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背嶺村

龍背嶺村

龍背嶺村,地處東莞市塘廈鎮西部,距鎮政府約5千米。是客家古村落,有著260多年的歷史,由張氏、葉氏兩個家族發展而來。

龍背嶺村,位於塘廈鎮西北面,距鎮政府約5千米。總面積8.39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牛眠埔舊圍村、牛眠埔新圍村、大坪村。清朝立村。因龍背嶺村群山環抱,風景秀美,如同一條青龍盤旋,取村名為“龍背嶺”,曾用名“黎背嶺”。

龍背嶺村東部、南部地帶多為丘陵,西部、北部群山連綿。西部山區峽谷形成的溪流往東南觀瀾河方向流去。地勢東南低西北高。

與鳳崗的黃洞村等客僑特色古村相比,塘廈的龍背嶺,這座有著260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古民居中的數量更多更集中,被稱為“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龍背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
  • 面積:約 8.2 km
  • 人口數量:820多人
  • 文化遺產客家山歌舞麒麟 
地圖信息,
清朝,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第三區;1958年,屬塘廈人民公社龍背嶺生產大隊;1984年,屬塘廈區龍背嶺鄉;1987年,屬東莞市塘廈鎮龍背嶺管套微理區;1999年,探轎格屬塘廈鎮龍背嶺行政村;2004年,屬塘廈鎮龍背嶺社區。
世居村民為葉、張等姓。葉姓先祖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東莞黃江長山口遷至此地。張氏先祖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從黃江下流洞遷居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576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273人。龍背嶺村、牛眠埔舊圍村和牛眠埔新圍村外來暫住人口1.53萬人,海外留學2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3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3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塘廈話。
傳統農業主要種植水稻、水果。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為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
特色農產品有龍眼、荔枝、香蕉。特色傳統食品有粽子、蘿蔔粄。
1956年通電,1970年通電話,1992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村中燥盛櫃謎建有麒麟幼稚園,在園幼兒160人,教職工10人。有籃球場、老人活動中心;有圖書室2015年藏書1萬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存200座。
村內有葉氏祠堂,位於龍背嶺舊村一巷,占地面積300平方米。清光緒二十敬芝棗八年(1902年)興建,2001年重修,為磚瓦木結構。祠堂大門左右兩邊刻有鬥神公,上方橫額刻有“葉氏宗祠”4個大字。祠堂內設有祖先神位和神台,供村民祭祀參拜。葉三貴碉樓和雄精謎地葉俊萬碉樓建於民國時期,2012年均被列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2009年,黃潤、楊紹華、葉文標纂修《東莞市塘廈鎮龍背嶺村志》。
1952年秋,龍背嶺村曾組織舞麒麟、武術表演,參加的青壯年有四五十人。2003年4月,龍背嶺村組建麒麟隊,聘請專業人員當教練。2003年10月,龍背嶺麒麟隊參加在東莞市樟木頭舉行的全國首屆麒麟比賽,獲銀獎。2005年,龍背嶺麒麟隊有隊員30多人。
作為塘廈鎮唯一的傳統客家文化社區,龍背嶺如今已經發展成為集客家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生態文化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古村。
該村代表性人物:
葉連有(1925—1948),革命烈士。1945年參加游擊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一支隊三團戰士,1948年9月在東莞縣大朗連塘頭掩護部隊撤退時犧牲。
張元壽(1925—1949),革命烈士。1943年參加游擊隊頁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諒燥戀一支隊三團戰士,1949年在東莞縣厚街河田作戰中犧牲。
張元壽(1925—1949),革命烈士。1943年參加游擊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一支隊三團戰士,1949年在東莞縣厚街河田作戰中犧牲。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東莞市三五八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