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屁蹦過江——蘇東坡

一屁蹦過江——蘇東坡

名軾,字子瞻,北宋四川眉山人。生於書香門第,進士及第,曾為翰林大學士。文詩之美,膾炙人口。滿腹經綸,但不得志。被貶黃州,建室於東坡,自稱東坡居士。三游廬山,其詩有“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之句。與佛印禪師為友,緇素之交,傳為佳話。某日,寫一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者,即:稱、譏、苦、樂、利、衰、毀、譽)。自認開悟偈,派人呈送禪師印證,不料被批四字,坡一見大不悅,謂:“豈有此理!”即時過江。禪師笑曰:“既然八風吹不動,為何一屁蹦過江?”坡愧無定力,垂頭而退。年六十六卒,著《東坡文集》行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屁蹦過江——蘇東坡
  • 創作年代:一九八七年六月廿日
  • 作品出處:《水鏡回天錄》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 宣化上人
作品原文,現代譯文,作品注釋,

作品原文

評曰:
說食數寶 聽來甚好 難以充飢 貧潦倒
自命不凡 皇天不保 雖有聲名 成就極少
又說偈曰:
通今博古一文人 言高氣傲怨鬼神
八風不動口頭語 二字難忍腹中嗔
當面考驗闖不過 垂首返回自在門
東坡居士多風雅 活潑幽默佛印雲

現代譯文

蘇東坡是三蘇之一。三蘇就是蘇老泉、蘇子瞻、蘇子由。蘇老泉是父親,蘇子瞻和蘇子由是兒子。蘇老泉年少時不願意讀書,等到二十七歲時才發奮讀書。可是他一讀書就很認真,所以學問非常好。他覺得自己讀書太晚了,所以他的兒子剛會說話,他就教他們讀書,蘇子瞻、蘇子由都是如此。因此父子三人互相切磋琢磨,孜孜向學,成為一門三傑,在文學上頗有大成就(注1)。
東坡是他為佛教居士時的名字,他本名軾,字子瞻,是北宋四川眉山人,生於書香門第,又得到進士及第,做過翰林院的大學士,滿腹經綸,頗有學問。他這一生學問是有,可是有多少不拘形跡、不拘小節的樣子。他的智慧也很高,能言善辯,語多幽默,通達一切經典,所作的詩和文章也都非常好,膾炙人口(注2)。他在學問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不像現代一些有名的教授,常常要看註解,相信他不用這樣。他的記憶力也很強,飽讀詩書。但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屢遭貶斥,一生之中都是鬱郁不得志。
有一次,他被貶而外放到黃州,在黃州府外一座山的東邊山坡上,蓋了一座房子,所以自稱“東坡居士”,這時候他大約對佛教已有相當研究,所以自稱居士。他也喜歡遊山玩水,尋訪名山大川,曾經三游廬山,覺得廬山景致奧妙,奪天地的造化(注3)。他的特長之一就是寫詩,所以他游廬山的詩有這么兩句:“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廣長舌就是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在那兒演說妙法。他就用他的小聰明來形容溪聲,說溪聲儘是廣長舌,都在那兒演說妙法。所謂“水流風動演摩訶”,山上溪流的聲音都在說法,而山的顏色就是佛的清淨法身。
從這兩句詩看來,他好像懂得不少佛理,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可是實際上這都是一種擬意,一種比方、譬喻,只是在皮毛上用功夫。至於他是否真實悟到這個境界,那就是個問題了。如果他真悟到這個境界,這一生就不會那么滑稽,也不會那樣冒充自己是個開悟的人,或者過來人。就因為他還不到這個境界,只是個擬意,所以後來他寫了一首偈頌,被佛印禪師一個當頭棒喝,把他喝得現出本相來了。他寫的這個偈頌是: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他自認為這個偈頌很到家了,很有悟處,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於是派僕人送給佛印禪師,請禪師給他印證。“稽首天中天”,意思是說他在那兒拜佛,就覺得自己放光了,覺得自己“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這時候就是有八風,也不會被八風所吹動了。“端坐紫金蓮”,猶如端然正坐在紫金色的蓮花上,那么安閒自在。
所謂“八風”就是八種境界: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稱”就是讚美的境界,“譏”是被人譏笑、諷刺的境界。“苦”是不如意的境界。“樂”就是快樂的境界。“利”是對自己有利益的境界。“衰”是很不吉祥的境界。“毀”就是遭人毀謗的境界。“譽”就是受誇獎、譽揚的境界。
他自認為面對這八種境界,他都不動了,就請求佛印禪師來給印證,也就是希望佛印禪師讚嘆他幾句。想不到適得其反,佛印禪師給他重複說了四個字,這四個字實際就是兩個字,也就是重複加重語氣。這樣子批上後,禪師又很謹慎地把信封好,就叫僕人帶回去說:“你給主人看,他就知道我說什麼了。”僕人回去交給蘇東坡,蘇東坡洋洋得意地就把這封信開了。
原來是四個字的玄機,他一看這四個字“放屁!放屁!”沖沖大怒:“你這個和尚真是不講道理!我很禮貌請你印證,你這樣回批!我若不與你誓不兩立,最低限度也要罵你一頓!”於是立刻渡江去找佛印禪師。佛印禪師並沒有到門口迎接他,他知道他要來,就等著他,看看他有什麼動作。果然蘇東坡也不等人傳報,就直闖方丈室,說:“你這個佛印和尚,是不是發顛了,發狂了?”
“你為什麼說我發狂呢?”
“我寫個偈頌請你印證,你為什麼在後邊批那四個字?”
“喔!原來你是為這個而來的!你在偈頌上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為什麼我寫這兩個字,就把你吹過江來了?這兩個字不是八風之一嗎?”
蘇東坡一想:“唉!是啊!這也是八風之一。我八風吹不動,為什麼又被這兩個字弄到江這邊來了?”於是把頭一低,沒有話講,就回去了。
回去之後,這時不知道他是不是六十五歲,若是六十五歲,大約也就是因為一氣之下,回去就病了,所以六十六歲就死了。他生時著有《東坡文集》行世。
以下用幾句話評論他,這幾句話不一定說得正確,不過是直心的話,並沒有貶低他的意思。
評曰:
說食數寶,聽來甚好:蘇東坡學的都是口頭禪。他雖然很聰明,也很有才智,卻不是一個實行家,盡在口頭禪上用功夫。什麼叫口頭禪呢?就像飯館裡跑堂的,一天到晚念好吃的東西,說這東西怎么好吃,可是自己卻沒有吃著。又譬如在銀行工作的人,雖然數了很多,可是都不是自己的。跑堂的念得很好聽,數錢的人也數了很多錢,這些聽上來是很好聽的,可是自己都沒得到受用。(注4)
難以充飢,貧窮潦倒:說食不能充飢——你說很多東西是怎么好吃,那只是說說而已,不能充飢。數寶的人數了很多錢,自己還是貧窮潦倒。
自命不凡,皇天不保:蘇東坡一定是個自命不凡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文學家,不可一世。可是天主因為他這么驕傲自滿,只說不做,所以不保佑他,說他太狂了。
雖有聲名,成就極少:雖然他的名譽很響亮,一般有學問的人都比不上他的聲名,可是他在世間的成就只留有一些文章,功績不多。雖然他也懂得不少佛法,可是成就也不多。
這是對蘇東坡的評論,這個評論可以說是蓋棺論定,因為現在他不能再活了,我們說他好,他也不出聲。說他不好,他也不辯了。我們人人要學死東坡,不要學活東坡。
又說偈曰:
通今博古一文人:蘇東坡雖然那么驕傲,但是他的確有一點材料,有一點真正的學問。他真正的學問是什麼呢?博通古今——古來的學問他也有,當時的學問他也懂得。
言高氣傲怨鬼神:可是他言高氣傲,言高就是盡說一些狂妄的話,願意和人打機鋒。他為什麼這樣?據說蘇東坡前生是個獨眼的僧人,喜歡打機鋒和人辯論,今生余習未改,所以他“言高氣傲怨鬼神”。他這一生在仕途上鬱郁不得志,怨天、怨地、怨人、怨鬼、怨神的。
八風不動口頭語:他認為自己是八風吹不動了,實際上這只是口頭禪,真正遇到境界,他就受不了。就如佛印禪師寫了那兩個字“放屁!放屁!”他一看,就要和佛印禪師起紛爭,辯明是非。
二字難忍腹中嗔:兩個字就令他生了嗔恨心。他要是真能八風吹不動,怎么會發脾氣?怎么會不快樂,腹中有一種嗔恨呢?
當面考驗闖不過:這是佛印禪師的大慈悲,要試驗試驗他,看他究竟火候夠不夠,是不是空談?所以批回去四個字,考驗考驗他。結果他不能過關,沒有考上,落第了。
垂首返回自在門:他把頭一低,覺得自己功夫還是不夠,這個題目沒有作好,沒有考上,於是返回自己的家門。
東坡居士多風雅:他一生很風雅的,比一般的讀書人還好得多,不像有的讀書人做不好的事。他雖然那么狂,還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不過他有個女朋友名叫朝雲,所以他也是很風流的,附庸風雅。
活潑幽默佛印云:佛印禪師常常說他很活潑、很天真的,講話很幽默,令人噴飯捧腹。這是佛印禪師對他的批評,所以說“佛印雲”。

作品注釋

注1:蘇老泉(蘇洵)和兒子蘇子瞻(蘇軾)、蘇子由(蘇轍)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注2:蘇東坡年少時即才華洋溢,頗受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日後文名遠播全國,即使朝廷曾下令禁傳東坡詩文,告密賞錢八十萬,但傳抄其作品之風不減。人們往往以存有多少東坡詩文來互相誇耀,士大夫若不能背誦其詩者,不但自卑,亦招人嘲笑無學問。
注3:蘇東坡游廬山題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4:《華嚴經》卷十二云:“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