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中學(廣東聖三一中學)

三一中學(廣東聖三一中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聖三一中學,為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創立,奠基於1907年,1935年8月奉準上教育部備案。美國歐柏林大學文學士、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博士,曾兼任過聖中校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一中學
  • 簡稱:聖中
  • 創辦時間:1935年8月
  • 所屬地區:廣州
簡介,歷史沿革,特色,

簡介

四十多年前,在廣東南部地區有一所不大但影響不小的學校,這就是聖三一中學(簡稱聖中)。
聖中原名廣州私立聖三一中學,為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創立,奠基於1907年,1935年8月奉準上教育部備案。它“本著基督博愛犧牲、急公好義、服役人群至上之弘偉精神”,以“樹育青年、栽培後進、扶翼青寒學子使其具有德智體群之健全本質”為辦學宗旨。美國歐柏林大學文學士、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博士,曾兼任過聖中校長。

歷史沿革

1907年,奠基。1935年8月奉準上教育部備案。1938年春,廣州淪陷,聖中暫遷香港繼續上課。1939年9月歐戰爆發,港方疏散人口。考慮到當時國內教育需要,聖中決計遷人內地。初擬北遷戰時首府韶關,後悉1938年9月日寇侵占潿洲後,縣立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學)、省立廉州中學等校均先後遷往外地。當地青少年往往長途跋涉外地學習,頗多不便;況且北海教會物業較多,可供借用,便決定由慕容賢會吏長率領部分教職員工、十餘個學生及少量必須的教學用品,於1940年8月5日乘船從香港遷往北海,9月下旬正式上課,當時國中三年級因人數不足未能開辦,僅設二年級一班,新招一年級兩班,學生共87人。校址附設博愛路(今和平路)中華聖公會(今市人民醫院)內。後因入學者增多,原處不敷使用,12月初遷至中山公園旁今北海一中後面舊教工宿舍。至1941年9月,新舊學生已達196人。不久,校址又遷往今三小。
聖中遷此後,並無固定資產,僅靠徵收學費及校董會有限的補助維持。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8日)後,日寇侵占香港,學校經濟中斷,聖中在經濟上更是大受打擊。但由於校內同仁“同甘患難,刻苦耐勞,和衷共濟”的努力,以及“地方紳士劉瑞圖、龐國明以及校董俞元棟等的無限助力”(引語見《聖三一中學復員廣州告別北海書》),終能克服種種困難,使聖中校務能夠順利進行。
抗戰勝利後,經教區委員會決定,聖中於1946年暑期復員廣州。對許多未能隨校遷移廣州的北海籍學生,發給轉學證書,讓其轉往他校。

特色

聖中在北海辦學七年,具有如下幾個特色:
一是急人之急,適應當時形勢需要。
當時日寇盤踞的涸洲島距離北海只38海里,日寇又經常出動飛機、軍艦襲擊騷擾北海,不少稍有點錢的人,紛紛舉家遷往內地,以策安全。而聖中卻從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城市,不遠千里,不避艱險遷來地處國防前哨、生活條件較差的小城鎮北海,正好填補了合浦一中內遷造成的北海中學教育的空白,滿足了北海廣大貧寒子弟在此兵荒馬亂期間繼續升學的需要,這不愧是抗戰期間落在北海教育這塊荒蕪園地上的一場“及時雨”。
二是辦學認真,學校注意全面發展。
聖中在北海七年,從委任校長到挑選教員、學校管理、課程設定、成績考核等,都同公立中學一樣,按教育部頒發的有關法規認真執行。白天,許多教師逾時超量熱情教學,晚上又回校輔導學生自修。
廣大學生愛國憂民,奮發勤學。聖中女子籃球隊,榮獲八區(合浦、欽縣、靈山、防城、徐聞、海康、遂溪、廉江)運動會冠軍;男籃“雞爪隊”,也得過第三名。聖中業餘劇團,曾在北海、合浦等地排演過不少反抗侵略壓迫、爭取民主自由的名劇,受到民眾好評。
三是社會人士,大力支持聖中辦學。
</strong>聖中在北海辦學期間,培養了不少人才,有的在解放戰爭期間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為新中國誕生作出貢獻;更多的在建國後,留在本市或走向區內外各種工作崗位,成為許多部門和單位的骨幹。如今市人大常委副主任(龐亮)、市計委副主任(鄧冠岐)都曾由聖中學生擔任,我國著名婦科專家、原遼寧省計生委副主任、中國醫科大學教授岑瑤華,廣東省衛生廳原紀委書記彭景椿,廣東省文化廳原副廳長易準,鐵道部五局高級工程師魯炎生等,都是聖中的校友。聖中還有許多校友旅居港澳台和亞歐美各地,他們身居海外,心向祖國,經常回國探親敘舊,參觀房間,關心祖國四化大業,支持家鄉開發建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