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梔

黃梔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花,果,生長習性,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園林價值,使用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黃梔
常綠灌術,高1.5~2m,幼枝有細毛,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革質,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印院煮照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有短柄,托葉膜質。

花芳香,通常單朵生於枝頂,花梗長3~5毫米;萼管倒圓錐形或卵形,長8~25毫米,有縱棱,萼檐管形,膨
大,頂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毫米,寬1~4毫米,結果時增長,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黃色,高腳碟狀,喉部有疏遷遷蘭柔毛,冠管狹圓筒形,長3~5厘米,寬4~6毫米,頂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廣展,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4厘米,寬0.6~2.8厘米;花絲極短,花葯線形,長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長約4.5厘米,柱頭紡錘形,伸出,長1~1.5厘米,寬3-7毫米,子房直徑約3毫米,黃色,平滑。
黃梔

果卵形、近球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橙紅色,長1.5~7厘米,直徑1.2~2厘米,有翅狀縱棱5~9條,頂部的宿存萼片戲灶享長達4厘米,寬達6毫米;種子多數,扁,近圓形而稍有稜角,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冷。一般栽培於溫和地區海拔 1000m 以下的山區丘陵地帶的疏林下或林緣空曠地,在向陽暖和的地巴燥方栽培,生長壯,結實多。成株較耐旱,但種子播後及幼苗期,必須有充足的水分,幼苗期宜稍蔭蔽。土壤以排水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夾沙泥或黃泥土較好。凡寒冷多風和過於乾旱地區及澇漬地均不宜種植。
黃梔黃梔

分布範圍

產於江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雲南,河南、河北、陝西和甘肅有栽培;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越南、寮國、贈己項達高棉、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太平洋島嶼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
黃梔黃梔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

本妹槓承種作盆景植物,稱“水橫枝”;花大而美麗、芳香,廣植於庭園供觀賞。

使用價值

梔子梔子
從成熟果實亦可提取堡榜重虹梔子黃色素,在民間作染料套用,在化妝等工業中用作天然著色劑原料,又是一種品質優良的天然食品色素,沒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醫療效果;它著色力強,顏色鮮艷,具有耐光、耐熱、耐酸鹼性、無異味等特點,可廣泛套用於糕點、糖果、飲料等食品的著色上。花可提制芳香浸膏,用於多種花香型化妝品和香皂香精的調合劑。
其他用途:花冠白色,芳香,可作為茶香料,熟果變黃再轉橘紅,可作染料或入藥。可提煉天然色素,用作食品添加劑。

栽培技術

本種在我國廣泛種植,全國種植面積約20多萬畝,其中江西、湖南兩省種植最多,且梔子的質量最好。本種分布較廣,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使其習性、葉的形狀及大小、果實的形狀及大小等均發生一些變異。
黃梔黃梔
其變異主要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通常稱為“山梔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較小;另一類通常稱為“水梔子”,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較大。
前者適為藥用,後者適為色素與染料用。一些學者亦根據其葉、花、果實等的變異,定為若干變種或變型。編者經野外調查和觀察全國各地大量標本,認為仍將本種作處理較妥。

栽培技術

本種在我國廣泛種植,全國種植面積約20多萬畝,其中江西、湖南兩省種植最多,且梔子的質量最好。本種分布較廣,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使其習性、葉的形狀及大小、果實的形狀及大小等均發生一些變異。
黃梔黃梔
其變異主要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通常稱為“山梔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較小;另一類通常稱為“水梔子”,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較大。
前者適為藥用,後者適為色素與染料用。一些學者亦根據其葉、花、果實等的變異,定為若干變種或變型。編者經野外調查和觀察全國各地大量標本,認為仍將本種作處理較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