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反直同盟

三角反直同盟,亦稱反直三角同盟、三角同盟、孫段張鐵三角,是孫中山為了維護真正共和制,而與皖系段祺瑞盧永祥和奉系張作霖聯合反對把持北京民國政權的直系曹錕吳佩孚所結成的三方軍事同盟。兵分三路,孫中山北伐、張作霖入關、段祺瑞與盧永祥協助,三方共同進軍北京,攻打曹錕、吳佩孚。最後,大總統曹錕在軍事政變中下台,孫中山北上赴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反直同盟
  • 又名:孫段張鐵三角,粵皖奉三角同盟
  • 同盟者:孫中山,張作霖,段祺瑞,盧永祥
  • 目的:維護共和,反對直系曹錕和吳佩孚
三角反直同盟,介紹,

三角反直同盟

“三角反直同盟”指孫中山同皖系、奉系軍閥反對直系軍閥的秘密軍事同盟,它形成於孫中山在廣西籌備北伐之際。

介紹

民國以來,孫中山為了維護真正的共和制度,與南北軍閥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在1917年開始的第一次護法運動,孫中山曾依靠南方軍閥在廣州建立政權,出兵湖南討伐“毀法賣國”的北洋軍閥
孫中山在走上革命道路之初,就明白必須以武力打破反革命的力量。他反軍閥的軍事戰略依然是收復廣東作為基地,然後實行北伐。
直系始終支持反對孫中山的桂系陳炯明,這樣,孫中山就不得不把直系作為北洋軍閥當中首要的敵人,而設法與其他派系調整關係,甚至結成暫時的同盟,以集中力量討伐主要的敵人直系軍閥。皖、奉軍閥為了同直系軍閥鬥爭,也希望得到有崇高威望,有一定政治、軍事實力的孫中山聯合反直。段祺瑞張作霖都曾主動地向孫中山尋求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同皖、奉軍閥先後建立了暫時的軍事同盟。首先同孫中山聯合反直的是皖系,1920年6月,段祺瑞在承認護法的原則及同意廢除賣國協定的前提下,與孫中山達成共同對付直系軍閥的協定。接著,皖系在直皖戰爭中失敗,而孫中山卻在皖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的協助下收復了廣東。
1920年10月,粵軍收復廣州,11月底,孫中山回粵在廣州重組軍政府
1921年4月7日,護法國會議員在廣州舉行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在此之前,已通過克日北伐案。10月8日,孫中山向非常國會提出北伐案,獲得通過。10月15日,孫中山出巡廣西,北伐軍也於當日出發。17日,孫中山抵達梧州,由胡漢民代表向歡迎的各界人士宣布,“此次出巡桂省,督師北伐”,就是要把萬惡軍閥、腐敗官僚掃除淨盡,實現真正民治。
正當孫中山在廣西籌備北伐、部分軍隊已向方向運動之時,北方直、奉兩系軍閥的矛盾日趨白熱化。在此之前,孫中山、張作霖之間已經有過和解與合作的試探,至1922年初,張決心同孫合作共同對付直系,派出其親信李夢庚同孫中山派到東北工作的寧武一道南下,於2月12日抵達桂林
1922年9月22日,孫中山在復張作霖的信中說:“今年直奉戰前,文定策略先以兵出湖南,與敵戰於長岳,勝則可以進據武漢,退亦可與相持於衡陽,依山據險,以戰以守,勝負之數,必不遽決。當此之際,公以大兵,直指京畿,囊括直豫,敵前後受攻,勢必無幸。乃湖南當局昧於大計,阻撓前進,而廣東內部且生反側,為後顧憂,以致此策不行。迄至直奉戰事已開,出師江西,遲不及事,至可痛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後破敵之策,仍須西南先發,與敵相持。公之大任,在於迅取北京津保,使敵失所憑依,然後出重兵以躡其後,則敵將不戰而自潰,此為共同動作之必要樞紐,所望睿慮及之。”
這封信,反映孫中山同張作霖南北夾擊吳佩孚的軍事計畫,而這個計畫是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前制定的。
孫中山同皖系早兩年已就反直軍事實行合作,此時再加入奉系,於是三方反直秘密軍事同盟終於形成。
陳炯明本來對北伐就不贊成,此時同孫中山的關係日趨緊張,不僅北伐軍的餉械不能保證供給,而且“陳家軍”抗命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孫中山無法按原計畫發動,乃於直奉戰爭爆發的前夕決定回師廣東,改道江西北伐。
1922年4月10日起,奉軍大舉入關,直奉大戰如箭在弦上。4月12日,回師的北伐軍抵達梧州,然後回到廣東,集結粵北。4月22日,孫中山回到廣州發表談話表示,在直奉已發生對抗的情況下,自己“日內即將率大本營兵士出發,會師武漢,直搗幽燕”。4月29日,直奉兩軍交火,第一次直奉戰爭正式開始,5月5日,以奉軍的失敗結束。第二天,孫中山才離開廣州赴韶關督師北伐。他在寫給張作霖的信中,解釋了北伐改道的原因後,告訴張作霖自己已經赴韶關督師,“不變初志,以踐前約”,希望張作霖乘時反攻,使吳佩孚首尾不能兼顧。張失敗之餘,並沒有力量再次發動攻勢。北伐軍在江西雖有一些進展,但孤軍奮戰,對直系軍閥構不成嚴重威脅。而這時,廣東後方更加不穩,6月初,孫中山不得不再回廣州震懾不斷滋事的“陳家軍”。6月16日,陳炯明部叛變,孫中山抗擊叛軍50多天,7月下旬,從江西回師的北伐軍在韶關失利。
蘇俄希望孫中山放棄與張作霖的同盟,轉而同吳佩孚合作。但局勢的發展使孫、吳合作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孫中山並沒有同張作霖分手,孫、段、張三方反對直系的軍事同盟依然存在,甚至還有所發展。1922年9月,孫中山派汪精衛奉天,帶去了一個同皖、奉軍閥合作對付吳佩孚的軍事計畫。
孫中山在給張作霖的信中重申年初在廣西制定的計畫。11月30日,孫中山又在信中向張作霖保證,“此後對於大局,無論為和為戰,皆彼此和衷,商榷一致行動,決不參差。迄今此意,秋毫無改”。
當年年底,孫中山在給皖系將領王永泉的信說,“我方與奉、皖推誠相與”,三方必須繼續合作,防止吳佩孚同陳炯明勾結。留而在8月下旬,胡漢民即與王永泉秘密商定了由北伐軍同王部合作,合力驅逐已經倒向直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實行孫段攜手,浙聯防,開創東南新局面” 。9月下旬軍事行動開始,北伐軍與王永泉部配合,在10月12日攻占了福州,趕走了李厚基。這時,張作霖方面派人向孫中山建議放棄收復廣東的計畫,令許崇智等部,會同駐桂滇軍,分向湘贛,進窺武漢,奉方則入關進攻北京、天津保定。但孫中山認為此時並非實行這個計畫的時機,他答覆說,“孔明昔日欲出中原,先擒孟獲,吾黨欲出長江,非先天陳不可;蓋必得廣東,乃能有力圖長江,否則腹背受敵矣” 。為了表明主要的軍事目標是討伐陳炯明,孫中山把北伐軍改名為“東路討賊軍”,而在廣西的原來參與北伐的楊希閔劉震寰等部滇桂軍也改編為討賊軍。1923年1月,擁護孫中山的滇桂等軍收復廣州。
蘇俄一直希望說服孫中山放棄同張作霖的軍事同盟,但孫中山沒有接受。他在聯俄的同時,力圖把“三角反直同盟”納入新的計畫。
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在大半年時間裡,他把主要的精力用於同沈鴻英、陳炯明的軍隊作戰,為的是早日平定廣東,然後實行下一步的計畫。1923年11月25日,在擊退陳炯明軍對廣州的進攻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孫中山致函張作霖,又一次提起1922年春天的夾擊吳佩孚的計畫,在信中孫中山對張作霖的資助表示感謝,通報了剛剛擊退陳炯明軍的情況,信中說,“從此廣東內部平定可期,而北伐計畫亦可以從此施行矣” 。
1924年2月26日,孫中山對上海民國日報》的記者表示,“北伐問題,勢在必行。現在皖奉兩方亦已商量妥當。只要東江肅清,決不停留,即行北伐” 。
1924年8月,發生廣州商團與孫中山的革命政府對抗的事件。正當孫中山處理這個事變的時候,直系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與皖系浙江督辦盧永祥之間的戰爭於9月3日爆發;因為“三角反直同盟”的關係,盧永祥便向張作霖與孫中山求助。在戰爭爆發之前,孫中山已經召開多次軍事會議討論發動北伐,9月5日,發布討伐曹錕、吳佩孚的大元帥令,宣布“克日移師北指,與天下共討曹、吳諸賊”。9月13日,孫中山抵達韶關,並將大本營移韶,很快在韶關集結了北伐軍2.3萬人。在商團同革命政府的對抗升級為武裝衝突後,孫中山果斷地下達了鎮壓的命令。在9月18日以中國國民黨名義發布的《北伐宣言》明確地宣稱,“今者,浙江友軍為反抗曹錕、吳佩孚而戰,奉天亦將出於同樣之決心與行動,革命政府已下明令出師北向,與天下共討曹錕、吳佩孚諸賊,於此有當鄭重為國民告且為友軍告者:此戰之目的不在覆滅曹吳,尤在曹吳覆滅之後永無同樣繼起之人,以持續反對革命之惡勢,換言之,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 。
北京政變、直系曹錕政權垮台、孫中山北上之後,北伐軍繼續向湖南、江西進發。
從孫中山北伐,以及他在北伐中同皖、奉系軍閥的聯合,我們可以看到孫中山晚年鬥爭的艱巨和複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