化時代
劉易斯拐點正在到來?
富士康“內遷”透露的信息
發展的代價
被嚴格框定的承載條件
第三章變遷社會的穩定性
制度變遷帶來的矛盾與衝突
控制體系的困境
價值評判體系面臨挑戰
社會轉型期的犯罪增長
西方文化示範效應衝擊波
社會支持系統的尷尬
第四章天堂與地獄:中國貧富差異透視
一個農民工的內心困頓
中國人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
差距緣何拉大?
國民“弱勢心理”的蔓延
正在消逝的中產階層現象
第五章富饒的貧困:通盤審視“世界第二”
名義的經濟總量
為“世界第二”付出巨大代價
距已開發國家有多遠:比較日本
日本的經驗教訓值得深思
對GDP數據的質疑
第六章世界產業鏈中的“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的成長約束
“中國製造”的貼牌之痛
誰在補貼“中國製造”?
“非中國製造”背後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重估
在全球產業鏈上尋求向上突破
第七章大公國際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是面向全球的中國信用信息與決策解決方案的主要服務商,也是中國引可為所有發行債券的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的權威機構。
中國話語權的孤鳴
挑戰三大國際權威評級機構
一場信用評級體系的革命
中美話語權的博弈
大公國際的孤獨等待
第八章國際政治棋局中的中國崛起
中國崛起的大國摩擦
被妖魔化的中國
中國崛起的美國因素
在國際衝突大弧上
中國崛起的國家安全環境
尾聲迎接內外部治理的挑戰
主要參考書目

序言

在整個20世紀,中國在經受了長期艱難困苦之後,它的領導人終於得以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宏偉的、思想連貫和富有遠見的“強國富民”戰略,並顯示出趕超世界強國的勃勃雄心。從1979年以來的30多年時間裡,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9.3%,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198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4517億元人民幣,1990年增加到1萬8558億元人民幣,2000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合8萬9000億元人民幣)。2006年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義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7年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正以超過預期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總量又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一由中國統計局宣稱的信息於2011年2月14日被日本內閤府公布的數據證實:日本2010年GDP為479.223萬億日元,合5.474萬億美元,中國同期的名義GDP為5.879萬億美元。至此,日本壟斷全球第二大經濟體42年的歷史由此宣告終結①。英國廣播公司曾報導說,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早在預料之中,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中國經濟規模有望在10年內超過美國,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②。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最新統計數據似乎再次證明了中國經濟的狂飆突進:2009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首度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份額達到15.6%,日本為15.4 9/6,美國以19%的份額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這三個國家的工業生產總值相加正好為全球的一半①。
自從日本在明治時期崛起為世界一流強國以來,還沒有哪個非西方國家能像當今崛起的中國這樣,對世界秩序產生如此舉足輕重的潛在作用。在向世界強國地位邁進的過程中,中國擁有諸多優勢:過去30多年來約9%的平均經濟成長率、13億人口的巨國效應、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世界最大的外資吸收國和外匯存底、似乎永不枯竭的廉價勞動力供應以及近些年來正在尋求急速現代化的軍隊建設,等等。
顯然,中國已從前20年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實惠。由此朝前看,中國的前進步伐似乎沒有理由慢下來。可以相信,再有2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保守一些講,起碼也將達至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認為,中國未來經濟高增長主要是基於以下因素:
——在未來較長時間內,除將長期保持國內安定團結局面外,還將有一個比較寬鬆、宜於發展的國際環境。香港、澳門和台灣將繼續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0多年的改革開放打下的基礎,為中國未來發展提供了厚實的物質條件,各項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以加強,曾經困擾中國經濟發展很長時期的能源、交通等瓶頸已經大大緩解,並在今後一二十年內逐步發揮出巨大潛在效應。
——擁有世界上最為廉價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中國的勞動力總量約占世界勞動力總量的30%。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勞動力成本雖大為提高,但就目前而言,勞動力工資水平仍然只是日、美、歐等已開發國家的三十分之一,是亞洲新興工業政府和地區的十分之一,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具有較強競爭力。
——市場體制的確立和不斷完善,為中國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新的和更為有效的制度性基礎。
——有一個廣闊的國內市場,供求總量和消費規模都還將有巨大增長潛能,特別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小康型急劇轉變過程中,巨大的消費需求將為經濟成長提供爆發性拉動力。
——幅員遼闊、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形成的遞推式區域增長模式必然形成一浪推一浪長期增長的格局。
儘管如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外有識之士對中國發展表示了憂慮:
“中國經濟現在的問題是: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長時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說,“中國經濟發展不可能總是依靠公共投資建設來拉動。中國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①。”
在經合組織主任研究員、中國與印度問題專家理察·赫德看來,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來自於龐大的人口,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中國內需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城鎮化進程所帶動的巨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家庭消費需求。
法國經濟學家迪亞娜·奧什海什說,中國仍是轉型中的開發中國家,在很多方面尚需努力,尤其是技術創新領域。在她看來,中國希望通過對外開放的捷徑來提升能力和掌控技術不一定能達到目的,因為跨國公司處處設防,極力保護核心技術和機密。奧什海什認為,創新是文化積澱的結果,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中國還不具備成為“世界新興實驗室”的條件。
在憂慮中國未來發展的觀點裡,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在2006年他的“中國將經歷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的文章里可能是最具有代表性且中肯的。他語出驚人地表示:“中國將經歷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就像當年英國和美國一樣。中國只有在經歷過經濟蕭條後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沒有什麼事情是一路上升的。19世紀的美國經歷了15次經濟危機和一次內戰,1907年美國整個經濟幾乎破產,但現在的美國還是最強大的。日本是另一個成功的例證,但也沒辦法避免成長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體系崩潰,但沒有阻止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其《蕭條經濟學的回歸》的專著里更是設問“在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經歷過一次毀滅性崩潰之後,中國是不是下一個即將崩塌的神話②?”2011年尾聲,克魯格曼再度預言中國經濟危機,發表了題為“中國會崩盤嗎”一文,宣稱中國經濟“正在變成世界經濟的又一危險區域”和“危機的新震源”。這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提出預言方法也非同一般:他元需仔細研究相關數據,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統計數據“最像科學幻想”;他只要看看媒體有關“最近報導”,便足以斷言“中國故事與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崩盤局面如出一轍”。
筆者雖然不能苟同羅傑斯所說的“中國將經歷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的論斷,更不能認同克魯格曼咒語式的輕率假設(事實也是,克魯格曼2004-年的論斷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中國崩塌不但沒有發生,到如今,中國經濟以其舉足輕重的引擎作用越來越受到全球的矚目),但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經濟自羅傑斯2006年提出“中國將經歷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論斷以來,已到了它迄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階段性巔峰,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大危機更是順理成章地促成了這種拐點向下的趨勢。在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後各類矛盾和衝突已日積月累到了一個不得不正視的臨界點,中國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如果不適時進行深層次調整和變革,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
“成長的煩惱”,本來是指人們在青春期所遭遇的各種煩悶和苦惱,這種說法,既形象生動,又蘊涵深意。一個人健康成長需要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成長的煩惱”,一個國家發展進步也需要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前進中遇到的種種矛盾和問題。
中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也出現了“成長的煩惱”。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極大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改革發展面臨新的課題和挑戰。本書從一個求實學者的視角,以翔實的資料,縝密的鋪排,系統剖析和挖掘中國在21世紀二三十年代走向“中國世紀”進程中的種種隱憂、困境和危機。本書作者在人口與資源承載、貧富差距、轉型體制矛盾、經濟繁榮與社會非穩態、中產階級訴求等都做了獨到精深的描述和論證。在國際上,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與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度關聯的中國將面臨複雜的外部世界大環境。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速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發展的超大規模將不可避免地對既有國際利益格局帶來改變甚至衝擊,而外部世界也可能因此產生種種不適,這種不適反過來又對中國發展形成複雜的掣肘。無論是“和諧社會”還是“包容性社會”的中國,其治國理念理應從中國內外兩個層面來加以深切關照,從而因應21世紀國內外不斷變化的局面,使中國發展模式臻於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