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稔

黃花稔

黃花稔,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黃花稔Sida acuta Burm. f.的葉或根。具有清濕熱,解毒消腫,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濕熱瀉痢,乳癰,痔瘡,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花稔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錦葵目
  • :錦葵科
  • :黃花稔屬
  • :黃花稔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地。原產於印度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別名

小本黃花草、吸血仔、四吻草、索血草、山雞、拔毒散、膿見消、單鞭救主、梅肉草、柑仔蜜、蛇總管、四米草、尖葉嗽血草、白索子、麻芡麻、灶江、掃把麻。

入藥部位

葉或根。

性味

微辛,涼。

功效

清濕熱,解毒消腫,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濕熱瀉痢,乳癰,痔瘡,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小兒熱結腫毒:取(黃花稔)鮮的1握,調糯米飯搗爛,加熱外敷。
2、治腰痛:取(黃花稔)根30-45g,烏賊乾2隻。酌加酒、水各半燉服。(1-2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撒敷。

採集加工

葉片在夏、秋季采,鮮用或晾乾或曬乾。根部在早春植株萌芽前挖取,洗去泥沙,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黃花稔,直立亞灌木狀草本,高1-2m。分枝多小枝被柔毛至近無毛。葉互生;葉柄長4-6mm,疏被柔毛;托葉線形,與葉柄近等長,常宿存;葉披針形,長2-5cm,寬4-10m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或鈍,具鋸齒,兩面均無毛或疏被星狀柔毛,上面偶被單毛。花單朵或成對生於葉腋,花梗長4-12mm,被柔毛,中部具節;萼淺杯狀,無毛,長約6mm,下半部合生,裂片5,尾狀漸尖;花黃色,直徑8-10mm,花瓣倒卵形,先端圓,基部狹,長6-7mm,被纖毛;雄蕊柱長約4mm,疏被硬毛。蒴果近圓球形,分果爿4-9,但常為5-6,長約3.5mm,先端具2短芒,果皮具網狀皺紋。花期冬、春季。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灌叢間,路旁或荒坡。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地。原產於印度。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2、對腸管平滑肌的作用。

相關論述

《台灣藥用植物志》:“有固氣、通氣,利水,清涼解毒,固腸胃之功。主治肝臟腫大(黃疸),腫毒,瘡瘍,小兒慢性消化不良,外痔等。” “治感冒,莖、葉煎水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