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造成

時代急速前進,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一些彌足珍貴的傳統手藝因此被視為不合時宜。現今社會,事事講求效率和經濟價值的計算,令都市人失去耐性,把身邊每事每物視作商品看待,而不再懂得細心欣賞。一連十三星期深入各行各業為大家重新發掘碩果僅存的老手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手造成》
  • 製片地區:中國
  • 拍攝地點:中國
  • 首播時間:2012.09.30
  • 類型:TVB一檔節目
  • 上映時間:2012年
  • 主持:宋熙年, 崔建邦,梁嘉琪
  • 語言:中文
  • 監製:梁儉恆
  • 編審:張穎珊
簡介,分集劇情,

簡介

電視節目傳統手藝著重承傳,每一門都包含一份堅持與執著;小至旗袍上一個紐扣,大至一盞宮燈、一座象牙雕刻、一隻醒獅獅頭,全憑一班老師傳「一手造成」。從一塊木頭,演變一隻扯線木偶,活現出古代英雄美人,花上師傳多少心血?手作藝術,依靠的不僅是一雙巧手,背後更有廣博精深的學問,非一言兩語說得明白。崔建邦、梁嘉琪、宋熙年會走訪一眾老師傳,拜師學藝,親身體驗「一手造成」傳統工藝的苦與樂,領略每一門老手藝的文化價值,探求當中包含的高深學問。

分集劇情

第1集-花好月圓
  播出日期: 2012.09.30 (日)  一輩一輩的師傅,一代一代的承傳,令眾多傳統老手藝不至於被時代洪流淹沒,卻難逃式微命運,這些老手藝如何繼續承傳?適逢中秋佳節,崔建邦(Amigo)、梁嘉琪、宋熙年帶大家拜訪多位名師,親身體驗扎燈籠、扎花燈及敲豬籠餅這幾門跟中秋節息息相關的傳統手工藝。  圓潤的楊桃、可愛的小白兔,都是傳統手扎燈籠常見的造型,現今二千後的小朋友有多少人認識?紙紮燈籠的手藝卻造就了夏中建師傅盛極一時的「紙紮王國」,為他贏得「香港紙紮大王」的美譽。夏師傅從事扎作已有30年之久,單憑竹篾、砂紙、剪刀以及特別調配的漿糊等基本材料,就可以製作出精美的燈籠,手藝非凡,為何從來不收徒弟?莫非已經找到更好的繼承人?中秋節另一主角- 大型花燈,在元宵或其他中國傳統節慶都大派用場,Amigo拜訪冒卓祺師傳,學造六角形宮燈,且看師傅「一手造成」的功架!冒師傳從事扎作行業近二十年,大部份基本知識及技巧都靠自己「偷師」得來,猶幸後來遇上貴人扶持,是怎樣一份緣?雖然時代變遷,扎作這門手工藝卻有著歷久不衰的靭力,冒師傳一一細味。  現今的中秋月餅款式推陳出新,嚴然創意甜品,為標榜以健康食材選料吸引食客嚐新!傳統月餅似乎漸漸少人問津,昔日大受小朋友歡迎的豬籠餅大家又可曾聽聞?到底是甚么食材製成的?有20年造餅經驗的「整餅老手」林俊文師傅,十餘歲做學徒開始,一雙巧手炮製無數豬籠餅,見證幾代小街坊長大成人,林師傅親自揭曉「豬籠餅」的奧秘,回味花好月圓的「那些年」。
第2集 - 花樣年華
  播出日期: 2012.10.07 (日)  旗袍源於滿族的服裝,後來演變為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女性傳統服裝,貼身的剪裁,往往能突顯女性纖美的體態,讓時值花樣年華的女性穿起來,別具動人的韻味;其中,張曼玉於電影《花樣年華》一身旗袍的優雅打扮,便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要造成一套旗袍,一針一線必須一絲不苟,釘上小小一個花紐也甚考工夫,非機器能夠代替。花紐雖然是旗袍上最小的單位,卻起著畫龍點睛之效,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今集,梁嘉琪便奉命拜師學習這門手藝,而宋熙年會帶大家見識正宗的上海老師傅「一手造成」韻味悠長的旗袍!  對於天生一雙纖幼玉手的女生,做起精細的針黹功夫,也許份外得心應手,因為爸爸是裁縫,浦師傅自小便與針線結下不解緣,爸爸更向她傾囊相授,最初何以對這門手藝產生興趣?兩父女一直渴望有一天可以雙劍合璧,女兒造花紐,爸爸造旗袍,但浦師傅何以一度轉行?多年後重拾家傳手藝有何感覺?一幅細滑的捆邊布料,在浦師傅巧手之下,如何扭成一朵清雅的菊花?嘉琪的手勢又如如何?  論到度身訂造旗袍,「上海師傅」一直是信心的保證,劉安慶師傅便是一位正宗的上海師傅。入行已經將近50年之久,劉師傅一雙巧手可謂千錘百練,他的剪裁及縫紉功夫實不容置疑,即使瑣碎如選布料入貨也不假手於人,這位旗袍大師對布料選用有甚么特別要求?老師傅一邊解答,一雙巧手一邊熟練地操作,帶大家進入華美、雅致的旗袍的世界!
第3集 - 上海理髮
  播出日期: 2012.10.14 (日)  時下年青人注重外貌,被視為個人性格標記的髮型尤其不能馬虎!然而50年代以前,香港人幾乎對髮型無甚要求,直至一班執著的上海理髮師傅蜂擁南下創業,才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頭裝、蛋撻頭、飛機頭等經典髮型相繼出現,即使這些髮型現已不合時宜,各區的上海理髮店亦所剩無幾,這班老師傅依然堅持為一班念舊的老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究竟上海師傅一雙巧手背後,包含甚么哲學?何以會喚醒地道香港人對「美」的追求?今集,崔建邦、梁嘉琪分別體驗這門老手藝的「情」與「真」,嘉琪更會大膽嘗試替人梳頭恤發!  正宗的上海理髮除了標榜技術,更著重「一條龍式服務」,由剪髮、剃鬚、洗髮到梳發,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苟,每一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程式及手法。高德田師傅,從事上海理髮已逾50年,他的手藝果然是50年不變,當今時興的髮型他一概不懂,也沒興趣去學,但對於他口中的「標準」髮型卻抱持一份執著。簡單如剃刀的運用,原來也需要高深的技巧,且看師傅以利落巧手為大家演繹這門藝術!  有些高級上海理髮店講求分工精細,陶復明、陳國培這兩位最佳拍檔,彼此默契盡在不言中。他們一個負責剪髮,一個負責梳頭扎髻,上海理髮所講求的手藝精細、服務周到,可見一斑!兩位師傅又見證過多少時代變遷?
第4集 - 世代相傳
  播出日期: 2012.10.21 (日)  精細的分工,嚴格設計的生產程式,是現代工業創造傳奇的方程式,加上機械化操作,確保產品大量生產,而質量不變。相較之下,傳統手藝的生命顯得猶為脆弱,手藝一旦失傳便可能絕跡於世,要延續傳統手藝、具有個性的成品,全憑一份執著與世代相傳的精神。一門手作工藝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感人故事。樸實無華的手制蒸籠,一針一線手工細膩的手造皮鞋背後,又有甚么故事?今集,梁嘉琪與崔建邦兵分兩路,分別拜會已經五代相傳的蒸籠世家,以及一對皮鞋父子兵,發掘手藝背後的承傳精神!  一家人上茶樓嘆一盅兩件,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大家品嘗一籠籠熱辣辣點心的同時,除了品評廚師的廚藝,可有留意盛載點心的手造蒸籠,也滿載扎籠師傅的血汗,以及對獨門手藝的一份堅持、執著?林應鴻師傳從事手造蒸籠逾30年,家族五代以造蒸籠維生,所用工具也是年代久遠的「古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代的生產模式趨向機械化,林師傳依然堅持人手製作,何以如此執著?林師傳揮刀破竹,手起刀落,又豈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傳授功夫給林師傳的父親林巨森,對兒子的手藝又有何評價?  一雙光鮮亮澤的皮鞋,是男士身份的象徵。趕潮流光顧名店,怎及專人手工打造來得體面?劉俊華師傅是目前全港碩果僅存的人手造鞋鞋店繼承人。劉師傅17歲開始跟父親學師,爸爸現時已年逾90。他憶述「那些年」日本與義大利造的手工鞋堪稱世界第一,但二次大戰後,日本開始發展高科技,不再人手造鞋,他卻拾起剪刀,以雙手造出一對又一對名貴皮鞋,在人們對科技趨之若鶩的年代,是甚么原因驅使他繼承爸爸的手作工藝?
第5集 - 畫出彩虹
  播出日期: 2012.10.28 (日)  中國畫講求氣韻生動,著重意境,以展現人文精神。畫家以毛筆勾勒,透過水墨設色,遊走於宣紙或絹布之間,甚至家具之上,今集為大家介紹香港碩果僅存的中式家具畫師馮德文,他如何以小小一支毛筆創造出他的書畫世界。不少香港人小時候也曾以毛筆習寫書法,亦只視毛筆為書寫工具,但馮德文老師卻視之為「命根」。毛筆不但是馮老師的謀生之本,更為他畫出人生。梁嘉琪將會拜會馮老師,學習如何運筆,畫出彩虹!  馮德文老師自小已經對畫畫甚感興趣,而且甚有藝術天份,但畢竟那只是興趣,對於出身農村的馮老師來說,畫畫只是浪費時間的玩意。後來得一位長輩提點,馮老師猛然醒覺,長輩一席話如何助馮老師踏上書畫人生?為何最後會成為一位中式家具畫師?馮老師會教嘉琪先學畫梅、蘭、菊、竹,未知嘉琪畫功如何?馮老師深信畫畫講求天份,他最初如何自學成材?  馮老師堪稱一位中式家具的藝術家,對於每一件家具的每一個製作步驟都一絲不苟,所以他從來不假手於人,每一件家具都親手用原木材製作。家具製成後,馮老師便會動筆作畫,在家具畫上山水畫等,造成一件件藝術品。今次,馮老師決定教嘉琪造屏風,且看屏風如何在馮老師指導下一手造成!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