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大捷

黃沙大捷是紅軍早期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並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教材。

基本介紹

  • 名稱:黃沙大捷
  • 地點宜豐縣天寶鄉黃沙村
  • 時間:1934年
  • 參戰方:紅17師  國民黨調駐銅鼓的六十二師鐘光仁旅和分駐宜豐縣城、天寶、潭山的朱耀華十八師
  • 結果:紅17師取得勝利
  • 參戰方兵力:紅17師不足三個團對戰國民黨四個團
  • 傷亡情況:紅十七師傷亡三百多人  敵方傷亡五、六百人
  • 主要指揮官蕭克
簡介,戰役詳情,

簡介

1934年,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紅17師由於師長蕭克的英明指揮,在宜豐天寶鄉黃沙村,以不足三個團的兵力打垮了敵人四個團。

戰役詳情

為了配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1933年11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示湘鄂贛省委和紅十六師立即向東行動,會合從湘贛蘇區北上的紅17師,由紅十六師師長蕭克統一指揮,共同完成破壞南潯鐵路,鉗制敵人的任務。12月19日,紅十六師從萬載小源出發,東進新余,攻克清江的臨江鎮,進逼南昌。26日在新建西山萬壽宮擊潰蔣介石的廬山教導隊兩個團。因沒有會到紅十七師,27日轉向橫渡錦江向宜豐進軍,途中遭到敵機輪番轟炸,師部電台被炸毀,部隊傷亡嚴重。31日到達宜豐潭山的龍岡村,次日,四十七團回師萬載,四十六、四十八團轉移奉新之九仙湯、石溪一帶休整,等待與紅十七師會合。
紅十七師接到中央軍委揮師北上進入湘鄂贛蘇區的命令後,於1934年1月26日在蕭克師長的率領下,從安福的豐田、古江出發,突進分宜,北渡袁水,再過錦江,向高安前進。蔣介石得知紅十七師北上和紅軍的行動計畫後,立即調駐銅鼓的六十二師鐘光仁旅和分駐宜豐縣城、天寶、潭山的朱耀華十八師同時出動,企圖從兩面夾攻紅十七師。蕭克師長率部於高安村前住了一晚,在研究了敵我形勢後,決定將敵引入蘇區腹地--宜豐的黃沙地區。此地與奉新的九仙湯交界,東有龍形山,北有紫陽壇,西有里古腦,三面高山環抱,只有南面一條小坑,且坑口有修銅宜奉中心縣委和縣蘇區機關駐紮,地勢如一布袋,易守難攻,有利於聯合蘇區地方武裝力量和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殲滅敵人。
2月2日,紅十七師出敵不意,從宜豐花橋調頭西行,天黑時進入黃沙,並馬上與縣蘇主席兼軍事部長張立生取得聯繫。張向蕭克詳細匯報了敵情,介紹了黃沙水口龍垴上的地形,紅十六師在九仙湯休整的情況後,蕭克手書紅十六師高泳生師長馳援,派人連夜送往九仙湯,接著召開了中心縣委、縣蘇和地方武裝負責人參加的軍事會議,進行戰鬥部署:紅十七師全力占領龍垴,猴子山大小山頭,形成包圍圈;少共國際連守石陂,縣獨立師守太子廟,防止敵人竄往甘坊;縣蘇保衛隊負責誘敵深入,婦女隊和民眾擔任送茶水、救護傷員。
3日晨,紅十七師的戰士剛吃過早飯,縣蘇保衛隊與敵朱耀華部隊對火後不久,敵鐘光仁旅與朱耀華師一同臨近黃沙,紅軍哨陣地的一個營與敵對火兩小時後撤出陣地,為主力部隊搶占陣地贏得了時間。上午八、九點鐘時,敵機四架,對紅軍陣地狂轟濫炸。蕭克師長沉著指揮。當他從望遠鏡中看到敵陣地上擺著白布遠標記與敵機聯絡時,他立即命令戰士在陣地上也擺上白布。敵機失去了轟炸目標,無法配合敵地面部隊作戰。紅軍趁機發起衝鋒,奪回了瞭望哨陣地。戰鬥到下午,敵人將背包、米袋等丟掉,輕裝衝鋒。剛衝到半山腰,紅軍機槍猛烈開火,居高臨下,掃向敵人,手榴彈也在敵群中不斷開花,打得敵人血肉橫飛,死傷遍野。紅軍接著又向盤踞在西邊山頭的敵人猛烈進攻,殲滅了大量敵人,敵二個團長被子擊傷。這時,敵機以為潰退的敵人是紅軍,扔下了許多炸彈、敵傷亡慘重,剩下的急忙向天寶、 同安方向鼠竄逃命,我軍緊追不捨。逃往同安的敵軍被少共國際連截阻死傷無數。
這次黃沙之戰,是紅十七師北上湘鄂贛蘇區中的第一個大勝仗。俘敵三百多人,打死、打傷敵人五、六百,繳獲步槍四、五百支,輕重機槍四十多挺,還有大量的彈藥和軍用品。敵師長朱耀華險些被俘,敵旅長鐘光仁被擊傷。我紅十七師亦傷亡三百多人,師參謀長李達在戰鬥中負傷。
黃沙大捷後,紅十七師繼續北上,在奉新的百丈與紅十六師會師,兩師並肩沿修河而下,向預定目標馬回嶺挺進。
一九九四年,中共宜豐縣委、宜豐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黃沙大捷60周年,在當時的戰場上建起一座宏偉的紀念碑,蕭克上將書寫了"黃沙大捷英雄永垂不朽"的碑辭。又作了《賀黃沙大捷紀念碑落成》一詩:
黃沙大捷,戰勝強敵。萬眾一心,三軍奮力。衝鋒陷陣,斑斑碧血。紅軍英名,永垂日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