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鎮(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鎮)

一都鎮(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都鎮,是歷史名鎮,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鎮轄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8個自然村,總人口11000多人。 南接莆田市,一都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福清名義上唯一的狀元黃定(南宋乾道年間狀元)是一都人的驕傲。

2017年,一都鎮行政區域面積11078公頃,常住人口12280人。

2019年7月24日,一都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一都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
  • 面積:11078公頃
  • 人口:12280人(2017年)
地理,概況,沿革,物產,旅遊資源,華人華僑,

地理

一都鎮地處福清市西北部山區,東接鏡洋鎮,北接永泰、閩侯二縣,西南與莆田市相鄰,東南與東張鎮接壤。國土總面積108平方公里,原為一都鄉,是福清市第二國土面積大鎮,轄一都村、普禮村、善山村、王坑村、東山村、後溪村及山城居委會等6個村委1個居委會128個自然村。南接在莆田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老鷹尖自然保護區,一都有山地面積15萬畝,耕地面積8100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福清市發展山地農業經濟的重點鎮。

概況

目前為福清市轄鎮。位於市境西北部,東連東張鎮,北靠閩候縣,西接永泰縣,南鄰莆田市。轄1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一都村。古蹟有宋狀元黃定讀書處的協濟廟,清建東關寨及黃定的狀元厝。東邊的鏡洋鎮的鏡洋鎮客運站有縣道174線和福廈公路交叉,在此通過縣道174線和莆田縣道221縣線和省道202線往西、南走十幾分鐘路程可直接通莆田市涵江區永泰縣和東張鎮客運站。該鎮分別使用永泰話和莆田話和閩縣話。比如一都鎮後溪村、善山村(松山、吳斜、菜林底、田萬)、羅漢自然村以及鳥囝山等(和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相接)保留使用莆田話;
該鎮南邊的東張鎮原為莆田縣文秀鄉安香里部分,至少自唐朝起即屬於莆田縣,原來的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安香里,宋代屬於莆田縣唐安鄉,明朝時割給福清縣,是今福清市漁溪鎮中西部 (和莆田市萩蘆鎮新縣鎮江口鎮相接)、東張鎮中西部( 和莆田市新縣鎮大洋鄉萩蘆鎮相接)。 莆田縣界東北,千年以來一直至少以莆田縣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清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著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是莆田話區的一部分。 和一都鎮,自古就隸屬永泰縣,在1958年也因為福清發展工農業而劃給福清的情況相同的還有莆田市江口鎮區相接的新厝鎮在1949年後因為福清要發展工業而被劃給福清。新厝鎮僅有蒜嶺北邊的棉亭村、東樓村被福清話同化。莆田縣江口鎮有蒜溪和福清戶籍的莆仙民系人群和莆田縣人、仙遊縣人合建的福莆仙東嶽觀
該鎮東邊的鏡洋鎮鎮不少村、自然村更多保留使用莆田話,鏡洋鎮墩頭、東風、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長征村部分、鏡陽村部分、北張村部分、前張村部分等;該鎮東部和南部的、西部鎮也有保留使用莆田話的,該鎮東邊的音西街道雲中村嶺口自然村;該鎮南部的東張鎮崔後村、嶺下村、金芝村、雙溪村部分、蘆嶺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等;
漁溪鎮東漈村、聯華村梧瑞自然村、紅山村(下姚、半嶺、赤岐)、水頭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蘇田村部分、鐘前村馬頭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頂自然村、南升村部分、雙墩村新厝一部分等;
江陰鎮小麥村、下石村等
一都鎮原來屬於永泰縣,永泰縣的保留使用莆田話的:葛嶺鎮萬石村;城峰鎮高峰村的一半;嶺路鄉的七斗、葉洋、雲山、對山、長坑、寨下;赤錫鎮淡油村、石竹村、東坑村、念後村、蕉坪村;梧桐鎮潼關村、後溪村、西林村(西林、長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嵩口鎮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嶺、村洋村仙爐、大喜村陳坑、佳洋村的下林坑;洑口鄉吉坑村、紫山村;東洋像侖坪村、彭洋村、長畲村;同安鄉尾林村等。
因為這些地方外圍地處福清話為主的地方,因此還有地方在長期歷史過程中 被當地的周圍的閩南語和閩縣話、福清話同化了,前述地方 語音情況較複雜,加上那時語言普查交通不便,普查時間倉促短,不少居民點漏了統計。 此外除了前述莆田話分布地方還有莆田話未被其它語言同化而混合的地方,比如莆田話和閩縣話混合區域,比如鏡洋鎮的琯口村、東張鎮的泗洲村等,莆田話和福清話混合地方:比如一都鎮的王坑村部分 。通過東張鎮客運站也有客車到莆田市、涵江區、永泰縣。

沿革

明初實行鄉、里、都編制,因其位於東,編為一,故名。
1958年4月,永泰縣的東山、善山、一都3鄉合併稱一都鄉,面積85.76平方千米,劃給福清縣管轄。1958年9月屬東張公社,1961年7月分設一都公社。1964年轄6個大隊。1984年改一都鄉,1994年改一都鎮。1996年,面積115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王坑、普禮、一都、東山、善山、後溪6個行政村。2009年,轄山城1個社區和一都、王坑、普禮、東山、善山、後溪6個行政村。2010年常住人口8796人(六普)。
2017年,一都鎮常住人口12280人。
【郵編】350306【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181119:~001 121山城居委會 ~201 121一都村 ~202 220普禮村 ~203 220王坑村 ~204 220東山村 ~205 220善山村 ~206 220後溪村

物產

水果重鎮 一都的山區氣候特徵明顯,霧多晝夜溫差大,適合水果生產,是福州名優水果示範基地。主要水果品種有枇杷、青梅、臍橙、水蜜桃、杮子、黑李等品種。特別是以“果大、色艷、肉厚、汁多、味美”享譽國內外的福建省名牌農產品“融都枇杷”是一都人引以為傲的特產, 2006年枇杷種植面積達4.5萬畝,產值突破9000萬元。

旅遊資源

旅遊新鎮 一都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有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堡式山寨---東關寨,有始建於南宋年間集宋、明、清三代古建築藝術的協濟廟,還有狀元厝、張百萬宅等;宋代文豪歐陽修溯閩江考察經一都揮筆留下的“遺照台”和“三生石”筆跡崖刻;有人稱“小武夷”的位於東山村的石門坑;有後溪的“東方第一漂”以及待開發的後溪森林公園;有閩中特委游擊隊主要活動據點,1931—1932年中共福建省委臨時辦公地點,可開發為紅色旅遊景點的羅漢雙福寺革命遺址;有尚待開發的擁有上百個奇異景觀的位於一都原始森林深處的龜湖風景區等,這些旅遊資源吸引了省內外眾多遊客慕名前來觀光旅遊,初步形成了一都作為旅遊休閒勝地的聲勢。並正在科學規劃,挖掘開發,積極推介。

華人華僑

有數千一都籍鄉親闖蕩海內外打拚創業,在經濟、政治、法律、金融等領域頗有建樹。他們中有的榮任福清世聯會副主席,海外新僑中的非洲的南非、菜索托等地福清同鄉會領導大多是一都籍鄉賢。近年來,廣大一都籍鄉賢以振興家鄉經濟為己任,在國內各地興辦企業,全方位參與祖國、家鄉的經濟建設,為家鄉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