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唐鎮(浙江省永嘉縣上塘鎮)

上唐鎮(浙江省永嘉縣上塘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塘鎮為浙江省永嘉縣政府駐地,永嘉縣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管理中心,位於永嘉縣南部,楠溪江下游,距溫州市區14公里。永嘉在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前稱永寧縣,清朝時,改稱永寧鄉,上塘屬永寧鄉三十九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塘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永嘉縣
  • 下轄地區:轄83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77
  • 郵政區碼:325100
  • 地理位置:永嘉縣南部
  • 面積:157平方公里
  • 人口:10.42萬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永嘉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C
基本信息,簡介,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名勝古蹟,城鎮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這裡原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此都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因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塘。現所稱的上塘鎮,由原上塘鎮、中塘鄉、路口鄉、峙口鄉、東岸鄉5個鄉鎮合併而成,總轄83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165個黨支部,2949名黨員,鎮域面積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42萬
上唐鎮上唐鎮
上塘鎮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條,在中國,共有2處鄉鎮叫做上塘鎮,分別是浙江省永嘉縣上塘鎮和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上塘鎮。

簡介

上塘鎮為浙江省永嘉縣政府駐地,永嘉縣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管理中心,位於永嘉縣南部,楠溪江下游,距溫州市區14公里。永嘉在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前稱永寧縣,清朝時,改稱永寧鄉,上塘屬永寧鄉三十九都。這裡原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此都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因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塘。現所稱的上塘鎮,由原上塘鎮、中塘鄉、路口鄉、峙口鄉、東岸鄉5個鄉鎮合併而成,總轄83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165個黨支部,2949名黨員,鎮域面積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42萬。
上唐鎮上唐鎮

歷史沿革

東漢永和三年(公元188年)於章安縣東甌地置永寧縣,永嘉縣上塘屬永寧鄉三十九都,相傳古時這裡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山(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水鄉分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縣城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塘。1943年至1947年,稱永嘉縣沙頭區水碓灣鄉,後稱沙頭區上塘鄉。1949年5月解放,在現轄範圍內建立上塘、下塘、渭石、綠嶂4鄉。1956年,原下塘鄉的外山、栗樹樟、橫溪、岙底4村劃給中塘鄉,原渭石鄉的山倉、河岙兩村和綠嶂鄉的敬仁村劃給峙口,接著將4鄉合併成立上塘鄉。1957年綠嶂鄉恢復,敬仁村復歸。1958年8月永嘉縣人民政府遷址於上塘。10月成立上塘公社駐地綠嶂陳岙村,轄綠嶂、中塘、路口、沙頭、峙口、下寮6個管理區,原上塘鄉作為縣直屬鎮。1960年9月原古廟人民公社和上塘人民公社的沙頭、峙口、下寮管理區合併,成立沙頭人民公社,原上塘人民公社和中塘、路口、綠嶂管理區與上塘鎮合併,稱上塘鎮人民公社,駐地遷至上塘。1961年上塘、中塘、路口分別調整為人民公社,綠嶂併入上塘鎮人民公社,直屬縣領導。1964年上塘鎮人民公社經省批准為建制鎮,1980年正式成立上塘鎮人民政府。1992年5月,原中塘鄉、路口鄉併入。2001年,原上塘鎮、峙口鄉、黃田鎮3個行政村、羅東鄉6個行政村合併為新上塘鎮。2005年,進行居委會調整,上塘鎮現有83個行政村,5個社區。
上唐鎮上唐鎮

自然環境

上塘鎮四周環山,東北至西北山巔高於東南至西南山巔,楠溪江從中穿越,城區屬楠溪江下游洪積平原,地勢平緩,海拔高度為5.5 m -7.3m。上塘鎮最高海拔高度為746 m。境內有三條溪,北向有路口溪,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8.5公里;西北向有中塘溪,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4.5公里;西南向有下塘溪,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主流長度8.5公里。境內植被較好,有林地面積131061畝,森林覆蓋率為59.6%,其中生態公益林34251畝,經濟林5639畝,林木蓄積量為94071立方米。上塘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畜禽、蔬菜、茶葉、藥材、水果等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中塘鴨、下塘雞、塗山胡柚等遠近馳名;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猛,其中浦東繁育養豬場獲“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稱號。

經濟狀況

2007年,上塘鎮第一產業產值40246萬元,第二產業產值73362萬元,第三產業產值175784萬元,財政總收入2.92億元,三產結構占比為1.68:28.95:69.37,農民人均收入6542元。工業總產值20.13億元,農業總產值6304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4298元。按照縣委“三業提升、二極協調、一城突破”發展戰略,確定了縣城“突出中心、加快集聚、分層推進、城鄉一體”的戰略構想,突出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中心及工業發展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最佳化產業結構,穩定了第一產業、加快發展第二產業、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針,促進縣城經濟社會的全面興旺。鎮域內正在建設峙口濱江和黃嶼高新科技兩大工業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上塘鎮跨入k 國千強鎮行列。

名勝古蹟

上塘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文化沉澱,境內有嶼山古文化遺址、正門山古文化遺址、孝佑官、潘希聖墓、楊府山廟等縣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政府建設新縣城的同時,十分注意加強保護。文化風情獨特,遠近聞名的有農曆二月十五的廟會、端午節賽龍舟以及逝去的風俗——掛珠囤。據《兩浙名賢錄》與清光緒年間《永嘉縣誌》記載:唐天寶元年(公元472年),永寧轄地盧岙兒有盧氏女與母出樵遇虎,虎欲噬其母,盧氏女急投虎嘴,捨身救母,後神傳見盧氏女跨虎而行,知已神化,為感念盧氏女孝心可嘉,遂立廟祭之,名曰孝佑宮(今在浦東村)。農曆二月十五是盧氏女生日,故每年廟會定於此日,年復一年,廟會規模越來越大,逐步向縣城中心地帶轉移,形成一年一度的農曆二月十五上塘大集市。端午賽龍舟,源自何年,無從考究,只知有幾百年歷史。每年端午,下塘四個村,上塘四個村各出龍舟在楠溪江上比賽,規模較大,場面熱鬧非凡,自1997年後,為考慮安全之故,政府引導民間暫作停辦。至於正月初在祠堂掛珠囤的風俗,自文革開始後已逐步消逝於民間,亟待挖掘、整理、傳承。

城鎮建設

城市化進程邁出新步伐,修編了縣城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新區開發進展喜人,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大自然住宅區、明珠花園成為縣城的亮點。加大重點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貫通了石介下至浦東隧道和中塘至橋下隧道,貫通了碼道西街中段並向西延伸,建成了永嘉廣場、文化廣場、中塘溪公園、永興路、縣城城防工程一期、縣城供水工程二期,啟建了環城北路、縣前西路、下塘中路、廣場西路四條西向延伸的主幹道,提升了功能,拉開了框架,打開了大門。啟動了永興路南北段道路、環城東路、下堡西路、下塘大道前期建設工作,永嘉大道、下塘東路的道路建設列入年度建設計畫。大力協助縣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突破了前期政策處理及征地有關工作,工程進展較為順利。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完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城中社區露天菜場遷入室內,實行了城區主幹道的環境衛生市場化運作。農村環境治理步伐加快,改水改廁治污力度加大,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紮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掛鈎扶貧、交通扶貧、科技扶貧、衛生扶貧多管齊下,北墩西移民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異地脫貧穩步推進,特別是“康莊工程”建設,大大增強了欠發達村的造血功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城鎮建設城鎮建設

地圖信息

地址:溫州市永嘉縣建鎮巷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