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金牌作家書系:木棉·離歌

《兒童文學》金牌作家書系:木棉·離歌

《金牌作家書系:木棉·離歌》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李秋沅所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童文學》金牌作家書系:木棉·離歌
  • 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62頁
  • 開本:16
  • 作者:李秋沅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481652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四歲的薇薇和父母一起回到了木棉島,與爺爺奶奶相聚、共同生活。木棉島上的老屋眾多,老屋裡住著的人,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在木棉島上,薇薇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故鄉的人和事,在她的成長軌跡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

作者簡介

李秋沅,原名李靖,兒童文學作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畢業於廈門大學外文系,現居廈門。自幼學琴,原本觸摸音符的手指最終觸摸的卻是文字,幸好文字是源自心靈的另一種聲音。自二○○一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在《兒童文學》《少年文藝》《中國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童話王國》《童話世界》等多家刊物上發表作品,並獲《少年文藝》年度好作品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大獎、國家廣電總局專項基金優秀少兒節目獎等多種獎項。

圖書目錄

1 前言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圖書
5 序 木棉贊離歌嘆
158跋 諾阿諾阿
第一章 木棉島的家
第二章 衡宇叔叔
第三章浪口的曼茹
第四章穿白紗裙的美倫
第五章鄉下來的淑芳
第六章謝園之殤
第七章虞美人
第八章有一片田野
第九章別了,老屋

序言

拿起這本書,你會看下去。因為,你是真正的讀者,你想通過文字描述進入形象世界,從中汲取美感和啟悟,而非僅作為娛樂,追求感官刺激。或許,你已經讀過2013年獲得全國兒童文學大獎的《木棉·流年》,那么自然該接著讀她的姊妹篇。若未曾讀,就兩本書連續地看。在兒童文學園地里,李秋沅的作品,以其題材之特異和文采之精美,別具一格。它們都蘊含你殷殷尋覓的意境和韻味,讀來你會油然感喟,輕輕發一聲嘆息,默默灑幾滴清淚。
看過這本書,你將意識到:每一位作家都有各自的領地,那是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那是給予他們藝術靈感、創作資源的沃土。李秋沅的領地,在福建海邊的名勝島嶼。進入小說世界,作家以被稱為英雄樹的木棉命名。木棉樹,高大挺拔,開滿紅花,神采奕奕。《木棉·流年》所歌贊的,正是抗日義勇戰士的雄偉民族精神。作家再一次以“木棉”領銜,標識《木棉·離歌》近似《木棉·流年》,同樣是為她熟悉和熱愛的這一方聖土抒寫人物的傳記和往事的傳奇。
這兩部書,都是運用第一人稱敘事。《木棉·離歌》里的這一個“我”,名叫“薇薇”。獨立的章節有機串聯,分散的情節殊途同歸,使《木棉·離歌》成為了作家對自己從幼年成長為青年的回憶:四歲到十八歲,人一生最純美的年紀。李秋沅設定的讀者對象,就在十歲左右最純美時期,自然能夠撥動同齡人的心弦。由“我”來講述見聞經歷,更見生活的真實,更顯藝術的魅力:“薇薇”的眼光和意念,是童稚純真的;作家的描繪和開掘,是老到深沉的。
小說要給讀者提供未曾見聞的境界,《木棉·離歌》把你帶上了換新耳目的木棉島。那裡四處可見老屋,爺爺的老屋樓上有一架鋼琴。“奶奶身上有一股好聞的木香,我曾從箱底翻出奶奶的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證書。”爸爸媽媽上班去,“我”就跟爺爺玩中英文互譯遊戲,“心照不宣”,“配合默契”。體驗過“我”家的環境,你會了解“我”的素質和品性:出身書香門第,擅長人生叩問。對人情事理的變異,“我”總要問一句“為什麼”?這也正是提示讀者關注的課題。
隨即,島上幾個人物的悲慘命運,逐一撞擊你的心扉。先是殘疾人“衡宇”,雖然不無文化,但是只能賣魚,卻會拉一手迷人的大提琴,身患重病仍堅持演出,“幾次被疼痛打斷,在如雷的掌聲中繼續下去”。他曾告誡“我”:“叔叔這代人荒廢了好時光……以後,你們,要有出息……”再看歸僑瘋女“曼茹”,每天都帶女兒到渡口廣場去唱歌,唱老歌《東方紅》《國際歌》《共青團員之歌》……如果有人訕笑,她的女兒春燕就狠狠盯著那人,“兩眼冒火”。
《謝園之殤》,講“我”到“鬼屋”去探險,如泣如訴的“南音”縈繞其間。屋裡的東西早被造反派拿走了,只留一幅守園阿公藏起來的小畫。畫上的園主人,目光穿透層層黑暗。謝家兄弟都是南音演奏高手,老二當上抗日血魂團的一名首領,老大因受不了日寇酷刑自盡於自家樓頂。他們死得很慘,“卻到死不敢承認自己是血魂團的人。“我”想知道這是為什麼?阿公卻只吟喔:“山險峻,路斜欹……”南音悲愴的曲調和阿公遠去的背影,“在我心間留下蒼涼的印記”。
《有一片田野》,講“華美書院”消失,迴旋著“是非對錯界域之外,我在那裡等你”的詩意。“木棉島淪陷,沈先生忍辱負重在日本人監控下繼續任校長”,掩護抗日活動。但當風雨來襲,此事不被認可,紀念他之啟明亭匾上的字被鑿掉。沈夫人是畫家,“我”跟她學繪畫,看不出她臉上有愁苦痕跡。“也許畫畫是她的庇護所?”卻見她怎么也畫不好藏在心裡的沈先生。斗轉星移,市場興起,為修商業街,拆掉了啟明亭,這裡再也無所寄託,沈夫人遂寂然離去。
現實的際遇,也多有唏噓。《穿白紗裙的美倫》里,“我”很好奇,想弄明白美倫為什麼不稱呼阿珠為外婆,而直接叫她的名字。後來從大人們的交談中得知,阿珠是“收房丫頭”,美倫母親是丫頭養的。奶奶為此警告:“有的真話自己知道就好了,不要隨便說。”這又是為什麼?人與人如此不平等,真話卻不能隨便說?而阿珠愛美倫,為外孫女縫製了好看的白紗裙。美倫沒能穿上,阿珠躺進新墳。看到阿珠的墓碑,“我”才感悟:世上有的真相,要等人死才能大白。
《虞美人》里二婆姨的下場,也是如此。她離經叛道,抗婚外逃,父親因她病故,大姐跟她絕交。乃至她彌留之際,不肯見最後一面。她是德高望重的醫生,出殯時許多人來送葬,大姨婆終於現身,“姐妹倆隔著生死喁喁低語”。“我”跟二婆姨則親近,獨自到她家去取她送給“我”的紅高跟鞋。那年“我上國中了”,“對美異常敏感起來”,曾在鏡子前模仿二婆姨“低首抬眼、桀驁不馴的神情”。而“我”心目中另一個“虞美人”,是在渡口廣場逕自坦然跳舞的女學生。
李秋沅把兩個故事扭結一處,對比對照凸顯意蘊:美在對世俗桀驁不馴,美在對創新執著追尋。作家是美的使者,也是美的守護神。
《鄉下來的淑芳》中,淑芳到“我”家當保姆,拒絕自己不中意的“貓仔”求婚。那男人用金錢打通她家門路,迫使她不得不屈服。無奈嫁給了商販,便置身於生意經,但她堅持要了一架鋼琴,說是給未出生的孩子準備的……
《別了,老屋》,書到結局情未了,“我視若珍寶的東西,汩汩地從被風洞穿之心的窟窿里流淌出來,擋都擋不住”。
金錢萬能,美在消融。作家為守護,用文字的鋼琴彈奏嘆惋的心聲,以喚起國人警醒。回首往事,幾度血雨腥風造成歷史傷痛,李秋沅雖未親身體驗,但她童年的記憶里保存著受難者的信息和身影。審視當今,膨脹的物慾正在污染淳樸的靈魂,李秋沅極為憂慮深感痛心,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責任。為讓孩子們對歷史傷痛與現實弊病能有切合年齡的清明認知,她沒有直接正面地鋪陳凝重,而是把答案鑲嵌於“薇薇”的回憶,交織進小朋友相親相愛的情誼之中。
“我”同情春燕,將身陷困境者引為好友。“我”尊重謝家兄弟、啟明先生,將遭受誤解者認作可敬的故人。“我”憐惜淑芳,只能把美的希望寄託於下一代。“我”羨慕二婆姨、“虞美人,嚮往穿上紅鞋到渡口去跳舞……“我”懷有一顆真誠善良美好的心。因而,《木棉·離歌》嘆惋又讚頌,讚頌對美的追求、珍惜與傳承。在正能量發揮上,它可謂《木棉·流年》的延續和補充。這兩部書相輝相映,弘揚一種高尚堅挺的“木棉”精神,以啟蒙小讀者鑑古識今,純淨心靈。
藝術總有思想,兒童文學更重營養。因其讀者主要是孩子,德育的貫徹講求美育的薰陶。給孩子講什麼故事,怎樣給孩子講故事,題材與技巧應融會貫通。李秋沅的木棉島,就屬於這一類縈繞愛國愛美情懷又煥發感人魅力的精品。請你閱讀的同時,招呼小朋友以及大人們也到這木棉島來吧,來這裡驚心動魄而後沉靜思忖。欣賞其典雅的文采,領略其優美的風韻。文學之美熨入你的年少時光,將成為你生命中不可剝離的成分。
(崔道怡:原《人民文學》副主編、著名文學評論家)

名人推薦

我確信,這世上的確存在著那么一個美麗的地方,島上木棉繁盛,直刺蒼穹。島上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對生命與自由有著深沉的愛與理解,在過客生涯里堅守內心的信仰與人性的尊嚴。那個美麗的地方,是我的故鄉。而它,又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故鄉……
——李秋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