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如水:徐光憲傳

一清如水:徐光憲傳

徐光憲先生: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多項學術大獎。著作有《物質結構》、《稀土的溶劑萃取》等。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後改為技術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化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至今已發表論文400餘篇和10本教科書及專著,由於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徐光憲1994年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北京大學首屆自然科學研究突出貢獻獎,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被稱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本書的框架是時序為經線,從徐光憲先生的童年寫起,青少年、中年到晚年。前7章介紹徐先生的求學、教學、科研的曲折經歷和所作出的貢獻。本書後半部分是緯線,講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理念、方法、教訓和經驗,以及晚年意圖回報社會的幾個願望。

基本介紹

  • 書名:一清如水:徐光憲傳
  • 作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4664471
  • 外文名:The Biography of Xu Guangxian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357頁
  • 開本:16
  • 品牌:科學普及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那么是哪些必然因素造就了徐光憲的成功?讀了本書,你會對人生規劃,對子女的教育有新的認識的。每當我們面對繁重的學業、工作有倦怠、鬆懈之意時,要常自問:功成名就的徐先生尚且如此,後生晚輩敢不努力!

作者簡介

郭建榮,男,北京大學校史館研究員。著作有《北京大學史料》《北大的大師們》《北大的才女們》等,曾參與編寫《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志》。

圖書目錄


第一章年少思奇路坎坷
1.名士之鄉
2.溫暖的家
3.有趣的“雞兔同籠”
4.奇妙變幻於黑白之間
5.星星和抽屜
6.家遭變故去學土木
7.避難鄉間
8.希望與失望
第二章上海交大培根基
1.因禍得福上交大
2.高門檻匯聚英才
3.嚴要求培固根基
4.裘維裕先生
5.498道習題
6.Repeat伴隨一生
7.愛情之舟從這裡起航
8.顧翼東先生指導畢業論文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第三章負笈海外心繫祖國
1.離開上海
2.初到華盛頓大學
3.在美的第一個機遇——遇到王瑞駪
4.轉折——哥倫比亞大學暑期班
5.小霞留美
6.兩把金鑰匙
7.在美的第二個機遇——遇到唐敖慶
8.曾昭掄先生
9.唐氏茶館
10.歸心似箭
第四章初到北大化學系
1.唐敖慶設計進京路線
2.一清如水開講物理化學
3.到燕京大學兼課
4.院系調整開設物質結構新課
5.開展實驗化學研究選擇配位化學新方向
6.第一個研究生方國光的論文答辯會
7.黃子卿先生很公正
第五章打造核科學家搖籃的日子
1.中國不能沒有核子彈:原子能事業的起步
2.中國第一個培養原子能人才的基地——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的組建
3.錢三強點將
4.原子核物理導論
5.核燃料化學
6.簽字時手發抖了
7.燕兒島會議
第六章重回化學系開展稀土研究
1.迎接挑戰
2.分離鐠釹
3.搖漏斗的日子
4.八赴包鋼
5.串級萃取理論的誕生
6.串級萃取理論討論班
7.重返量子化學基礎研究
第七章稀土研究的重鎮
1.創建北京大學稀土研究中心
2.創建稀土材料化學及套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3.稀土科學基礎研究
4.《稀土》的出版
5.“中國衝擊”衝擊中國
第八章要素具備隨遇而安
1.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2.天道酬勤
3.自信自立
4.基礎是根本
5.板凳坐得十年冷
6.文人互敬
7.隨遇而安
8.成功的要素
第九章總把金針度予人
1.分類歸檔
2.移花接木
3.有中生新
4.學科交叉
5.吸收重建
6.言傳身教
7.《科研創新十六法》
8.大學化學創新方法學的探索
第十章霞光絢爛
1.院士伉儷
2.不要提名字
3.大年初一
4.洗手間的燈光
5.為他人做嫁衣不辭辛苦
6.讓與推
7.語驚四座
8.非常時期風範依舊
9.霞光基金
第十一章志高意遠餘暉映天
1.盡心社會兼職
2.心急如焚上書總理
3.最高榮譽
4.個人和集體
5.寄語青年
6.他們超過了我
7.再上高樓展望天涯路
附21世紀知識系統的自然分類和圖書的新編碼法
徐光憲:我的幸福觀
徐光憲大事年表
徐光憲著作目錄簡編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後記

後 記
我認識徐光憲、高小霞院士伉儷,是在1993年。那時我承擔了《北京市普通高等教育志》的“重大事件篇”和“人物篇”的部分撰稿任務,寫完初稿之後請傳主或其家屬過目,修改後定稿。因此我有機會到朗潤園登門拜訪,將初稿呈送徐、高二位先生審閱,記得此舉頗得徐先生鼓勵:“北大就是北大,認真嚴謹。”
一晃數年過去了,不意我們成了鄰居,出入常能碰面。居此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芳鄰之中,真是我學習的好機會。2006年,我在編寫《北大的才女們·高小霞》時,得到了徐先生的大力支持,為我提供了諸多便利,使我順利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徐先生、高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徐先生那種實事求是、嚴謹認真、溫文爾雅、可敬可親的大家風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給我以激勵和鼓舞。尤其是他在耄耋之年,仍然為國家的科學事業孜孜不倦地耕耘的精神,對我等晚輩更是有力地鞭策。每當我有鬆懈之意時,徐先生坐在電腦前敲擊鍵盤的身影、微笑的面容就會浮現眼前。功成名就的徐先生尚且如此,後生晚輩敢不努力!
2009年初夏,當我有問題向徐先生請教之後,徐先生說起國家獎勵辦要為他寫個傳記的事,希望能由我來編寫,問我是否可以。雖然我在寫完《高小霞——平凡的人生 非凡的探求》一文之後,有為徐、高二位寫一合傳的念頭,但當真的要落實下來,我卻不敢貿然答應,因為我自知才疏學淺,怕不能真實呈現這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的方方面面,讓讀者失望。由於徐先生看過拙作,認為拙文風格樸實,敘事實事求是,符合他的要求。在徐先生的鼓勵下,我們開始了。
一開始徐先生就為本書定下了寫作原則:(1)從讀者著想應該比從傳主著想多一些,要使讀者讀後有所收穫,有所借鑑。(2)實事求是,不誇大,也不過分謙虛,說老實話,做老實事。(3)有關人物和時代背景,要有簡單說明。(4)要有趣味性、可讀性,許多經驗教訓,都從實際事例說起,讓讀者自己得出可以借鑑的結論。
我們擬定的框架是以時序為經線,從童年、青少年、中年到晚年。這就是本書的第一至第七章,介紹徐先生的求學、教學、科研的曲折經歷和所做出的貢獻。第八至第十一章是緯線,講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理念、方法、教訓和經驗,以及晚年意圖回報社會的幾個願望。這些在前七章中大都已提到,而且是從實際的生活和事例中,逐漸形成和歸納出來的。但在第八至十一章中加以總結、梳理和提煉。這樣經緯結合組成一幅畫卷,使本書的中青年讀者有所借鑑和超越。以便培養自己成為國家需要的傑出創新型人才。
徐先生講述,我錄音、筆記,然後整理成錄音記錄,這是資料之一。另外,徐先生將他的有關著作、講義、報導等等,三十多公斤文字、照片資料提供給我。我在把這大量資料閱讀整理之後,擬定了一個篇章目錄,請徐先生審定,在得到徐先生認可之後我開始動筆。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一再被事實所激動,感受一位大家的方方面面。比如,徐先生一貫助人為樂,不管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得到過他的幫助、提攜的學生、同事很多,尤其是在處境困難或關鍵時刻得到過幫助,他們至今都謹記在心,有機會時都會激動地表達出來,書中有幾處記述。徐先生在審閱初稿過程中,幾次表示“此事我不記得了,刪去吧。”徐先生不記得了,這表明一則徐先生幫人出於自然,過後不念;二則他幫人太多,多則易忘,但受惠者卻牢記不忘。這“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中國傳統的生動畫面是那樣輕鬆、自然、真實、感人。而徐先生在眼睛動過手術之後,目力困難的情況下仍抓緊修改稿件,特別是在他跌倒摔斷肋骨之後,只住院一周就回家抱病整理附錄、照片,使我倍受感動……
這經年的時間是我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在這不捨晝夜的日子裡,心中想的、眼睛看的無不是有關資料和問題。吃飯、散步時也在考慮某章、某節該如何處理;有時夜間醒來,會突然想起某段文字的表達換一種方式也許更好,或明天又該去圖書館借什麼參考書……從夏曆秋,寒來暑往,不知不覺中又一個夏天來臨,在徐先生的關懷指導下,終於粗成首尾。徐先生仔細審閱修改了初稿,一些文字出自徐先生的親筆。
在寫作過程中時時向徐先生請教,謹記徐先生“要從讀者出發,替讀者考慮”的觀點,並為此而努力,但效果如何,只有等待讀者諸君的評判了。由於本人水平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北京大學校史館領導儘量減少我的其他任務,以保證我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寫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化學學院的黃春輝、黎樂民、高松、嚴純華等教授仔細審閱了初稿,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使書稿得以改進、增色;化學學院花文廷、蘇勉增、彭崇慧、楊培增、李能、戴黎等老師給予了很多的幫助;此外,還得到紹興文理學院王建華、錢斌、湯偉星、袁油迪等老師以及紹興市元培中學吳賽男老師的幫助。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郭建榮
2010年9月20日藍旗營聽雨軒初稿
2011年10月29日修訂完

序言

科技部組織出版這套叢書,向全社會宣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的奮鬥歷程和先進事跡,非常有意義。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產生了眾多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等傑出人物,他們創造的成就彪炳史冊。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憤圖強、勇攀高峰,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領先世界的成就,為縮小我國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作出了重要貢獻。吳文俊同志、袁隆平同志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他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在長期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他們不斷堅定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力量和智慧的遠大理想,在科學研究中歷經磨礪和艱辛而矢志不移,始終為祖國的強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鬥不息。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同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作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
廣泛宣傳同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的事跡,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的科學意識,激勵廣大科技人員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啟迪青少年的創新思維,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風尚,有著積極的作用。一切有志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的人們,都應該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為榜樣,愛國敬業,甘於奉獻,敢於創新,努力在我國億萬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進行的偉大奮鬥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