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哈拉和林的古名)

龍城(哈拉和林的古名)

龍城,今名哈拉和林,屬蒙古國杭愛省。匈奴汗國的王庭之一。是匈奴族祭祀龍神的地方,故中國史書,文學作品稱為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城
  • 意義:哈拉和林的古名
  • :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省
  • 出處出塞
相關古詩,相關戰役,

相關古詩

(王昌齡)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飛將’指‘飛將軍’李廣。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譯詩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英勇善戰的將軍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相關戰役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元光五年(此事漢書記載為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車騎將軍衛青於此大破匈奴主力,取得了自漢朝開國以來對匈戰役的首次勝利,是漢匈戰爭的轉折點。
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迎擊匈奴。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衛青首征,果敢冷靜,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封衛青為關內侯。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詳情見龍城之戰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