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力工業志

上海電力工業志

《上海電力工業志》是199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永鍅、上海市電力工業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目錄,發電,

目錄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髮電
第二編供電
第三編電網
第四編用電
第五編管理
第六編科教
第七編職工
第八編黨群
第九編人物
專記
附錄 編後記
《上海電力工業志》編修審定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發電

上海第一家上海電氣公司發電廠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創辦,安裝美國製造的每平方英寸85磅(586千帕)蒸汽壓力的臥管式鍋爐、16馬力(11.9千瓦)單缸蒸汽機和轉速800轉/分,電壓100伏的直流發電機。翌年,該廠遷至乍浦路41號,安裝可供40盞弧光燈的發電設備。後改組為新申電氣公司,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2月從英國引入交流白熾燈,並加裝1台25千瓦的單相100赫交流發電機,電壓為100伏,於4月投入運行。
清光緒十九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收購新申電氣公司並成立電氣處。當時有鍋爐2台,直流發電機7台,容量共97千瓦和3台交流發電機、容量為100千瓦。由於用戶迅速增加,在斐倫路參照英國曼徹斯特市電廠,另行建造新中央電站。裝有8台直流發電機、容量共109.5千瓦和5台交流發電機、容量共189千瓦。鍋爐房磚砌的煙囪為當時上海最高,達120英尺(36.58米)。到清光緒二十六年,發電設備容量已增加到576千瓦。翌年6月,隨著電扇、電梯及電動機的套用,電廠開始日夜發電,並逐步拆除皮帶帶動的直流發電機,安裝直接傳動的交流發電機。清光緒三十年,電廠的發電機頻率從100赫開始改為50赫;電壓從100伏升到200伏,後又升到220伏。2年後,改造完成,設備容量提高到1600千瓦。清光緒三十三年又安裝國內第一台800千瓦派生斯汽輪發電機組和當時遠東最大、最先進的蒸發量為2.4萬磅(11噸/時)的拔伯葛鏈條爐排鍋爐。翌年,設備容量已達4400千瓦。
[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斐倫路新中央電站]
這一期間,法租界公董局經營的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的洋涇浜電氣廠裝有直流發電機組6台,容量計135千瓦。清政府上海南市馬路工程善後局創建的南市電燈廠於清光緒二十三年除夕(1898年1月21日)發電,供30盞路燈照明。清光緒三十二年,南市電燈廠改為上海內地電燈公司,安裝325千瓦直流發電機組2台,翌年8月發電。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27日,閘北水電公司落成,裝有2台50千瓦直流發電機組。
公共租界工部局新建的江邊電站在民國2年(1913年)4月12日發電,裝有4台鏈條鍋爐,2台2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到民國12年容量已增至12.1萬千瓦,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斐倫路新中央電站的6400千瓦發電設備,則在民國11年停止運行。法租界的洋涇浜電氣廠則被容量為1500千瓦的盧家灣蒸汽發電廠取代,並於宣統元年(1909年)拆除,後者又在民國11年12月4日,盧家灣柴油機發電廠投運後停用,民國16年,盧家灣柴油機發電廠容量為1.04萬千瓦。創設於民國元年的華商電車公司,除經營電車事業外,還供照明用電,民國7年,該公司與上海內地電燈公司合併組成上海華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民國11年裝有3200千瓦交流發電機組1台,民國13~15年又相繼添置64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2台,總容量達1.6萬千瓦,居全國民營電廠之首。閘北水電公司於民國17年建造新廠,裝有2台1萬千瓦中壓機組和1台500千瓦廠用電機組。浦東電氣公司於民國9年投產2台120千瓦煤氣發電機組,並在民國14年11月,換裝1台60赫600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中央電站的發電機組]
中華民國成立後,現劃歸上海市行政區的各縣鄉鎮紛紛興辦各類小電廠,據民國18年統計,總容量為2700餘千瓦。同時,上海裝有自備發電機組的工廠也很多,其中大廠的發電容量都在1000千瓦以上。
民國26年8月13日後,華商、閘北、浦東等電氣公司被日本侵略軍占領,華商、浦東2公司的發電設備全被拆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江邊電站亦被日軍侵占,法商盧家灣柴油機發電廠也有5台發電機組被日軍徵用。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9月17日,原被日偽軍占據的各電力公司由國民政府經濟部接收,發還原主經營,當時有發電設備的僅餘下江邊電站、盧家灣和閘北3家電廠,發電設備容量共16.52萬千瓦。民國36年1月底,上海華商電氣公司租用上海龍華水泥廠1440千瓦機組發電;7月初,浦東電氣公司亦在張家浜安裝1台2500千瓦發電機組發電,其後又租用鴻豐紡織廠2台35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翌年4月,在南匯縣新場鎮興建發電所,安裝1台80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此時,全國第一台蒸汽參數8.29兆帕、溫度493.3℃、容量1.5萬千瓦的高壓機組在江邊電站正式投產。民國37年底,全市發電設備容量25.55萬千瓦,當時上海燃煤供應緊缺,江邊電站改燒進口油。
1949年上海解放後,電力工業先遭美國經濟封鎖,進口油源中斷,翌年2月6日電廠又遭轟炸,江邊電站損失慘重,停止發電。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領導下立即組織搶修並將燒油鍋爐改成燒煤,其他各廠亦修復了損壞的發電設備,同時上海市人民政府為促進經濟發展,積極挖掘潛力和籌資添機,擴大發電能力。
1958年開始,在國家統一計畫安排下,加快上海電力建設步伐,除繼續對原有電廠進行擴建外,興建閔行發電廠和上海第一家熱電廠——吳涇熱電廠。地處長江口的崇明島、長興島在1959年建立電廠。但電力的增長仍跟不上用戶的需要,於是上海各電廠開始超銘牌運行,楊樹浦發電廠出力達25.5萬千瓦,超銘牌9%。
1962~1965年經濟調整期間,各電廠對主輔設備和廠房設施進行了大量填平補齊工程,達到了額定出力。隨著國內油田的開發,電廠鍋爐陸續改成燒油。1966年後,電網嚴重缺電,經常在低頻率低電壓情況下運行。1970年後,為解決浦東地區用電需求和高橋石油化工基地建設,新建12.5萬千瓦的高橋熱電廠,金山石化城的興起,又配套建成25萬千瓦的金山自備熱電廠。70年代在“一廠變一廠半”的號召中,各廠超銘牌出力達20%左右,雖暫時緩解了缺電局面,但發電設備卻受損嚴重,直至1977年後,才得到扭轉。同時,因需壓縮燃油的消耗量,電廠鍋爐重新改為燒煤。
1978年後,電力工業開始整頓,並且新增一批大容量、高參數機組。1983年,寶山鋼鐵總廠自備電廠的2台35萬千瓦機組投產。閔行發電廠經10餘年不斷的擴建,1986年全廠發電設備容量增加到81.8萬千瓦;4台30萬千瓦機組的石洞口發電廠經過57個月23天連續施工,一次建成,開創全國首例;1988年1月,計畫安裝2台60萬千瓦超臨界壓力發電機組的華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發電廠開始打樁興建;2台30萬千瓦機組的吳涇熱電廠擴建工程也在緊張施工;隨著浦東開發,外高橋發電廠計畫先裝4台30萬千瓦機組,已於1990年3月15日開始試樁。
1990年底,上海共有發電設備容量468.67萬千瓦,其中高壓及以上參數機組容量占84%,全年發電243.04億千瓦時,供熱39540太焦。全市共有電廠11家,按行政隸屬關係分為部屬電廠6家,地方電廠2家,大型企業自備電廠3家,發電廠職工總數共1937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