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神祭典

三山神祭典

三山祖廟位於歷史上潮州府揭陽縣之霖田都的區域內,故昔稱潮州三山神廟,也稱霖田古廟。因宋太宗曾封神為三山國王,賜“明貺廟”,後又復加“廣靈”二字,而成為“明貺廣靈三山國王廟”,簡稱三山國王廟、國王廟,當地民眾慣稱為大廟。“三山神”非佛非道,無經文教義,無僧侶住持,而廟祀千年不衰,傳播久遠,這是我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三山神祭典”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對促進海內外華人和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起到紐帶與橋樑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山神祭典
  •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日期:2007年06月18日
  • 批准文號:粵府200757號
  • 項目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揭陽市
歷史記載,起源傳說,傳承發展,文化交流,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記載

據《明貺廟記》記載,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靈顯於唐,受封於宋”, 已有1400年的歷史,揭西河婆三山國王祖廟是海內外6000多座三山國王廟的鼻祖,奉祀的神祇初為三山神,受封后稱為三山國王,是粵東先民創造的地方神祇,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精神被歷代民眾所尊崇,因而廟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每年前來拜謁祈福的各地分廟理事組織、周邊村落代表、民眾不計其數,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獨特的祭典儀式。2007年,三山國王祭典被省政府批准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傳說

三山神起源的傳說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神明說”和“英靈說”兩種說法。
一是據元朝劉希孟的《明貺廟記》所述的“神明說”:“世傳當隋時,失其甲子,於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之界石,廟食於此“;
二是河婆當地民間傳說,也就是台灣、馬來西亞等地區流傳的”英靈說“:傳說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異姓兄弟,老大連傑,老二趙軒,老三喬俊,他們三人協助隋朝楊堅完成帝業,受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然而,三人不戀榮華富貴,掛印退隱,修成正果。受萬人尊為神後,又顯靈助唐扶宋,庇護黎庶。如:韓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後就老天放晴,蠶谷豐收,宋太祖開基,因劉鋹拒命,求於神,即風雷相助,南海以平。後因宋太宗征太原時得巾山、明山、獨山三山神相助獲勝,封三神為“三山國王”。唐朝的陳元光題壁詩開頭四句“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隱者,韜晦忘其名”,便是源於此說。另外,還有一說是嶺東漢族移民懷士念祖的祖先神,諸多說法不一。種種神奇的傳說為三山國王增添神秘的色彩,但無論是哪種傳說,對其“護國庇民”功績的歌頌卻是一致的,這也是三山國王神威能夠歷千餘載而彌盛的主要原因。

傳承發展

三山國王是潮州人的福神,因其英靈保境安民、解災救難,有求必應,而受到歷代粵東民眾的虔誠奉祀。據記載,初唐時已建有廟宇。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就已經是“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了“。隨著傳播日遠,前來拜謁祈福的民間組織、香客絡繹不絕,形成了獨特的祀神習俗。
每年的正月,從初一開始, 霖田都西隅六約即:獅頭約、馬路約、南山約、龍潭約、員埔約、象門約各家各戶自備香、紙、燭、糖果等,全家男女老幼前往三山祖廟進香朝拜,焚香燃燭,三跪九拜,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合家平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整個大廟人頭攢動,香菸繚繞,熱鬧非凡。
祭祀三山神的最高典禮,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或由各分廟理事組織的進香團進香祭典,俗稱“豬羊祭”,在古代稱“少牢之奠”。參加人員可達數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儀規,莊重嚴肅。2007年,三山祖廟管委會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三山國王祖廟祭典》,使三山國王祖廟祭典儀式更規範、更具形式美。
祭典在鳴炮、響號、擊鼓、鳴金、敲鐘、奏樂中開始,參與的信眾身著盛裝各就各位。先由廟祝請神,廟祝、主祭、陪祭、特邀代表跪著受香。接著恭誦經文,全體向三山諸神行鞠躬禮。然後是獻禮儀式,獻禮分為獻香禮、獻花禮、獻牲禮、獻酒禮、獻果禮和獻財禮。獻禮時,除染紅背脊的全豬、全羊預先擺放在供桌上,其它祭品一般用托盤覆上紅色或黃色綢布,先後放上點燃的香支、包裝精美的鮮花等祭品。由負責禮儀者按順序端出來,交給主祭和陪祭人。獻禮之後,是誦讀祝文,祭典文告一般用黃紙書寫,內容是歌頌神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眾安居樂業。最後“焚祝、化帛”,在香菸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

文化交流

歷史悠久的揭西河婆三山祖廟是各地三山國王廟、信眾的“根”,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淵源,牽涉到嶺東移民史、民族史、華僑史、考古學和民族學等諸多領域。
明清以來,隨著粵東移民足跡所及,已將三山國王的香火帶往鄰近省市,另築宮廟奉祀,漂洋過海,遠播海外。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有三山國王廟6000多座。台灣是三山國王廟和信眾都比較多的地區,現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有410多座,其中規模較大的就有148座,信眾達700多萬人,還成立了“三山國王宮廟聯合會”。
“人同根、神同源”。 兩岸民間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不斷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共同研究包括三山國王祭典在內的三山國王文化。近20年來,已接待台灣“三山國王廟”尋根問祖團及散客就達到近10萬人次,僅2006年,台灣及海外就有25個團體前來觀光交流或尋根問祖。多次大型組團前來進香朝拜的台灣雲林、彰化、高雄等縣市,每次組團都達三四百人。10月,廣東三山國王祖廟會香祈福交流團77人赴台,參加“朝聖大典”繞境會香等一系列的三山國王文化交流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山國王祭典是三山國王信仰活動的組成部分,是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歷史時代,還承負著促進海內外華人和海峽兩岸文化認同和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

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粵府〔2006〕70號)有關規定,經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並向社會公示,現批准將廣州市“三山神祭典”列入第二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予公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