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神猴”習俗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綁神猴”習俗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7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山花子”是師宗縣民間尤其山區農村對猴子的稱謂。“綁山花子”就是用山藤來捆綁“猴子”,而“猴子”本身就由人來裝扮的。而乾彝人對“綁山花子”這一活動的稱謂是“綁神猴”,帶有十分莊重、崇敬的意思,而“綁山花子”這個稱謂是當地漢族民眾根據活動的形象性為其所取的一個別名。每年的大年初一,雲南曲靖市師宗縣雄壁鎮的大堵雜村就會舉行古老的民俗活動“綁神猴”。

歷史淵源

相傳在遠古時候,大堵雜彝族這一支系的一個祖先,名字叫做阿弩,一次被外族追殺的時候,追兵越來越近,只好躲到了大山里,可外族追兵也跟著進了大山,那時候雄壁的山上森林茂密,林中山花子追來跳去,阿弩被敵人追得已經跑不動了,眼看就要被追上,情急之下,阿弩把滿山的過山龍草扯下來綁在了身上,又找到一片攀枝花樹皮蒙在了臉上,偽裝成一隻山猴子找了棵樹枝茂密的大樹藏起來,追兵看到滿山的山猴子以為阿弩已經逃離這裡只好撤兵,阿弩就這樣終於躲過了敵人的追殺得以生還。後來為了感恩山花子的救命之恩,大堵雜這一族便把山花子奉為神猴,在每年的大年初一這天進行熱鬧的祭祀活動,除了感恩神猴,也同樣祈求神猴給族人帶來吉利和好運。

基本內容

大年初一天午飯後,村中的所有童男子都可以自由報名裝扮神猴,今年的神猴有四十多隻,有七八歲的小孩,也有十七八的小伙子,據說前年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多隻。裝扮神猴在村子邊緣的一個山頭上,當時辰一到,全身綁滿過山龍草頭戴木質面具的神猴們就順著固定的路線穿村而來,村裡的彝族女性們早已身著節日盛裝在村中主要路口等候,姑娘們會過去牽住神猴,大媽大嫂們會唱起來,這叫做“接神猴”,接到神猴後,族中有人點響了鞭炮,炮聲一落,彝家姐妹們唱起歡快的彝族歌謠,神猴們蹦蹦跳跳的跑進場子中間,神猴集體給大家拜年,彝家姑娘們開始各種歌舞表演,真是喜氣洋洋,熱鬧非凡。表演活動結束後,神猴們便三五成群結伴走遍村中每一家,這是神猴到家中拜年。神猴們跳著進到家裡,在堂屋裡正三遍反三遍的蹦跳,圍著屋子裡面繞圈蹦跳,預示著給這家人帶來新年祝福,保佑一家人全年平平安安,吉祥幸福。主人家為了感謝神猴送福,都拿出自家舂好的餌塊和糖果送給神猴,神猴們收到饋贈又接著到下一家繼續送福。全村男女老幼接神猴迎神猴送神猴真是開心熱鬧,人們臉上洋溢著樸實歡快的笑容,那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整個村子歡聲笑語,瀰漫著喜慶祥和,一派年味。

基本特徵

綁神猴是當地乾彝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彝族同胞們對神靈崇拜,為村民祈福的一種節慶活動,世世代代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流傳至今,有較強的宗教意味和深厚的思想文化內涵,在無文字記錄的情況下,通過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至今的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綁神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徵,是傳統習俗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瀕危狀況

“神猴”一般都是每家16歲以上的年輕人,因為“神猴”一天的工作量很辛苦,從早上綁上藤草到晚上“解甲”要10多個小時,基本上不能吃東西和上廁所。可惜,原來的問答、對唱等禮俗已經失傳,加上現在全村已有300多戶人家,神猴不得不急忙趕拜,只能做幾個簡單的動作變匆匆離去,主人也將準備好的米粑等圧禮品打發山花子,並放鞭炮送行,以求平安。雖然此項活動一直沒有間斷,但被漢化的因素在增大,而且只在春節期間舉行,受時間限制,加大了傳承與保護的難度,因此導致面臨變異和失傳的危險。

保護措施

如今,師宗彝家人的“綁神猴”文化越來越興盛和得以重視傳承。為了將這一民俗文化良好的傳承,當地辦起了“土風習俗”展館。展館不大,大約100多平方米,館內擺滿了民族服飾、兵器、刺繡、織布機以及各種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具等等,真實再現彝家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場景與演變。師宗縣“綁神猴”民俗被列入省“土風計畫”,雄壁鎮雄壁社區堵雜村獲得該項民俗傳承示範村創建補助經費20萬元,專項用於“綁神猴”民俗的保護與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