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乾屍

且末乾屍

跨度約為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10世紀。其中在且末扎滾魯克墓出土的

嬰屍最具有神秘色彩。該嬰屍仰身屈肢,年齡約在8個月至1歲之間。雙眼各放一塊石片,鼻孔中塞有紅色絨毛。頭戴藍色羊毛帽,身裹紅色毛布,外面用紅藍兩色相捻的繩綑紮。由於嬰兒面部經過繪飾,因而他的睡態顯得安詳可愛。隨葬品有牛角杯和用羊乳房縫製的餵奶器。考古學家發現的另一具乾屍是成年人,死者生前身高1.8米以上,服飾和罕見的葬具規格頗高,表明其生前地位顯赫或身份特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且末乾屍
  • 出土地點:且末扎滾魯克墓
  • 館藏地點:新疆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約為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10世紀
簡介,出土背景,

簡介

跨度約為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10世紀。其中在且末扎滾魯克墓出土的
且末乾屍且末乾屍
嬰屍最具有神秘色彩。該嬰屍仰身屈肢,年齡約在8個月至1歲之間。雙眼各放一塊石片,鼻孔中塞有紅色絨毛。頭戴藍色羊毛帽,身裹紅色毛布,外面用紅藍兩色相捻的繩綑紮。由於嬰兒面部經過繪飾,因而他的睡態顯得安詳可愛。隨葬品有牛角杯和用羊乳房縫製的餵奶器。考古學家發現的另一具乾屍是成年人,死者生前身高1.8米以上,服飾和罕見的葬具規格頗高,表明其生前地位顯赫或身份特殊。

出土背景

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南緣,曾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新疆且末縣,繼“世界最大的和田玉”獲吉尼斯證書後,又獲兩項吉尼斯證書:一項是“最多人數的家庭叢葬乾屍陳列室”,一項是“最早年代出土的撥弦古樂器——箜篌”。
今天上午,在烏魯木齊巴音賓館,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新疆總代理聶晶川先生將兩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頒給了中共且末縣委副書記江海波。
“最多人數的家庭叢葬乾屍陳列室”出土於扎滾魯克墓地二十四號墓。據介紹,該墓地的年代上限距今約三千年,下限為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公元五至六世紀),墓地延用時間長達一千五百年。該墓乾屍系目前保存最好、人數最多的家庭叢葬乾屍群,一九九六年十月考古發掘出土,已建成陳列室。
該墓為單基道長方形棚架墓,葬有男、女、小孩共十四人,以仰身屈肢葬為主。從男女叢葬的情況來看,這裡當時流行夫妻合葬和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叢葬習俗。專家認為,扎滾魯克古墓葬是古代且末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崑崙山北麓發現的最大的墓群之一。
“最早年代出土的撥弦古樂器——箜篌”,是扎滾魯克墓地二十四號墓的隨葬品,共兩件。這是中國首次出土的箜篌。
這兩件箜篌現收藏於且末縣托乎拉克莊園歷史文物陳列室內。木質為本地產的胡楊木,由三部分組成:音箱、頸、弦桿。在發音部位繃蓋獸皮,由木楔固定,二十三孔,底部有“桃心”型孔洞。一件全長六十一點六厘米,另一件全長八十七點六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