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聯奎

魏聯奎(1849~1925年),又名星五,字文垣。滎陽人。幼年家貧,常在私塾旁聽。因受整師王調元賞識,被免費入學。後考入大梁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聯奎
  • 出生地:河南滎陽
  • 出生日期:1849
  • 逝世日期:1925
  • 代表作品:《燹余詩集》、《知行辯》、《減漕錄》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和左丞。任職30多年,判案精密審慎。後辭職回鄉,寓居鄭州。

主要事跡

1913年,魏聯奎首倡集資創辦“鄭州賈魯河水利公司”。他雖年逾花甲,為勘測渠道,疏通水源,徵購土地,終日奔波在田野。有人勸他坐車,他說:“若乘車騎馬,百姓以我為官,敬而遠之,豈不影響修河?”百姓迷信風水,又怕地塊剖開,征地異常困難。魏聯奎千方百計動員,因人而異,愛財者給高價,慕名者給以水利委員或股東稱號。歷時3年,水渠終於修成。占地約8畝,壩高4丈,能蓄水10萬立方。能攔洪灌溉,可澆地10餘萬畝,畝產由以前的60公斤增至200公斤,沿河又植樹種藕、養魚、餵鴨、養蒲、種葦,百姓衣食漸豐,名渠為“魏公渠”。
魏聯奎還呼籲為近運河的54縣減漕,明清時期,南方各省往京都運糧,都由運河北至通縣。後因離運河遠的州縣運糧困難,且易誤期。經私下協商,委託近運河的54縣代辦漕運。遠運河州縣,每年按代辦數給54縣以補貼。後幾經戰亂,文卷遺失,54縣漕數成為定額,遠河州縣也不給補貼。清朝以後,漕數折為銀子,多次增加,每年百姓完糧時,一擔漕竟達銀子7兩左右。後銀子折成銀元,銀一兩折銀洋貳元貳角。近河54縣百姓,負擔奇重,苦不堪言。
1918年,魏聯奎聯絡省內外54縣人士籲請減漕,在北京、開封兩地設立“漕糧商榷會”,54縣均派代表參加,積極進行減漕活動。魏聯奎奔走於京、汴兩地之間,多次咨請省府、財政部核實漕數,稽查舊案。3年後,減漕終於成功,計為河南省每年減漕24萬餘兩。
魏聯奎晚年居住山西省平陸縣岳家莊,終日以讀書教子孫為事。1925年7月病逝。生前著有《燹余詩集》、《知行辯》、《減漕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