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生物礁

我國的三疊紀地層分布廣泛,南方的大部分省區和北方的陝甘一帶、鄂爾多斯盆地、黑龍江東部地區都有三疊系沉積。然而三疊紀生物鹼分布相對局限,僅在南方的貴州、四川、廣西的部分地區有出露,礁體類型和規模也有很大差異,研究程度相對較低。受二疊紀末期生物絕滅事件的影響,三疊紀早期生物礁少見,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報導。中三疊世是三疊紀造礁生物的復甦期,在此期間,貴州羅甸板庚發育了紅藻和微生物碓,貴州中、南部自玉屏向西南方向經貴陽、安順至安龍、興義還發育了一條斜長的礁相帶,造礁生物以紅藻、藍細菌和叢狀線藻為主,在貴州關嶺地區發育了以龍介蠕蟲、六射珊瑚和環口目苔蘚蟲類為主要造礁生物的尼安西期生物礁,在廣西百色盆地上法地區發育了微生物礁和疊層石礁。晚三疊世的生物群落更為繁盛,生物礁也更加豐富,除了在川西北昌台地區發育了數量眾多的雙殼類生物群外,在川西北的綿竹安縣、江油地區發育了一系列海綿小點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疊紀生物礁
  • 外文名:Triassic reef
  • 分布:南方的大部分和北方的陝甘一帶
  • 特點1:三疊紀早期生物礁少見
  • 特點2:晚三疊世的生物群落更為繁盛
  • 舉例:廣西百色盆地上法地區
簡介,貴州中三疊世台地邊緣紅藻-微生物礁相帶,百色盆地上法地區潛山中三疊統藻礁,黔南關嶺中三疊世Anisic期的生物礁複合體,

簡介

我國的三疊紀地層分布廣泛,南方的大部分省區和北方的陝甘一帶、鄂爾多斯盆地、黑龍江東部地區都有三疊系沉積。然而三疊紀生物鹼分布相對局限,僅在南方的貴州、四川、廣西的部分地區有出露,礁體類型和規模也有很大差異,研究程度相對較低。受二疊紀末期生物絕滅事件的影響,三疊紀早期生物礁少見,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報導。中三疊世是三疊紀造礁生物的復甦期,在此期間,貴州羅甸板庚發育了紅藻和微生物碓,貴州中、南部自玉屏向西南方向經貴陽、安順至安龍、興義還發育了一條斜長的礁相帶,造礁生物以紅藻、藍細菌和叢狀線藻為主,在貴州關嶺地區發育了以龍介蠕蟲、六射珊瑚和環口目苔蘚蟲類為主要造礁生物的尼安西期生物礁,在廣西百色盆地上法地區發育了微生物礁和疊層石礁。晚三疊世的生物群落更為繁盛,生物礁也更加豐富,除了在川西北昌台地區發育了數量眾多的雙殼類生物群外,在川西北的綿竹安縣、江油地區發育了一系列海綿小點礁。

貴州中三疊世台地邊緣紅藻-微生物礁相帶

此礁相帶東起貴州玉屏,向西經福泉、青岩、平壩、安順,向南經貞豐和冊亨,呈樞紐帶狀分布。南部為中三疊世濁積岩沉積區,又名平兒關組沉積區,北部為碳酸鹽岩青岩組沉積區。貴州中三疊世台地邊緣紅藻-微生物礁相帶就位於這兩個沉積區的交接地帶上,沿該礁相帶分布有多個生物礁。

百色盆地上法地區潛山中三疊統藻礁

上法地區潛山位於百色盆地東部坳陷田東凹陷東南部,北鄰中央斷凹帶,南至田東凹陷南部斜坡帶。石灰岩分布面積約26 km2,目前已發現多個儲油區塊,儲油層為生物心灰岩(黃開創和謝東,2004)。

黔南關嶺中三疊世Anisic期的生物礁複合體

黔南關嶺扒子場、貴陽青岩和三橋的3個典型剖面證實了黔南中三疊世Anisic期生物礁的存在,具有多種造架生物,以生物礁複合體的形式出現(徐桂榮等,1992,范嘉松和聞傳芬,1992)。其中關嶺扒子場剖面的簸箕山組共厚672 m,含有豐富的化石羅下部為淺灰色塊狀生物礁灰岩,厚469 m;上部為灰色礫屑藻灰岩,厚203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