鷯劇

鷯劇

鷯劇,是一種民間小戲,由民間賀新年活動中的歌舞發展而來。鷯劇以唱故事為主,唱詞多為即興而發,通俗易懂,內容為抒發春祈秋禱之意,多採用粵劇及地方各種戲曲元素,逐步形成行當齊全、曲目豐富的地方戲種。

鷯劇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廣泛流傳於桂東南地區的鳥圖騰崇拜舞蹈"鳳凰舞" ,"鷯"固然指"鳥",也與"嘹"同音,而壯語的"嘹"為尋歡作樂之意,因此也可理解為人們造鳥戲而取樂之意,古人常 跳"鳳凰舞"以此祝願人們吉祥如意。鷯劇的前身即為"鳳凰舞"中的"引鳳"表演環節,以唱故事為主,唱詞通俗易懂, 多為抒發"春祈秋報"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鷯劇
  • 類型:民間小戲
  • 特點:通俗易懂
  • 伴奏樂器:嗩吶
鷯劇的主要伴奏樂器為嗩吶(當地稱為“大笛”,可吹高、中、低音)、大鼓、文鑼、武鑼、大鑼、二胡、揚琴等。
鷯劇的演出角色與粵劇一樣,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角色,服裝道具是根據演出角色全套配備的。
鷯劇的唱腔種類較多,分為文生唱腔、武生唱腔、花旦唱腔、醜生唱腔、媒婆唱腔等。調子分為合唱調、相思調、才子調、千秋帥等。
鷯劇主要流傳於廣西中南部,尤其以玉林興業縣所轄的十三個鄉鎮及周邊地區為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