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陳文新著圖書)

中國古代文學(陳文新著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古代文學》的敘述對象是中國古代文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事件、成果以及其他有關歷史狀況組成的連續性軌跡。主要內容為五個方面:(一)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社會機制、社會條件和文化生態;(二)文學流派的發生、發展和興衰;(三)不同文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內在聯繫,特別是由其內在聯繫促成的文學總體發展趨勢;(四)一定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風尚,以及潛在的、預示未來發展前景的文學態勢;(五)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學觀念。五者並重,從不同側面呈現中國古代文學的面貌,而對作家、作品的闡釋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文學
  • 作者陳文新
  • ISBN:9787301176801
  • 類別:文學理論
  • 定價:¥89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2K
主要內容,作者資料,
中國古代文學
書號:
1768002
ISBN:
978-7-301-17680-1
作者:
版次:
1
開本:
大32開
裝訂:
字數:
830 千字 頁數:836
定價:
¥99.00
瀏覽次數:
35
出版日期:
2017-05-24
叢書名:
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文專業古代文學基礎課教材(外語學院兼用),為"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之一。全書以時代為經,以文體為緯,根據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發展進程,共分八編:第一、二編先秦兩漢文學;第三、四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第五、六編宋遼金元文學;第七、八編明清文學。行文中主要敘述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社會機制、社會條件和文化生態;文學流派的發生、發展和興衰;不同文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內在聯繫,特別是由其內在聯繫促成的文學總體發展趨勢;一定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風尚,以及潛在的、預示未來發展前景的文學態勢;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學觀念,力圖從不同側面呈現中國古代文學的面貌,而對作家、作品的闡釋在書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對一般文學史不重視的作家有所關注。每編在基礎知識後進一步給出了"導學訓練"、"研討平台"、"拓展指南",供學生深入學習之用。
章節目錄:
第一編 先秦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中國神話
第三章 《詩經》
第四章 先秦敘事散文
第五章 諸子散文
第六章 屈原與楚辭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二編 秦漢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秦代文學
第三章 漢賦
第四章 漢代詩歌
第五章 漢代的史傳文學
第六章 漢代論說散文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建安詩壇與正始詩壇
第三章 兩晉詩歌與陶淵明
第四章 南朝詩歌
第五章 北朝詩歌與南北朝樂府民歌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賦與文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小說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隋與初唐詩歌
第三章 盛唐詩歌
第四章 杜甫與中唐詩歌
第五章 晚唐五代詩歌
第六章 隋唐五代詞曲
第七章 隋唐五代散文、駢文與辭賦
第八章 唐人傳奇與俗講變文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五編 宋代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北宋詩
第三章 南宋詩
第四章 北宋詞
第五章 南宋詞
第六章 宋代的散文、辭賦和四六文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六編 遼金元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遼金詩歌
第三章 集大成的文學家元好問
第四章 宋金元時期的戲曲、小說和說唱文學
第五章 元前期雜劇
第六章 元後期雜劇
第七章 元代南戲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九章 元代詩文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七編 明代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明代詩歌
第三章 明代詞曲與民歌
第四章 明代散文
第五章 明代八股文
第六章 明代文言小說
第七章 明代章回小說(上)
第八章 明代章回小說(下)
第九章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
第十章 明代戲曲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第八編 清代文學 基礎知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清代詩歌
第三章 清詞
第四章 清代散文
第五章 清代駢文辭賦
第六章 清代白話小說
第七章 清代文言小說
第八章 清代戲曲 導學訓練 研討平台 拓展指南
後記

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的敘述對象是中國古代文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事件、成果以及其他有關歷史狀況組成的連續性軌跡。主要內容為五個方面:(一)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社會機制、社會條件和文化生態;(二)文學流派的發生、發展和興衰;(三)不同文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內在聯繫,特別是由其內在聯繫促成的文學總體發展趨勢;(四)一定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風尚,以及潛在的、預示未來發展前景的文學態勢;(五)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學觀念。五者並重,從不同側面呈現中國古代文學的面貌,而對作家、作品的闡釋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作者資料

陳文新,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1991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晉升教授,2004年獲湖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現為武漢大學二級教授、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武漢大學明清文學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