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譚”紀念館

“三譚”紀念館

“三譚”紀念館館坐落在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滄江河畔、文昌塔側。是高明人民為緬懷中國革命史上傑出人物、明城籍的民主革命家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而興建的。展覽館於1997年籌備興建,1998年7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譚”紀念館
  • 地理位置:廣東省佛山市
  • 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
  • 開放時間:1998年7月1日
簡介:,歷史意義:,

簡介:

“三譚”紀念館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它下面有迴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檐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展館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正氣凜然。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裝裱講究,內蘊深刻。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台,擺放“三譚”文物和研究書刊。整個展覽圖文並茂,多角度反映“三譚”各個時期的光輝業績,折射他們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矢志革命,百折不撓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革命精神,讓參觀者受到深刻教育。“三譚”紀念館是我市目前內容最豐富、最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佛山市委、市政府定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的建成為我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理想的硬體教材。
革命“三譚”革命“三譚”
革命“三譚”對我國建黨、建軍、建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意義:

一、愛國主義教育主題鮮明。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是佛山高明區明城鎮人,是我國早期參與建黨、建軍的重要人物,他們的先進事跡,對於弘揚愛國主義旋律,增強民眾國防教育觀念,陶冶公民愛國情操,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譚平山(1886—1956年),佛山高明區明城鎮七社人,是廣東黨組織的主要創始人、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最高檢察長。1917年考上北京大學,1920年從北京回廣東,創建共產黨小組,擔任廣州黨組織第一任書記,當時黨內有“南譚、北李、中間陳”之說,指譚平山、李大釗、陳獨秀分別在廣州、北京、上海創建黨組織,從中可見其對黨建工作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當選中央委員。翌年,又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中央委員並任中央組織部長。1927年夏,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並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的實際主席。他利用與二十軍軍長賀龍原有的交情,動員賀龍參加起義,為黨又爭取到一支雄厚的武裝。隨後,譚平山趕到南昌,住在賀龍的軍部里,與黨中央派來的前委書記周恩來和委員李立三等商妥了起義計畫。起義軍南下途中,他介紹賀龍加入共產黨。10月上旬,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失敗,一些主要領導疏散時人地兩生且語言不通,在危險關頭譚平山出來帶路並利用老關係找船,大家平安離粵後紛紛感嘆:“多虧了這個廣東佬!”抗戰爆發後,他奔赴武漢、重慶,積極參加抗日工作。“十一”建國,譚平山以全國最高檢察長身份,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實現了他終生奮鬥的目標。
1956年4月2日,終年70歲的譚平山在京逝世。首都各界人民舉行了公祭,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參加了譚平山的追悼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致悼詞,高度評價與讚揚了譚平山革命的一生,“他是一個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者,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堅決擁護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他的逝世,是我們的一個沉痛的損失!”
譚植棠(1893~1952年),佛山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是著名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廣東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1917年,譚植棠與廣東高等師範的同學譚平山、陳公博考進了北京大學。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全城示威遊行,就讀北京大學的譚植棠參加了示威隊伍。1920年3月,譚植棠與譚平山、陳公博在北大創辦了《政衡》雜專(月刊),公開評論時政,針砭時弊。1920年7月,譚植棠從北大畢業回到廣州,與譚平山等創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不久,譚植棠和譚平山等人集資創辦《廣東群報》,為廣東共產黨的創立作了輿論準備。1920年12月,陳獨秀由上海到廣州與譚平山等商議建立廣東共產黨組織。經過醞釀,1921年3月成立了廣州共產主義小組。陳獨秀、譚平山先後任書記,陳公博負責組織工作,譚植榮負責宣傳工作,擔任《廣東群報》經理。
1924年,譚植棠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班主作。為培育大批農民運動骨幹付出辛勤勞動。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後,譚植棠發起成立了廣東各界對外協會,號召各界民眾支援省港大罷工。1926年1月,譚植棠被任命為共產黨中央農民部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3月16日,他出席了該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參加研究開辦第六屆農講所和開展全國農民運動的事宜。在共產黨的領導和彭湃、阮嘯仙、譚植棠等具體組織指導下,全省農民運動蓬勃發展。
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譚植棠扶病參加了譚天度、李守純等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宣傳發動民眾,組織青年抗敵同志會、婦女抗敵同志會,並聯絡社會各蚧成立高明縣民眾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民眾抗日自衛團等。1944年底,譚植棠病癒離鄉,前往東江抗日根據地,任東寶行政督導處財經科長,1946年春,譚植棠奉命到香港,從事統戰工作。
1950年1月,譚植棠被調回廣州,後在肇慶擔作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在1952年春“三反、五反”運動中,譚植棠被錯誤地定為“階級異己分子”,清除出黨。同年6月26日在廣州含冤逝世。
1979年9月27日,中共肇慶地委作出決定:撤銷1952年對譚植棠的錯誤處分,恢復政治名譽。
譚天度(1893—1999年),佛山高明區明城鎮七社人,1922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當時廣東省內黨齡最長、資格最老的同志,享有“世紀松”美稱;參加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並任政治保衛處秘書,為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特委任命他為惠陽前線工委書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周恩來、廖承志、方方等領導下,參與了“對大批滯留在香港的愛國文化人的秘密營救工作”,救出了茅盾、胡繩、鄒韜奮等一批名人。1942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成立(東江縱隊前身),他又被任命為第三大隊的政委,指揮了著名的銅鑼徑伏擊戰,威震港九。在戰鬥中,游擊隊以少勝多,扭轉劣勢打伏擊,打死日寇15人、傷敵二十餘人,擊斃敵軍戰馬30多匹,繳獲敵方戰馬3匹。當地軍民知道戰情後,交口稱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北撤山東,譚天度卻安排到香港,與連貫、饒彰風等一起,在方方領導下搞統戰工作,1949年春復進入東江,在粵、贛、湘邊區任區黨委委員、東江行政委員會主任,領導興寧、五華、惠陽、龍川、和平、連平等16個縣級民主政權的建設與支前工作。
二、管理機制健全。目前“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屬於明城鎮文化站主管,有專職人員進行管理,接待前來參觀的客人。
三、教育設施完善。“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總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展館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正氣凜然;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台,擺放“三譚”文物和研究書刊。整個展覽圖文並茂,多角度反映“三譚”各個時期的光輝業績,折射他們在建黨、建軍方面的貢獻,讓參觀者受到深刻教育。另外,“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附近,還有譚平山、譚天度、譚植堂的故居。
四、社會效果顯著。目前“三譚”革命事跡展覽館每年接數十萬人前來參觀,主要參觀者是機關幹部、學校廣大師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每年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都會吸引大批黨員、部隊官兵前來參觀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