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雲南省彝族自治縣仁德鎮下村)

下村(雲南省彝族自治縣仁德鎮下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村位於遂昌縣西南邊境,緊靠福建省浦城縣,距縣城119公里(小路90公里),是浙閩邊境名村。明清時曾屬二十一都周公口莊。民國時期屬?義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屬柘岱口(毛陽)鄉。由17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下.南宋寧宗(1195~1224在位)時,著《資治通鑑綱目發明》的著名學者尹起莘曾在尤家墩的仙峰庵研修。全村地廣人稀、山多田少,總面積4.21萬畝,內山地4.12萬畝,耕地415畝。1992年,全村309戶,1079人。主要姓氏為張、廖、周、劉4姓。張姓祖籍福建汀州上杭,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遷居此地。周姓祖籍湖北黃崗,唐時遷大柘,其後代於明初再遷居下。

下村位地廣人稀、山多田少,耕地415畝。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43.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83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4.13萬元,家家戶戶通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手機入戶率達90%,2001年評為縣級小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村
  • 外文名:Under the village 
  • 海拔:1953.5米
  • 年平均氣溫:14.7 ℃
  • 年降水量:1040毫米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人口衛生,發展重點,文化教育,基層組織,基礎設施,

村情概況

下村隸屬於仁德鎮北觀社區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仁德鎮西北邊,距離北觀村委會1 公里,距離仁德鎮3公里,適宜種植0等農作物。有耕地429.41畝,其中人均耕地0.3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8戶,有鄉村人口1386人,其中農業人口1386人,勞動力7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23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9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農業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29%;畜牧業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86頭,肉牛177頭,肉羊84頭);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27%;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139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 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0人(占勞動力的6%),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8戶,共鄉村人口1386人,其中男性701人,女性685人。其中農業人口1386人,勞動力77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386人,其他民族0 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6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4%;享受低保49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人畜混居的農戶21戶,占農戶總數的5%。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一. 村內無路燈,行走不便. 二.飲水不方便,尚未通自來水. 三. 水田灌溉困難.四村內支路狹窄未硬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近年內完成路燈安裝,解決飲水及灌溉問題,硬化村內支路,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收入由2006年的1419.3元增加到1700元。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仁德二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仁德鎮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2人,其中小學生112人,中學生80人。
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4個,黨員總數40人,黨員中男黨員31人,女黨員9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 ,無路燈。全村不通自來水,有358戶飲用井水。有358戶通電,有1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2%和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10戶(分別占總數的83%和58%)。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200輛。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磚木結 構住房;有5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