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藝術文學院

魯迅藝術文學院

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後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學院簡介,建立條件,正式成立,學院發展,學院設定,建立初期,抗日時期,院系介紹,音樂系,戲劇系,魯藝的貢獻,學院舊址,學院現狀,魯迅美術學院,瀋陽音樂學院,魯迅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往事略集,其他相關,

學院簡介

建立條件

1938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聯名發出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文中說,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民眾的最有力的武器,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幹部已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創立魯迅藝術學院,要沿著魯迅開闢的道路前進。中共中央委託沙可夫李伯釗左明等人負責籌建魯迅藝術學院。此時,寧、滬等地大批文藝工作者陸續來到延安,為魯藝的創辦創造了條件。

正式成立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他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4月28日,毛澤東在魯藝發表演講時說:“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鬥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毛澤東還為魯藝題寫了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並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以致力於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

學院發展

1939年夏,中共中央為加強華北敵後文化工作及文藝幹部的培養,派沙可夫等人率領魯藝部分幹部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聯合陝北公學等校創辦華北聯合大學。11月,根據中央的決定,留在延安的魯藝部分師生恢復魯藝。1940年11月,華中抗日根據地創辦了魯藝華中分院。後由於日偽殘酷“掃蕩”,魯藝華中分院分編成江淮魯工團和黃河魯工團,深入根據地開展抗戰文藝工作。1943年4月,魯藝併入延安大學,組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1945年抗戰勝利後,魯藝遷往東北。在此期間,先後由趙毅敏、沙可夫、吳玉章、周揚等人擔任正、副院長。

學院設定

建立初期

魯藝初期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後增設文學系。各系除設定專業課外,以政治理論文藝理論為共同必修課。各專業的學制最初規定為6個月。1940~1941年期間,學校加強專業化學習,各系一律延長為3年(實習除外),並且注意提高教學質量。為了緊密聯繫實際,魯藝設有文藝工作團、實驗劇團、歌舞團、美術工作團以及其他科研組織。魯藝當時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有志於文藝事業的革命青年。曾在魯藝任教的著名文學藝術家有茅盾冼星海艾青何其芳陳荒煤齊燕銘張庚呂驥周立波王朝聞嚴文井等。各系研究室和附屬劇團也集中了一批著名文藝工作者,如王大化袁文殊華君武孫犁魯藜嚴辰等。

抗日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魯藝貫徹執行黨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文藝方針,把學習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成為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一個重要基地,培養了一大批黨的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在1938年4月至1945年11月七年半的時間裡,魯藝共開辦了文學系四屆,戲劇、音樂、美術系各五屆,培養學生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92人,美術系147人。穆青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成蔭羅工柳李波時樂蒙於藍秦兆陽黃鋼康濯等文學家、藝術家、記者均為魯藝學員。魯藝還創作了諸如歌劇白毛女》、歌曲《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戰爭時期極富影響力的作品,活躍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院系介紹

音樂系

音樂系的主任是著名音樂家呂驥。為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音樂系的辦學採用短期培訓的方式。自1938年至1945年共辦學五期,每一期以三個月至兩年不等。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是其最大的辦學特色。強調課堂教學與深入民眾相結合,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與參加生產勞動、創作演出與開展民眾音樂活動相結合,逐步積累了適應於戰爭環境和革命根據地條件的專業音樂教育方式和經驗。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並輸送大批音樂人才。許多著名的音樂作品,如《黃河大合唱》、秧歌劇《兄妹開荒》、新歌劇《白毛女》等都是由該系師生創作演出的。1939年3月該系成立了“民歌研究會”(後更名“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資料,如陝北民歌、秦腔音樂等等。
山藥蛋派作家馬烽西戎、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革命文藝工作者都曾在魯藝學習過。
當時全延安唯一的一架鋼琴,是大後方一位愛國民主人士贈送給周恩來的,1941年春轉贈到魯藝。

戲劇系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革命聖地延安,為進行抗戰的宣傳教育,從1937年冬開始編演京劇現代戲。最先編演京劇的是西北戰地服務二團。繼續進行這一工作的是魯迅藝術學院(後改稱藝術文學院、文藝學院,簡稱魯藝)。
延安魯藝沒有京劇專業,初期也沒有京劇“內行”;可是在教職學員中,主要是戲劇系教員和學員中有少數是在到延安之前曾登台演唱或演奏過京劇的“票友”,還有些雖沒登過台、卻也會唱或會拉幾段京劇的“戲迷”。魯藝就是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在抗大等其他院校學員中同樣的人們協助下,進行京劇工作的。
魯藝第一出京劇
魯藝的第一出京劇是在該院成立後三個月為紀念抗戰一周年編演的現代戲松花江上》。劇本是由戲劇系教員王震之以京劇傳統戲《打漁殺家》為模子改編的。(過去有些文章和圖冊把劇名寫成《松花江》,有的寫王震之阿甲編導或寫阿甲創編,都與歷史不符)內容反映東北松花江上漁民的抗日反漢奸鬥爭。劇中相當於蕭恩的趙瑞由阿甲(原名符律衡,美術系學員)扮演,相當於桂英的趙女由江青(女生生活指導員)扮演,相當於李俊和倪榮的張恩和孔武分別由李綸張東川扮演,相當於丁員外的漢奸團總由崔嵬扮演(後由張冶接替),相當於教師爺和丁郎的大小狗腿子分別由金仲明和成蔭扮演。
魯藝成立後四個月,組建了以王震之為團長的既演話劇和歌劇、也演京劇和曲藝的第一個實驗劇團。上述演員除江青、崔嵬外,包括阿甲、張東川在內,都進入了該團。在該團成立晚會上演出了第一出由自己創作的京劇現代戲《松林恨》。王震之編劇,阿甲飾老人,張東川飾游擊隊指揮員,薄平飾女兒。(有的圖冊漏寫薄平而寫任均,還寫上石天,有的把薄平寫為主演,這些都與歷史不符)此劇情節雖然簡單,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創作的還有京劇活報劇《學不夠》(王地子編劇)和崑曲小戲《天快亮了》(羅合如編劇)。
後來,以傳統戲為模子改編的京劇現代戲,又編演了三出:一是《劉家村》,羅合如以《烏龍院》為模子改編,阿甲、方華主演;二是《趙家鎮》,李綸以《清風寨》為模子改編,張東川主演;三是《夜襲飛機場》(曾名《夜襲陽明堡》),陶德康以《落馬湖》為模子改編並主演。
根據現實生活自行創作成功的京劇現代戲還有一出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編演的《錢守常》,內容是寫敵占區一個老知識分子,不堪日寇壓迫而奮起抗爭並投身游擊隊。阿甲編劇並飾錢守常,任均和王一達(都是戲劇系學員)分飾錢女和漢奸地主,石天(美術系學員)飾狗腿子,任桂林(音樂系學員)飾游擊隊長,羅合如飾日本軍官。此劇劇本創作和演員表演都創新較多,因而評價較高。
1937年初魯藝在內部演過以現代人的裝扮表演古代人的兩齣京劇傳統戲。一出是戲劇系演的《鴻鸞喜》前兩折,任均飾金玉奴,石暢飾金松,展宇飾莫稽;另一出是實驗劇團與戲劇系合演的《打漁殺家》,阿甲飾蕭恩,任均飾桂英,石暢飾教師爺。這樣演法,不倫不類,可是觀眾也感興趣。
演出京劇現代戲
魯藝演出京劇現代戲,受到黨中央的重視。為了也能演出古代戲,中央決定撥款兩千元給魯藝購買“戲箱”。那兩千元是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領導人擔任國民黨統治區國民參政會的參政員所得車馬費上繳中央的。魯藝派阿甲、任桂林去西安買到了一付“三水”、“戲箱”。雖然所需的服裝、道具還缺很多,但是一般的古代戲也能勉強演出了。
延安演出京劇傳統戲的“頭炮”是在1940年初打響的。劇目是全本《法門寺》,阿甲飾趙廉,任均飾宋巧姣,石暢飾劉瑾,王一達飾賈桂。此劇是與首次在延安公演的國民黨統治區著名劇作家曹禺創作的話劇日出》輪流公演的。自元旦開始,這兩劇在中央大禮堂輪換演出,每輪連演四次,轟動延安,盛況空前。從此,京劇古代戲暫時取代了現代戲。後來接著公演的傳統戲有兩齣:一是《棒打薄情郎》,任均飾金玉奴,陶德康飾莫稽,王一達飾金松;二是《群英會》,阿甲飾魯肅,陶德康飾周瑜,羅合如飾諸葛亮,石暢飾黃蓋,張東川飾曹操,王一達飾蔣乾。
繼這三出傳統戲之後,魯藝也開始演出了京劇新編歷史劇。先演的三齣戲都是採用國民黨統治區劇作家創作的劇本排演的。第一出是《梁紅玉》,歐陽予倩編劇,陶德康導演,任均飾梁紅玉,陶德康飾韓世忠,張東川飾金兀朮。第二出是《陸文龍》,徐筱汀編劇,陶德康導演並飾陸文龍,阿甲飾王佐,張東川飾金兀朮,王一達飾乳娘。這兩齣戲都是有文有武,因為除陶德康外,其他演員沒有武功,“開打”是新學會的,所以都是文場子的戲好而武場子的戲差。《岳母刺字》在演出當時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因岳飛的扮演者不是魯藝的演員,故沒有成為保留劇目。
魯藝多次演出京劇現代戲和兩次現代人裝扮演出傳統戲時,樂隊人員有:卜三、王久晨司鼓,王震之、李綸操琴,金紫光劉沛二胡鄧玉成劉熾、劉介之、陳叔亮分掌打擊樂器。開始正式演出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時,樂隊人員是:陳冲司鼓,華君武操琴,張東川曾為《吳三桂》操琴,樊清璋、劉熾、陳叔亮分掌打擊樂器,等等。除卜三、王久晨、李綸、陳冲、張東川曾較長期或一度從事專業京劇工作外,其餘都是業餘京劇愛好者。在他們中間,後來有幾位分別是著名戲劇家、音樂家、美術家和書法家;另外幾位是不同崗位上的領導者。
實驗劇團成立
魯藝最初演出京劇是臨時組織藝術創作班子的。實驗劇團成立後,本團人員為主,團外人員參加,共同進行藝術創作。該團被派往前方(敵後)工作後,曾先後組建以編演京劇為主要任務的實驗二團和舊劇研究班。前者以鐘敬之為團長,後者以羅合如為藝術指導員、張東川為行政班長。這兩個組織都存在不久。直到1940年4月5日魯藝院部發出“藝字第7號公告”,才建立延安第一個專業京劇研究和表演團體。“公告”如下:“為集中舊劇人才,從事舊劇之研究與改革工作,本院決定成立平劇團(先從平劇著手),以符律衡同志為團長。其內容組織與幹部配備如下:(一)研究科——科長符律衡兼任;(二)教練科——科長陶德康;(三)演出科——科長羅合如;(四)指導科——科長陳冲。”當時北京稱北平,所以把京劇叫平劇。本文中除名稱外,都寫京劇。魯藝平劇團的成立,標誌著延安的京劇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過去許多文章都寫成“魯藝平劇研究團”,是與歷史不符的。該團成立一年後,羅合如改任副團長,演出科科長由石暢繼任;阿甲的兼職免去後,研究科科長由李綸繼任。
實驗劇團編制
該團成立之初,只有三十人左右,少數人是從院內其他部門轉來,多數人是從院外其他單位調進。兩個月後,魯藝第3期學員結業,戲劇系學員石暢、任均、展宇和美術系學員石天、徐特被分配來團工作,藝術力量得到加強;但某些劇目仍需王一達、張東川等協助演出。魯藝唯一的京劇“內行”任桂林在1941年11月重返延安後被安排在平劇團工作。王一達是在1942年4月才從魯藝實驗(話)劇團轉入平劇團的。到這時全團才有四十二人。不過,藝術力量已進一步加強,完全可以獨立演出了。
魯藝平劇團人物
魯藝平劇團的任務是“從事舊劇之研究與改革工作”。團部提出分三個階段逐步實現這個任務的計畫:第一階段重點學習京劇技術,時間約三年;第二階段著重研究;第三階段進行改革。每個階段都與演出結合。事實是該團只有兩年的短暫歷史,因此按照計畫只結合排演傳統戲,重點學習京劇技術。除建團以前已經演出的《法門寺》《棒打薄情郎》《群英會》外,排演的傳統戲共有三十餘出。其中,很受歡迎的戲有:《打漁殺家》《擊鼓罵曹》《審頭刺湯》《坐樓殺惜》《十三妹》《三堂會審》《宇宙鋒》《四進士》《連升店》《坐宮》《奇雙會》等。除本團演員外,魯藝院內院外的業餘京劇愛好者曾有多人來團“客串”,並有幾人擔任主演之一。如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金毅夫曾飾《岳母刺字》的岳飛,中央黨校學員於陸琳曾飾《審頭刺湯》的雪艷,八路軍某團團長張仲瀚曾飾《空城計》的諸葛亮和《四進士》的宋士傑。魯藝平劇團還曾與“女大”一些京劇愛好者合演《四郎探母》,“女大”學員李岩飾鐵鏡公主、甘露飾蕭太后、章巍(後改名烏蘭)飾國舅等。
雖然計畫第一個階段只重點學習京劇技術,但實際上也開始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改革工作。在1941年內,先整理並演出了《一捧雪》,阿甲整理並飾莫成,任均飾雪艷,王一達飾湯勤,孫震飾嚴世藩;後改編並演出了《宋江》,阿甲、李綸、石暢改編,陶德康、陳冲、石暢導演(有的圖冊寫的是阿甲、張夢庚編導,不符歷史),阿甲飾宋江,方華飾閻惜姣,朱革飾張文遠,張夢庚飾馬二娘,石暢飾劉唐,王鐵夫飾戴宗,張東川飾蔡九,王一達飾黃文炳。1942年初,又改編並演出了《玉堂春》前半部,石暢改編,王一達導演,任均飾蘇三,簡樸飾王金龍,張夢庚飾鴇兒,孟剛飾金哥,周聘雪飾沈延林,阿良飾皮氏。
魯藝排戲
魯藝排演現代戲時是集體導演,排新編歷史劇,開始有個人導演。排《宋江》時,試圖建立導演制度,未得實現。排前半部《玉堂春》,採用了新手法,正規地進行導演,並從此建立起導演制度。
黨中央對京劇工作十分重視。主要領導人時常觀看京劇的演出。首演《法門寺》時,當時在延安的中央領導人都觀看了。毛澤東主席一連看了四次,每次都非常欣賞。他幾次在演出結束後,與全體演員會見並共進夜餐。他還在1941年春的一個星期日,邀請了魯藝平劇團的阿甲、羅合如、陶德康、陳冲、任均、方華、石暢、李綸和當時還在實驗(話)劇團的王一達以及業餘京劇愛好者於陸琳去到他家作客(有篇文章寫只有六人應邀去作客,漏寫羅合如、陶德康、陳冲,多寫了當時不在延安的任桂林,與歷史不符)。毛主席與大家親切交談並共進午餐,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使大家受到極大的鼓舞。周恩來副主席當時被黨中央派到國民黨統治區工作,每次回到延安,必定觀看京劇。1940年3月,他在蘇聯治療臂傷之後回國,停留延安時,正巧觀看了平劇團演出的《棒打薄情郎》。他在致任均的親筆信里寫道:“前晚看到你的拿手戲,讚佩不已。”(見《周恩來書信選集》第179頁)這是對此劇主演的讚許,也是對全體演員的鼓勵。朱德總司令更是常看京劇,也曾單獨或與毛主席一起在演出結束後會見演員並共進夜餐。他們對京劇工作如此重視,對京劇演員如此關懷,使曾不安心於京劇工作的人安下心來,使本來安心的人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工作。
1942年4月,遵照黨中央的決定,魯藝平劇團與八路軍120師戰鬥平劇社合併,組建延安平劇研究院。魯藝領導的京劇工作至此結束。

魯藝的貢獻

魯藝為延安的京劇工作作出了三大貢獻:一、創作並演出了一些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京劇藝術在當時抗戰中發揮了特有的效能;二、建立了延安第一個專業京劇團體,開始接受了京劇藝術遺產,初步進行了研究與改革;三、培養了以阿甲為代表的一批京劇藝術家和組織家,他們在京劇改革與繁榮的事業中立下了不可抹煞的歷史功績。

學院舊址

魯迅藝術學院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一座中世紀城堡式樣的大禮堂,每到新年之際這裡都舉辦稀奇迷人的化裝舞會。現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十孔。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院現狀

魯迅美術學院

魯迅美術學院前身是1938年建於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領導人親自倡導創建。毛澤東同志為學院書寫校名和“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校訓。1945年,延安魯藝遷校至東北。1958年發展為魯迅美術學院。1998年,江澤民同志為學院題詞:“弘揚魯藝傳統,培育藝術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悠久的辦學歷史積澱了學院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領先的辦學實力。
經過70年的發展,魯迅美術學院現已成長為師資力量雄厚,專業齊全,辦學水平和整體實力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著名高等藝術學府。
學院現有瀋陽和大連兩個校區,校園總占地面積464181平方米。瀋陽校區地處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坐落在著名的高新產業街——三好街,被譽為“城市中的花園”;占地面積82181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70044平方米,圖書館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現藏有36.5萬冊圖書,並藏有國內歷代書畫真跡、碑帖拓片和文物計3000餘件。美術館建築面積4340平方米。大連校區地處中國浪漫之都,建設在美麗的國家風景旅遊度假區金石灘,將成為“花園中的城市”;占地面積382000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20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區建築規劃面積150000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國內一流的藝術校園。
學院現有11個系:中國畫系、版畫系、油畫系、雕塑系、攝影系、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美術史論系、文化傳播與管理系和一個藝術文化研究中心(中國人物畫工作室);設有21個專業及方向:中國畫、書法、版畫、水彩、油畫、雕塑、攝影、影視攝影、平面設計、裝飾藝術設計、多媒體藝術設計、動畫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城市規劃與設計、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纖維藝術設計、工業設計、陶瓷藝術設計、美術史論、文化傳播與管理。大連校區還設有16個專業工作室: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裝飾藝術品設計、展示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插圖設計、商業攝影、陶瓷藝術、二維設計、三維設計,UI界面設計、動漫產品系列開發設計、網頁互動設計、虛擬現實及遊戲設計。學院各專業均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美術學、設計藝術學和藝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覆蓋各專業。美術學、藝術設計學為遼寧省重點學科。
學院擁有一支素質好、能力強、專業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現有教師395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112人,講師183人,助教56人。
學院既是著名的學府,同時又是美術創作、藝術設計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國歷屆美展中獲獎總數位居前列。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藏有數量頗多的魯美教師和校友的作品。學院在大型藝術、歷史題材創作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全景畫是學院大型藝術創作的整體實力的標誌。設計學科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擴建工程等為代表的遍布全國的重大工程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參與創作設計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12項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繼承魯藝傳統,堅持開拓創新,是學院的立校之本。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社會責任感、時代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美術專門人才、設計專門人才和藝術理論研究專門人才,是學院的根本任務。在教學上,學院堅持具象寫實為主,堅持強化基本功訓練,構建嚴謹的教學體系:創作教學以反映現實生活、反映時代變革為主體,鼓勵學生對當代藝術思潮的研究與實驗,提倡富於個性和當代性的藝術語言表達;在學科建設上,強調人文學科、造型藝術和設計藝術的滲透和互補,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受到社會廣泛歡迎的藝術人才。1958年至今,為國家培養了13000餘名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成為中國美術界的著名藝術家和專業領域的佼佼者,創作了許多具有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並以其鮮明的創作特徵為中國美術界所矚目。現有各層次在校學生4718人,其中本科生3475人,研究生301人,藝術碩士54人。另有外國留學生42人,成人教育學院現有在校學生720人。
創辦於1980年的學報《美苑》(雙月刊),為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雙效期刊”。學報每年進行一次全國美術院校應屆畢業生作品、論文“美苑杯”評獎,每兩年進行一次全國師範院校美術專業教師作品“魯藝杯”評獎,並在刊物上集中反映,使《美苑》成為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信息交流平台。
學院與國外20餘所著名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係,正在努力成為一所國際化的高等美術學府。

瀋陽音樂學院

【英】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瀋陽音樂學院坐落在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占地面積120畝,建築面積104,000平方米。學院隸屬遼寧省教育廳,是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傳統的高等音樂藝術院校。
學院歷史緣起於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多年來,學院不斷發展壯大。迄今已經建立了由研究生、本科、專科、中專所構成的完整的音樂、舞蹈教育體系。1999年我院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現已初步形成了以主校區為中心,南校區、桃仙校區、大連校區為支撐的辦學格局。

魯迅藝術學院

1938年2月,在毛澤東的關懷下在延安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1943年4月併入延安大學, 1945年抗戰勝利後,魯藝遷往東北。1996年,延安大學恢復重建魯迅藝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自恢復成立併入延安大學以來,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年辦學實踐和不懈努力,學院較快實現了由專科向本科、本科向研究生辦學層次的提升。繼承“魯藝”光榮傳統和辦學經驗,立足陝北,注重地域文化與世界藝術潮流的融合,為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培養優秀藝術人才。
作為綜合型大學的藝術學院,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和發展機遇,魯藝學院樹立了明確的辦學指導思想和人才培養方向。學院下設音樂系、美術系,現有音樂學、舞蹈、美術學、藝術設計4個四年制本科專業,6個教研室。2006年,陝北民間音樂、音樂課程教學論、美術課程教學論等3個碩士生研究方向獲準招生。全院現有教職工46人,其中專任教師40人,管理人員6人,在校學生754人。各類圖書2270冊、音像資料534盒,藝術設計實驗室一個,電腦93台,畫室23間,琴房60間,鋼琴60架。正在修建的星海音樂樓總面積9800平方米,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將極大改善學院辦學條件。

中央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唯一一所高等美術學院,於1950年4月由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與華北大學美術系合併成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積極倡導下成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學府,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端。華北大學美術系的前身是1938年創建於延安的"魯藝"美術系。

往事略集

魯藝文學系第二期學員蘇菲,是魯藝的“校花”。1940年大年除夕在魯藝大禮堂的舞會上,大鼻子醫生馬海德勇敢地邀請她跳舞。她拒絕說不會,他堅持要教她。這樣就牽上了她的纖纖玉手,並且整個晚會上就沒有放下過。
當天夜裡,蘇菲同窯洞裡一位大姐臨產了,其他人都讓她出面請馬大夫來。他說自己不是婦科醫生,但還是跟著蘇菲跑過來了。到清晨,孩子順利地降生了。蘇菲請馬大夫回去休息,他卻說:
“天氣那么好,我們出去散散步吧!”
她同意了。沐浴著新年的陽光,他向她求愛,她答應了。
魯藝不少男生眼睜睜地看著外國大鼻子摘走了自己的校花,作為“報復”,此後好幾個周末的傍晚,他們躲藏在魯藝校門口的坡地里,等馬海德來接蘇菲的時候,大喝一聲:“誰接走蘇菲,留下買路錢!”就衝上來,攔住馬,翻出他口袋裡的香菸和零錢。

其他相關

1938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倡議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藝術學院。3月,魯迅藝術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在延安北關雲梯山麓的文廟台一帶(今延安軍分區和延安機械廠一帶)開始上課。4月10日,舉行成立典禮。
魯藝院長康生,副院長趙毅敏、沙可夫。院內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從1938年8月起,增設文學系,以後又成立了一些研究室和實驗話劇團等。
1939年8月,魯藝遷至橋兒溝。11月18日,吳玉章任院長,周揚任副院長。
1940年5月,毛澤東題寫了“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新校名和“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八字校訓。
1941年6月,魯藝確立正規學制,成立戲劇、音樂、文學、美術4個部。
1943年3月,魯藝奉命合併到延安大學,成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由延大副校長周揚兼任文藝學院院長。
1945年8月起,魯藝師生先後奉命陸續離開延安,前往華北和東北地區。11月,周揚率魯藝離開延安,到達河北張家口。1946年5月,在東北改稱魯藝文工總團,下設牡丹江、合江、松江、通化4個魯藝文工團。同年9月,魯藝一部分師生來到黑龍江佳木斯,成立東北大學文藝學院,肖軍任院長。延安魯藝工作到此結束。
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辦的第一所培養各種高級和中級文化藝術人才的學院。魯藝先後編排上演了《白毛女》等歌劇,《兄妹開荒》等秧歌劇,《黃河大合唱》等音樂作品,並編輯出版了《文藝戰線》、《草葉》等文藝刊物,組織了多次有影響的美術作品展覽。魯藝是新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基地和搖籃之一。據統計,從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魯藝共畢業學員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62人,美術系147人。
魯藝在橋兒溝舊址,即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現存教堂一座,即魯藝禮堂。魯藝各系及工作人員住過的石窯洞52孔(包括2個過洞),瓦房15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