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

鬼子母

鬼子母,鬼子母神(Hariti),又稱為歡喜母、暴惡母或愛子母,梵文音譯訶利帝母。原為婆羅門教中的惡神,護法二十諸天之一,專吃人間小孩,稱之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後,成為專司護持兒童的護法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鬼子母
  • 外文名:Hariti
  • 又稱為:暴惡母
  • 梵文音譯:訶利帝母
  • 原為:婆羅門教中的惡神
  • 特點:專吃人間小孩
  • 佛法教化:成為專司護持兒童的護法神
鬼子母,神話傳說,

鬼子母

鬼子母
傳說,鬼子母生了五百個兒子,她天天還要吃王舍城裡別家的男女小孩。佛尊得知此事,規勸不從,遂以法力藏起她的一個兒子,鬼子母想念她的孩子,急得她又哭又鬧到處尋找。當她知道孩子在佛身邊,便求佛還給她。佛說:你有五百個兒子,少一個就著急,你不想想,人家只有一兩個孩子,被你吃了,那有怎么辦呢?鬼子母幡然悔悟,歸依了佛門,並被吸收為護法神。
在法海寺壁畫中的鬼子母象作貴婦人形象,右手持寶扇,上繪有大海浮雲、紅日白月。身著大袖圓領袍衣,腳穿雲頭鞋。左手輕撫畢哩孕迦的頭頂。(畢哩孕迦,又名冰伽羅,鬼子母的愛子。)畢哩孕迦,紅綢束髮,佩帶耳環、項圈,身著紅袍,要系玉帶,雙手合十,腳穿白底布鞋。
元雜劇《鬼子母揭缽記》即寫此事。民間以鬼子母為守護幼兒的慈悲女神,後來又將她與婦女生育聯繫起來。其實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專門有為祈禱婦女順利生產而修的“訶利帝母法”(訶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譯)。修法時念《訶利帝母真言經》(一卷,唐不空譯)。但中國百姓卻愛將她視為送子娘娘來禮拜。鬼子母的形象,據佛經記載,是美麗的天女形,身穿天繒寶衣,頭戴天冠,耳掛耳璫,白螺為釧,身邊有一童兒伴隨。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號窟即訶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漢化的貴婦人形象,頭戴鳳冠,身著敞袖圓領寶衣,腳穿雲頭鞋,坐於中式龍頭有備無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神話傳說

傳說是這樣的——五百人在赴會途中遇一懷孕女子。女子隨行,不料中途流產,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發下毒誓,來生要投生王舍城,食盡城中小兒。後來她果然應誓,投生王舍城後生下五百兒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兒餵之。釋迦聞之此事,遂趁其外出之際,藏匿她其中一名兒女。鬼子母回來後遍尋不獲,最後只好求助釋迦。釋迦勸她將心比心,果然勸化鬼子母,令其頓悟前非,成為護法諸天之一。
在中國民間將她當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為漢族中年婦女,身邊圍繞著一群小孩,手撫或懷抱著一個小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