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是由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和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59軍於1949年2月合編而成,張克俠任軍長,隸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建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
  • 時間:1949年
  • 隸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
  • 前身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和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59軍
  • 軍長:張克俠
部隊沿革,戰鬥歷史,

部隊沿革

1947年10月,渤海軍區第七師(即渤海軍區編成的第三個七師)、第十一師(即渤海軍區編成的第二個十一師)奉命組建華東第三野戰軍渤海縱隊,由袁也烈兼司令員,周貫五兼副政委,廖容標兼副司令員。該縱隊下轄新編第7師、第11師兩個步兵師,1個炮兵營、1個教導營和1個補充團,共1.3萬人。渤海縱隊編成後隸屬於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即山東兵團)。
1949年2月,渤海縱隊與在淮海戰役賈汪起義的國民黨59軍一部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33軍,編入第3野戰軍第9兵團戰鬥序列。張克俠任軍長,韓念龍任政治委員,張震球、孟紹濂任副軍長,歐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97、98、99師,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建制。
1949年7月11日,以第33軍軍部和第9兵團一部為基礎,重新組建淞滬警備司令部,第33軍番號暫予保留。13日,34軍100師歸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8月1日,新的淞滬警備司令部正式成立,第33軍炮兵團和教導團改稱為淞滬警備司令部炮兵團和教導團。
1950年5月,由淞滬警備司令部高射炮指揮所與陸軍第100師師部合併,組成高射炮兵第3師。
1950年11月,第三十三軍番號撤銷,所轄第九十七師、九十八師、九十九師分別改為華東公安軍第十四師、第十五師、第十六師。
1951年12月,改稱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
1955年5月16日,以原華東公安部隊領導機關,並調各省公安總隊和公安第13師、第17師邊防辦公室一部分幹部,分別組成南京軍區公安軍司令部(兼南京警備司令部)和上海警備區機關。10月31日,以原華東公安部隊領導機關一部擴編組建上海警備區機關,隸屬南京軍區建制。11月4日,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

戰鬥歷史

1947年渤海縱隊成立後參加了解放博興、青城、廣饒、齊東、壽光縣城戰鬥。
1948年3月參加膠濟路西段戰役(即周張戰役),在長白山以西地區阻擊濟南東援之國民黨軍,殲敵3000餘人,繳槍2100多支,這是該縱首次參加重大戰役並取得較大勝利。在緊接著的膠濟路中段戰役(即昌濰戰役)中一展雄風,與兄弟部隊一起,分割、包圍並全殲國民黨軍山東保全第3師和整編第45師,殲敵近萬人,繳槍7500多支,使部隊受到了極大的鍛鍊。
1948年6月,該縱獨立進行龍章戰役,攻克龍山、章丘城,牽制了濟南守敵,配合了津浦線中段戰役。
1948年9月參加濟南戰役,編入攻城東集團序列,此役共殲敵8170人,繳槍6483支,使部隊又一次受到攻城大戰役的鍛鍊,武器裝備也大有改善。戰役結束後,擔任濟南城北警備任務。
1948年冬,參加淮海戰役,於戰役第二階段進占徐州並擔任警備任務,繼而以一個師南下參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隊圍殲黃維兵團,後全縱參加圍殲杜聿明集團作戰。11月參加淮海戰役第二、三階段的作戰,共殲敵5000多人,繳槍4000支。
1949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5月,在上海戰役中,攻占楊行後,又協同兄弟部隊攻占吳淞、月浦、寶山等城鎮,爾後,成立淞滬警備司令部,擔負該地區警備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