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旗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旗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旗,簡稱抗大校旗。旗底為紅色,右側是一個白色的旗桿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旗
  • 館藏地點:北京市海淀區復興路9號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尺寸:長196厘米,寬130厘米
  • 所屬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所屬地區:北京
藏品介紹,藏品介紹,旗幟介紹,凸顯精神,內容拓展,數字博物館,

藏品介紹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旗
抗大校旗,長196厘米,寬130厘米,旗底為紅色,右側是一個白色的旗桿套。旗面右上方有一個圖形標誌:在一個由白色線條組成的五角星上面,疊壓著一個八路軍戰士背槍騎馬賓士的黑色圖案。其上方是呈弧形的抗大校風“團結、緊張、活潑、嚴肅”八個字。旗幟中部向左是用仿宋體寫的“抗大”兩個白色大字。旗幟中下部有三條橫貫旗幟的白色波浪紋。整個旗幟的設計體現了抗大為民族解放而英勇奮戰的精神。
抗大校旗隨著抗大的成立而誕生,又伴隨抗大的發展而不斷地指引師生們前進。1936年6月,抗大在陝北瓦窯堡成立,當時叫“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又經保全於1937年1月遷到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毛澤東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校長是林彪,教育長為羅瑞卿,校務部長為周昆,訓練部長為袁國平。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抗大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辦學。每當舉行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的時候,在主席台上都要懸掛抗大校旗以激勵全體師生。1938年12月1日,在抗大第四期畢業典禮上,毛澤東走上主席台,在校旗旁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大家,要永遠堅持革命,決不能中途妥協。還為學員畢業證書題詞:“努力奮鬥,再接再厲,光明就在前面”。1939年1月28日,正是嚴冬,抗大舉行第五期開學典禮。師生們齊集會場。羅瑞卿在校旗旁興奮地說:“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當時,在延安經常要舉行各種軍民集會。凡是抗大的隊伍開來參加時,總是要在最前面打出耀眼的抗大校旗指引師生們進入會場。後來,抗大深入敵後辦學。1941年6月1日,抗大總校在河北邢台南峪村舉行了紀念抗大建校五周年成立大會。在會場高聳的旗桿上,飄揚著抗大校旗。朱總司令題詞:“號召千萬青年走上革命戰場,高舉抗大的旗幟,插遍整箇中國”。
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抗大校旗的激勵和指引下,抗大辦學10年間為民族解放戰爭培養了10餘萬名軍政幹部,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立後,這面光榮的

藏品介紹

旗幟介紹

旗面右上方有一個圖形標誌:在一個由白色線條組成的五角星上面,疊壓著一個八路軍戰士背槍騎馬賓士的黑色圖案。
其上方是呈弧形的抗大校風“團結、緊張、活潑、嚴肅”八個字。
旗幟中部向左是用仿宋體寫的“抗大”兩個白色大字。
旗幟中下部有三條橫貫旗幟的白色波浪紋。

凸顯精神

整個旗幟的設計體現了抗大為民族解放而英勇奮戰的精神。現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內容拓展

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4]
學校成立後,林彪任校長[5],劉伯承任副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為教育長,劉亞樓為訓練部長,楊至成為校務部長。副校長劉伯承不久調任援西軍司令員,並沒有負責抗大工作。第一期學員稱為紅大一期,後來也直接轉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學員是紅軍軍級幹部和部分師級幹部,由校長林彪抽調。保全校舍是學員自己動手挖的窯洞。

數字博物館

2013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與中文百科強強聯手,共同打造了數位化、立體化的權威知識普及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之百科數字博物館。該數字館通過古代文物館和近現代文物館分館,全方位展示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眾多珍貴展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