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該縱隊是由新四軍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部分部隊發展而來的。

1946年春,新四軍第2師第6旅部北撤江蘇淮安,與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合併,兼理第5軍分區工作。5月華中軍區第5軍分區部隊及鹽城起義的趙雲祥部合編成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轄6個團。謝祥軍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治委員,常玉清任副司令員,吳肅任參謀長,孫克驥任政治部主任。6月,第10縱隊兼蘇北軍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
  • 部隊前身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
  • 列編時間:1949年2月
  • 首任軍長:謝振華 
  • 首任政委:李乾輝 
  • 撤編時間:1950年1月16日 
部隊前身,部佇列編,部隊撤編,

部隊前身

1946年7月至8月,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參加蘇中戰役,8月下旬和華中第2軍分區部隊一起,於邵伯地區頑強抗擊國民黨軍整編第25師主力的進攻,取得了阻擊戰的勝利。10月,參加漣水保衛戰,與兄弟部隊一起遲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掩護了華中軍區後方機關的轉移,謝祥軍在戰鬥中犧牲。隨後,華中野戰軍主力北移山東,第10縱隊留蘇北敵後堅持鬥爭。
1947年2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統一整編,華中野戰軍第10縱隊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仍兼蘇北軍區。陳慶先任司令員,曹荻秋任政治委員,覃健、常玉清任副司令員,孫克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軍分區,共5萬餘人,歸華中指揮部指揮。4月,參加淮沭李戰役,配合兄弟部隊攻占淮陰、沐陽公路間之錢集、胡集、湯澗等重要據點,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淮沐公路的封鎖。8月,參加鹽城戰役,與兄弟部隊一起攻克鹽城、阜寧、伍佑等城鎮,殲國民黨軍8700餘人,使蘇中、蘇北兩地區連成一片,策應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行動及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在山東的作戰。11月至12月,與兄弟部隊一起參加李堡戰役,攻克如皋以東李堡、栟茶、角斜等據點,殲國民黨軍8000餘人。12月下旬,在鹽南戰役中,協同兄弟部隊於伍佑一帶取得殲國民黨軍7000餘人的勝利。
1948年2月,第34旅奉命進入安徽淮南,成立淮南軍區。3月,第12縱隊免兼蘇北軍區,轉隸蘇北兵團。3月中旬,參加益林戰役擔任阻援任務,保障兄弟部隊攻克阜寧西南之益林鎮,殲國民黨軍5000餘人。不久,謝振華任司令員,李乾輝任政治委員。6月下旬起,參加漣水戰役,與兄弟部隊一起攻克海州外圍之房山、阿湖、城頭等據點,又乘勝南進,解放漣水、泗陽、宿遷等城鎮。7月,以第5、第6軍分區部隊為基礎組建第36旅。同年冬,參加淮海戰役,與兄弟部隊一起向徐州以東之新安鎮、阿湖地區實施突擊,保證主力圍殲黃百韜兵團,爾後又參加對徐州突圍西竄的杜聿明集團的追擊、合圍和最後會殲作戰。

部佇列編

1949年1月,由華中軍區獨立旅改稱第34旅,調歸第12縱隊。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謝振華任軍長,李乾輝任政治委員,饒守坤任副軍長,夏光任參謀長,劉仲華任政治部主任,翟盛任後勤部部長。第34旅改稱第88師,吳大林任師長,羅龍生任政治部主任;第35旅改稱第89師,餘光茂任師長,王直任政治委員;第36旅改稱第90師,朱國華任師長,鄭友生任政治委員,張洪山任參謀長。全軍2.4萬餘人。
1949年4月,第30軍參加渡江戰役,在安徽當塗、蕪湖正面登入後,參加對國民黨軍南逃的5個多軍的追殲戰。
1949年5月,第30軍參加上海戰役,解放浦東之奉賢、南匯、川沙,於白龍港殲國民黨軍第51軍8000餘人;又協同兄弟部隊攻克高橋,切斷國民黨軍向東逃路。上海解放後,擔任淞滬警備任務。

部隊撤編

1950年1月16日,華東軍區決定第30軍軍部調歸海軍,所屬第88、第89、第90師分別調歸第26、第20、第27軍建制,第30軍番號撤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