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於2015年5月,為中南民族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南民族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學院概況,學院簡介,學科建設,中南民族大學,

學院概況

學院簡介

資源與環境學院現有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資源環境科學4個本科專業,部分專業按大類招生。其中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入選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畫。現有專任教師3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講師16人;包括國家重金屬污染控制委員會委員1人,湖北省環境化學學會主任委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湖北省楚天學子1人。
自2011年以來,資源環境相關專業的教師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47項,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畫1項、科技部863計畫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省部級項目12項,到賬經費2617.5萬元。其中,我校作為項目牽頭方,聯合中信大錳集團、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共同申報的《菱錳礦高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和示範》項目完成了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的出庫答辯和課題的可行性論證,為未來“十三五”科研工作和學科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科平台——湖北省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在2014年被湖北省科技廳驗收考評為優秀。中南民族大學的資源與環境學科在湖北省內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工業廢水處理和武陵山資源研究頗具特色,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
學院有7000平方米的綜合實驗樓,與長江三峽大壩培訓部、武漢市水務集團排水發展有限公司、湖北省內部分縣市環保局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實習合作關係,有利於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就業。學院學習風氣濃厚,學生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學生各級各類趣味比賽、知識競賽、技能比賽、文體比賽及科技創新活動等課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近5年來學生英語四級通過率80%以上;分配到各單位的畢業生專業知識紮實,業務能力強,大多數已經成為所在行業和部門的業務骨幹,部分畢業生已走上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領導崗位,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學院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加州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日本筑波大學、韓國全北大學和忠南大學、馬來西亞彭亨大學等國家的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部分優秀畢業生已到上述國家出國留學深造。

學科建設

本科專業
水利類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
環境科學
環境工程
資源環境科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直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於白雲黃鶴的故鄉——武漢南湖之濱。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2002年3月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始終堅持黨的民族工作規律與高等教育規律相結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結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規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辦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學校的各項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
學校占地1554畝,校舍面積100萬餘平米,館藏圖書280餘萬冊,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校園內綠樹成蔭、花香四季,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鱗次櫛比,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教學、科研和生活的優美環境。
學校現有56個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碩士、本科、預科等各類學生26800餘人,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湖北、河南、內蒙、新疆、廣西、西藏、雲南、寧夏、山西、湖南、江西、海南等12個省(區)進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願錄取率超過96%,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近60%。現有教職工19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近1300人。教師中,有正副教授720餘人,博士、碩士生導師480餘人,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973計畫”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工程人選46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5人、國家級和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24人、楚天學者22人、二級教授18人、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750餘人,擁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最佳化、素質較高、發展良好的師資隊伍正逐步形成。
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為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開設了10大學科門類的84個本科專業;擁有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湖北省立項建設博士點,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18個學術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79個學術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9個碩士專業(13個專業領域)學位授權點。授權學科覆蓋了除軍事學之外的其他全部12個學科門類,包括哲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工學、理學、醫學、農學、藝術等。學校現有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9個,一級重點建設學科2個,二級重點學科4個,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省級品牌專業,4門國家級、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3門國家級、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3個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實驗室、基地、中心),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約3.1億元。
2008年學校成為“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13年至2015年,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60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87項,省部級項目441項,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5項,出版著作275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發表論文近2300餘篇,獲授權專利83項。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激勵各族學生奮發圖強、全面發展。60餘年來,學校已累計培養了12萬餘名各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隨著教育改革與開放的不斷深入,學校加快了對外交流、開放辦學的步伐。目前,學校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德國、日本、韓國、法國、巴基斯坦等數十個國家(地區)的50餘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2008年學校與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聯合創辦了“孔子學院”。學校定期選派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國外訪問、交流、學習,選派教師出國講學、進修和從事科學研究,也聘請外國專家來校執教和開展合作,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
近年來,學校事業發展提質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02年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003年9月,成為國家民委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學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度榮獲優秀;2008年,學校獲“國家民委文明單位”稱號;2009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0年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2015年,成為國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學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2001年至今連續14年7次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個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要求、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求和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為導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大學章程為龍頭,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大力實施“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特色榮校”戰略,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抓好“十三五”規劃落實,紮實推動學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人民更加滿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