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祠(山西臨汾市龍祠)

龍祠(山西臨汾市龍祠)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子祠泉在山西臨汾市西南12.5公里姑射山麓。群泉爭涌,如蜂房蟻穴,四周渠道縱橫,密如蛛網,流量6.25立方米,分12道官河,灌溉襄陵、臨汾兩縣汾西地帶。泉水澤潤於民,後世封橛兒為康澤王,於池側建祠祀奉,名曰康澤王廟,人稱龍子祠。每年四月十五日有廟會,居民雲集。祠前有清音亭,亭側有雲津橋。祠創建於唐,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增修,明清時又予補葺,現存山門、過殿、中殿、後殿等為清重修。祠內碑碣甚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子祠泉
  • 位置:山西臨汾市西南12.5公里姑射山
  • 國家:中國
  • 創建時間:唐
歷史,傳說,史記,啟示,

歷史

窯院這名很好理解。上古時候,臨汾曾是堯都。堯部落不僅擅長農耕,而且精於制陶。因而翻開中國民間諸神的史料,堯和寧封子都是陶神。
堯的活動中心波及到這一帶,這裡也就陶窯林立。何況,姑射山中盛藏矸泥,是燒制陶器的最好原材料。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地陶窯林立理所當然。這種景觀延展到了宋代,研究瓷器的專家不止一次為在這裡撿拾起的瓷片亮眼、感動。
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乏燒窯制瓮的風氣,許多院落甚而就有陶窯。觀瞻眼前,遙想當年,院中遍布陶窯,稱窯院恰如其分。
不過,這龍祠的叫法令人頗費心思。
好長時間,我都以為龍祠就是龍子祠的簡稱。
這簡稱來自橛兒獻身築城的故事。他飛沙走石築起了城牆,劉淵皇帝以為是妖人作亂派將士捉拿。
橛兒聞訊逃跑,逃到姑射山前眼看無路可走,撲倒在地變為一條銀蛇向石縫鑽去。
趕到的將領慌忙就砍,只斬斷了尺余長的蛇尾,鮮血汩汩流出,流著流著,流成了山泉。
後人以為橛兒是真龍顯身,為民送水,因而稱此泉為龍子泉,還建造了龍子祠。後來,將龍子祠簡稱為龍祠。
窯院村也就這么改稱為龍祠村了。

傳說

這樣的易名似乎順理成章,無懈可擊。然而,走進龍祠,觀覽考察,就不免生疑。龍子泉出水還有另一個傳說,即水母娘娘的故事。
水母娘娘是汾河東岸燕村人,嫁給河西為媳。她是個勤快媳婦,家裡吃水都由她挑。
一日挑回一擔水正要進院,有個馬夫牽匹馬過來討水喝。自己喝飽不算,又飲馬,一人一馬,糟污了一擔水。媳婦一點也不討厭,和顏悅色地送他走好。
馬夫走了幾步,回頭過來,將手中的馬鞭交給媳婦說,將馬鞭放進水瓮,沒水了,往上一提水就滿了。媳婦一試,當真水滿瓮盈。
自此,省了挑水的勞苦。這才明白,那人不是凡人,莫非是馬王爺行善送水?
有一日媳婦回了娘家,早晨起來正對窗梳頭,婆家人慌慌忙忙來喚,家裡發了大水。她一聽就知道是馬鞭惹了禍。
只怨自己沒交代清楚,家人將馬鞭抽出瓮來。急喘喘跑回家,只見清水從家中汩汩涌流出來,慌忙拾起蒲團扣在瓮上。
蒲團輕飄,壓不住水,她一急就坐上去壓住了,只有臀前一小塊沒壓嚴還在出水。這股水就流成了一股清泉。
這個故事和晉祠泉的故事不無相似,村里人卻傳講得極為認真,而且,多少年來十分敬重水母娘娘的娘家人。每年麥收前,龍祠逢一次集。集上人多,常常爭搶地盤。
但是,只要報出是燕村人,當地人都會讓出。這傳說似乎真有來頭的。這來頭必然攻破了真龍獻水的說法。如此一來,簡單的村名複雜化了。

史記

其實並不複雜。《漢書·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法,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天地鬼蛇。”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也載:“匈奴俗,歲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戌日祭天神。”原來龍祠是劉淵皇帝帶來的匈奴風俗、匈奴建築。
那時,每年三次祭祀天神。現在,雖然歷史遠去了,祭祀遠去了,但是祭祀場所留下了,這就是龍祠村。

啟示

龍祠村收藏了遠去的歷史景觀,站在村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鮮活的往事,和往事給我們的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