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劍錄

中國古代名劍錄

劍,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現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劍身為細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名劍錄
  • 屬於:短兵
  • 解釋:古代兵器之一
  • 美稱:百兵之君
十大名劍的產生,劍種,萬仞,龍劍,照膽,金劍,王氏劍,大劍,大梁氏劍,隋刃,浪人劍,玉柄龍,青龍劍,疥癆賓,青霜,鴉九劍,靈寶劍,裴旻劍,鞘劍,破山劍,青蛇,火精,折鐵寶劍,干將,吳乾,乾勝,雌雄劍,莫邪,墨陽,龍淵,龍泉,豐城劍,太阿,太阿,泰阿,勝邪,工布,磐郢,湛盧,魚腸,蟠鋼,松紋,巨闕,純鈞,純鉤,淳鈞,燕支,蔡愉,畫影,騰空,軒轅劍,啟劍,時耗,長揚劍,太康,定光,含光,承影,宵練,夏禹劍,銅劍,錕鋙,輕呂,鎮岳尚方劍,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光劍,吳王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吳越劍,永用劍,伍子胥劍,必盧,屬鏤,獨鹿,越王勾踐劍,越州勾劍,步光,扁諸,長揚劍,長鋏,陽劍,鹿盧,定秦,誡劍,水心,赤霄,斬蛇劍,斷蛇,秀霸,分景,崩劍,神龜,隨侯劍,飛景,流采,華鋌,孟德劍,曹操對鋒利刃,珠劍,楊修劍,白虹,紫電,辟邪,流星,青冥,百里,千古劍,棠溪,楊家山鐵劍,七星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十大名劍的產生

十大名劍的記載多見於古籍或上古傳說,如《史記》、《越絕書》、《列子》、《吳越春秋》,有些是真實存在而有些僅僅是人們假象或文學渲染的產物,但毋庸置疑,作為中華文明一部分的劍文化的代表者,十大名劍在很大程度上象徵了中華民族某種正德、正身、正義的氣節。
還有另一種說法:十大名劍:勝邪,純鈞,湛瀘,巨闕,魚腸,泰阿,龍淵,工布,干將,莫邪。其中:泰阿,龍淵,工布,湛瀘,巨闕,魚腸,純鈞,勝邪由歐冶子鑄就。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

劍種

萬仞

古代名劍。郭於章《劍記》:“西晉寮有旌陽令許遜者,得道於豫章山,江中有蛟為患,旌陽沒水投劍斬之,後不知所在,項漁人網得一石匣,鳴擊之聲數十里,唐朝道王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劍一雙,視其銘,一有許旌陽字,一有萬仞字。”

龍劍

古代名劍。劉禹錫《武陵觀火》:“晉庫走龍劍,吳室盪燕雛。”柳宗元《聞歌》詩曰:“翠帷雙卷出頃城,龍劍破匣雙月明。”

照膽

古代劍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載:“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金劍

古劍的一種。《刀劍錄》:“章帝建初八年,鑄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壓人膝之怪。”

王氏劍

古代名劍。《五代史·馮暉傳》:“吾聞王氏劍,天下利器也。”

大劍

古代劍名。《五代史·史弘肇傳》:“周太祖出鎮魏州,弘肇議帶樞密以行,蘇逢吉場鄰以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會飲竇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禍亂,直須長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劍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陶弘景所造神劍13口,稱大梁氏劍。《劍記》:“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劍十三口,以象閏月。”又引《水經注》:“梁國多沼,時池中出神劍,至令其民像而作之,號大梁氏劍。”

隋刃

亦名浪劍。劍身用毒藥煉鑄,傷人即死。《新唐書·南詔傳》:“隋刃,鑄時以毒藥並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註:浪人,指行蹤不定之人)。

浪人劍

古代名劍。為浪人(行蹤無定者)所鑄。《會要》:“貞觀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詔獻鋒槊、浪人劍。”亦名“浪劍”。

玉柄龍

古代名劍。《事物異名錄·武器·劍》:“汾陽王(郭子儀)誕日,裨將以父所寶玉柄龍奉之。”

青龍劍

唐代名劍。唐·殷成式《酉陽雜俎》:“唐開元中,河西騎將宋青春每陣,常運劍大呼……吐蕃曰:‘嘗見青龍突陣而來,兵刃所及,若叩銅鐵,謂為神助將軍也。”

疥癆賓

古代劍名。《唐書·顧彥輝傳》:“養子瑤,尤親信,彥輝以所佩劍號疥癆賓佩之。”

青霜

古代名劍。此劍之劍光青凜若霜雪,故名。唐·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鴉九劍

唐代鑄劍師張鴉九所造之劍。唐。白居易鴉九劍》詩:“歐治子死千年後,精靈暗授張鴉九,鴉九鑄劍吳山中,天與日時神借功。”

靈寶劍

古代名劍。宋·沈括《夢溪筆談》:“錢塘聞人紹,一劍削十大釘皆截,劍無纖跡;用力屈之如鉤,縱之鏗鏘有聲,復直如弦。古之所謂靈寶劍也。”

裴旻劍

古代利劍。宋·文同:“交柯揮電裴旻劍,亂蔓漓張曉笑。”

鞘劍

古代劍名。《元史·何實傳》:“實來歸,大將木華黎與論兵事,奇變百出。遂引見太祖,獻軍民之數帝大悅,賜鞘劍。命從木華黎選棄前鋒。”

破山劍

古代劍。《珊瑚鉤詩話》:“有農夫耕地得劍,磨洗適市,值賈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萬,約來日取之。夜歸語妻子,此何異而價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劍指之,立碎。詰旦,胡人載鏹呈,則嘆叱曰:劍光已盡,不復買。農夫苦問之。曰:是破山劍,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

青蛇

古代劍名。《萬花谷》載:“龜文龍藻、白虹、青蛇……皆劍名也。”

火精

古代名劍。《杜陽雜編》:“火精劍,建中二年大林國所貢。雲其國有山,方數百里,出神鐵。其山有癉毒,不可輕為採取。若中國之君有道,神鐵則自流煉之為劍,必多靈異。其劍之光如電,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則生煙焰;以金石擊之,則火光流起。唐德宗時,上將幸奉天,自攜火精劍出內殿,研檻上鐵狻猊,應手而碎,乃乘輿夜,待從皆見上仗數尺光明,即劍光也。”

折鐵寶劍

古代名劍。狀似刀,僅一側有刃,另一側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劍身中間印有寬凹槽,長3尺4寸3分,重僅1斤4兩。《拳劍指南》謂:“狀極古雅,有剛柔力,能彎曲自如。單雙手持之,無往不利。此是古大將所用折鐵寶劍。”

干將

古代名劍名。干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干將夫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一說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參見“莫邪”。

吳乾

指春秋時期吳國名劍“干將”。《戰國策·趙策》:“夫吳乾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呂氏春秋·疑似》高誘註:“吳乾,吳之干將者也。”參見“干將”條

乾勝

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乾勝、墨陽,並稱名劍。”

雌雄劍

①古代名劍。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干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②指插於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莫邪

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干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髮剪爪。投於爐中,而後劍成。參見“干將”。

墨陽

古代名劍。參見“乾勝”條。

龍淵

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干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干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後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見《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

龍泉

古代名劍。亦稱“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東觀漢記》:“章帝賜尚書劍,韓棱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又,浙江龍泉縣所鑄之劍,亦稱“龍泉劍”。

豐城劍

古代名劍。即龍泉、太阿劍。《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太阿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歐冶子、干將所鑄。也作“泰阿”。《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史記·李斯列傳》:“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參見“龍淵”。

太阿

“太阿劍”之異名。敦煌遺書《王陵變文》:“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阿寶劍。”

泰阿

春秋時期名劍之一。這作寶劍的通稱。為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所鑄。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史記·李斯列傳》:“今陛十……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一作“太阿”。參見“太阿劍”條。

勝邪

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參見“湛盧”條。

工布

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參見“龍淵”

磐郢

古代名劍。《吳越春秋》:“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一作“豪曹”。

湛盧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杜甫《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另: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晉·左太沖《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瀘。”相傳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盧、純鈞、勝邪;其小者有魚腸、世闕。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而得名。一作“冗盧”。

魚腸

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

蟠鋼

“魚腸”劍之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魚腸即蟠鋼劍也。”亦稱松紋劍。參見“魚腸”條。

松紋

古代名劍“魚腸”之別稱。《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經緯度。”

巨闕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

純鈞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

純鉤

古代寶劍。“純鈞”之異名。《淮南子·修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團犀甲。”

淳鈞

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煉。《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亦名純鈞劍。

燕支

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乾勝、墨陽,並稱名劍。”

蔡愉

古代名劍。參見“乾勝”條。

畫影

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騰空

傳說中古代部族道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參見“畫影劍”條。

軒轅劍

古代名劍。《名劍記》:“軒轅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啟劍

古代劍名。《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敗齊師於艾陵之上,還師臨晉與定公爭長。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註:“闔閭既鑄成干將、莫邪二劍,余鑄得三千,並號扁諸之劍。”

時耗

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吳地記》:“扁諸之劍三斤,方圓之口三千。時耗、魚腸之劍在焉。”

長揚劍

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現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厘米,身長30.6厘米,寬2-2.6厘米,脊厚0.7厘米。

太康

古代名劍。以此劍造於殷帝太康在位時,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定光

古代劍名。傳說殷帝太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含光

古代名劍。春秋時衛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承影

古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文苑英華·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宵練

古代名劍。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練”。

夏禹劍

古代名劍。傳說為夏朝大禹時所鑄。《名劍錄》:“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銅劍

古代劍名。以銅鑄成。《刀劍錄》:“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錕鋙

古代名劍。《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之劍,……切玉如泥。亦作昆吾。”註:“昆吾,龍劍也。”

輕呂

古代名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鎮岳尚方劍

古代名劍。相傳為西周時期昭王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鎮岳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掩日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斷水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二。

轉魄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三。

懸翦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把長劍之四。

驚鯢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五。

滅魂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六。

卻邪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七。

真剛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八。

光劍

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吳王劍

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岩幽。”

吳王夫差劍

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9.1厘米,劍身寬厘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吳王光劍

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吳越劍

古代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永用劍

古代名劍。《拳劍指南》:“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此刻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伍子胥劍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必盧

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見“屬鏤”條。

屬鏤

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乾勝”條

獨鹿

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系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越王勾踐劍

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湖北江陵縣望北一號墓出土。劍通體55.7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上有銘文,曰:“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越州勾劍

指春秋時越王朱勾之寶劍。湖北省荊門市子陵崗發掘出五百多件東周至東漢時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劍尤為珍貴,是繼越王勾踐劍之後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國寶。這把劍通體長56.2厘米,以篆文鑄成的銘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劍”清晰而精美,可與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媲美。

步光

春秒時期越國名劍。《史記》:“越使大夫種言於吳王,曰:‘聞大王將興丈義,因奉屈虜之矛,步光之劍。’”

扁諸

古代劍名。《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吳敗齊師於艾陵之上,還師臨晉與定公爭長。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註:“闔閭既鑄成干將、莫邪二劍,余鑄得三千,並號扁諸之劍。”

長揚劍

春秋時代晚期的鋼劍。因1976年4月考古者發掘長沙“長揚六十五號”墓時出土,故得名。為我國被發現的第一柄古代鋼劍。此劍莖長7.8厘米,身長30.6厘米,寬2-2.6厘米,脊厚0.7厘米

長鋏

古代寶劍名。較-般劍為長。《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王逸註:“長挾,劍名,其所帶長劍,楚人名為長鋏也。王夫之通釋:“長鋏,劍也。”《戰同策.齊策四》:“居有傾,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兮’。”

陽劍

古代名劍。《文選.匕命》:“楚之陽劍,歐治所營。”

鹿盧

古代名劍。《宋書.符瑞志》:“宋太宗為徐州刺史,出鎮彭城,昭太后賜以大珠,鹿盧劍,此劍是御服,占者以為嘉祥。”

定秦

古代名劍。相傳為秦始皇所鑄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始皇在位三十七歲,以三年歲次丁已,采北祗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書,長三尺六十。”

誡劍

古代劍名。傳說為秦昭王稷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水心

古代名劍。《晉書.束哲傳》:“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

赤霄

漢高祖劉邦斬蛇所用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

斬蛇劍

一名“斬蛇”。漢高祖劉邦白蛇之寶劍。《西京雜記》:“高祖斬白蛇劍,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參見“斷蛇”條。

斷蛇

古代劍名。《廣雅.釋器》:“斷蛇,劍也。”王念孫《疏證》:“《西京雜記》云:‘漢高帝斬蛇劍,劍上有七采珠、九華玉以為飾,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蓋即《廣雅》所謂斷蛇也’。”參見“乾勝”條。

秀霸

漢光武帝劉秀所佩之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光武)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分景

古代名劍。《漢武帝內傳》:“王母腰佩分景之劍。”

崩劍

古代名劍。漢平帝所用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漢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神龜

古代名劍。漢文帝劑恆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文帝恆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二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

隨侯劍

古代劍名。《漢書.郊祀記》:“又以方土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

飛景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一。曹丕《曹論》:“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浹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飛景。”一作“蜚景”。元倉子曰:“蜚景之劍,威奪百日,氣成紫霞。”

流采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二。參見“飛景”條。

華鋌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鑄造的三把寶劍之三。曹丕《典論》:“選茲良金,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以為三劍:一曰飛景,二曰流彩,三曰華鋌。俱長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兩,淬以清漳,勵以,飾以文玉,表以通犀。”

孟德劍

三國時曹操所用之玉劍。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曹操對鋒利刃

刀式古劍。劍背貼護手處有篆文“曹操對鋒利刃”,故名。劍身長三尺二寸四分,寬約一寸二分,重一斤七兩,貼護手處鑄有三朵小花。劍鐓與護手皆嵌銀精鑄,其柄與護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東濟寧西關古墓中出土。

珠劍

古代名劍。《南史.羊侃傳》:“魏帝壯之,賜以珠劍”。

楊修劍

古代名劍。為漢末文學家楊修的佩劍。劍身長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楊修”二字,柄長八寸,重十四兩。便作圓環形,護手及劍柄、劍鞘均為木質,吞口為紫銅質。《紫劍指南》:“劍式極古,隱約為篆書‘楊修’二字。

白虹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晉.崔豹《古今注》:“三國吳大帝孫權有六柄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紫電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二。王勃《滕王閣序》:“紫電青霜,王將軍之琥庫。”參見“白虹”條。

辟邪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三。參見“白虹”條。

流星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四。唐.楊炯《楊盈川集.送劉校書從軍》詩:“赤土流星劍,鳥號明月弓。”參見“白虹”條。

青冥

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五。參見“白虹”條

百里

古代名劍。三國吳大帝孫權所藏六柄名劍之六。參見“白虹”條。

千古劍

古代名劍。《萬劍錄》載:“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鋼鐵作千古劍,萬古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棠溪

古代名劍。因戰國時期棠溪(今河南舞陽縣西南)地方出利劍。故以之名劍。《楚辭.九嘆.怨思》:“執棠溪以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劉勰《新論》:“棠溪之劍,天下之銛也。”亦作劍的代稱。

楊家山鐵劍

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劍。系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後期墓出土文物。劍通體長38.4厘米,劍寬2-2.6厘米,劍脊厚0.7厘米。

七星劍

古代名劍。劍身近柄處飾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吳越春秋》:“伍子胥過,解劍與漁夫曰;“此劍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第十,精緻優雅之劍,承影無形劍
第九,尊貴無雙之劍,純鈞=純鉤 白劍
第八,勇絕之劍,魚腸黑劍
第七\六,摯情之劍,干將\莫邪 銀劍\紫劍
第五,誠信高潔之劍,七星龍淵白劍
第四,威道之劍,泰阿=太阿 軟劍
第三,帝道之劍,赤霄銅劍
第二,仁道之劍,湛瀘黑劍
第一,聖道之劍,軒轅夏禹劍金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