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吟

《三峽吟》是宋末“永嘉四靈”之一的徐照的詩作。此詩前二句寫景,籠統地交代長江三峽的概貌;後二句說理,說明三峽一帶的猿啼本身沒什麼愁苦之說,“行人”聽了覺著愁苦,是因為“行人”心裡本身有愁苦。全詩借典寫愁,以理寫愁,在寫法上獨具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峽吟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芳蘭軒詩集補遺》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徐照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三峽吟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三峽:即長江三峽。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⑵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⑶行人:出行的人。《管子·輕重己》:“十日之內,室無處女,路無行人。”

白話譯文

長江三峽麗山秀水連綿七百里,兩岸廣泛地生長著深幽的青楓林。
林中的猿啼聲本身沒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實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作品鑑賞

三峽吟
標題“三峽吟”,意為“吟三峽”,也即把“三峽”當作“吟”的對象,因而整首詩類似“詠物”之作,“詠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說理。這首詩是借吟詠三峽來闡明某個道理。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並非實寫“三峽”景致,只是籠統交代三峽的概貌:距離多少,植被怎樣。這裡用到了《楚辭·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著天青色,江邊上有一片片紅葉,眼睛看到很遠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楓樹,為已經離去的春天感到憂傷。這裡詩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峽周圍狹長幽深、山高林密的環境烘托出一種蕭森淒涼的氣氛,以此映襯行人淒婉哀傷的心情。“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是說猿猴並不是因為有什麼哀愁而啼叫,只是因為行人心裡憂愁因而覺得此聲哀愁。這首詩以猿聲來寫愁。其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以理寫愁,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徐照這首詩意在說理,告訴讀者三峽一帶的猿啼本身沒什麼愁苦之說,“行人”聽了覺著愁苦,是因為“行人”心裡本身有愁苦,是人愁,而不是猿愁,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蘊義。

作者簡介

三峽吟
徐照(?—1211),字道暉,又字靈暉,自號山民,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工詩,與同郡徐璣(靈淵)、翁卷(靈舒)、趙師秀(靈秀)並稱“永嘉四靈”。終身布衣,未嘗仕進,過著田園生活,家境貧寒。以詩游士大夫間,行跡遍及今湖南、江西、江蘇、四川等地。有《山民集》,已佚。有《四靈詩集·徐照集》《芳蘭軒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