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滋公館

高桂滋公館

高桂滋公館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在西安的住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桂滋公館
  • 地址:西安建國路83號
  • 歷史地位:西安事變後蔣介石住所之一
  • 修建時間:建於1933年
蔣介石居住,張高公館相鄰,高桂滋簡介,

蔣介石居住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當天蔣介石被送到新城黃樓,兩天后,蔣介石又被遷送到張學良公館旁邊的高桂滋公館。蔣介石在此住了十一天,這十一天也許是他一生中最尷尬、最難熬的十一天。
有關張、楊二位將軍為何要將蔣介石從新城黃樓轉移到高桂滋公館,有很多說法,最多的說法是:黃樓在陝西省政府大院內,當時這裡情況複雜,蔣介石住在此不妥當。而高公館和張學良公館相鄰,見面、說話、議事包括送飯都方便多了,也更安全。對此說法,記者採訪了現居住在西安的高桂滋女兒高士潔,她說:“我覺得二位將軍確實是為蔣介石的安全著想。同時高公館新建成,條件好,從沒人住過,環境幽雅,又有暖氣,這也是選它的原因。我最近看到一篇採訪楊虎城的衛士班長王志屏的網文說:‘王志屏給他(蔣介石)端火盆取暖,他說不要,不要,端出去!’蔣氏是江浙人,怎受得了大西北的炭火燻烤?張學良能借高公館,安排‘蔣委員長’居住,可見高公館在當時的西安,也是最時髦的居所了。”
坊間有個傳言,說蔣介石入住高桂滋公館時,高桂滋正領兵在外作戰。西安方面派人找他,說有人要借您的公館一住,他火冒三丈說:“公館剛剛蓋好我還沒住過,就有人要借,不借!”當來人說借的人是委員長、是各方面的意思時,他說:“那就借!”高士潔笑著否認了這個說法:“不可能,當時父親在外打仗,不可能獲悉這邊的訊息,而且張學良犯不著為了借房子還在那么緊張的時候特意派人給我父親帶話。據我所知,高公館當時尚未完全竣工,我表叔賀善培負責監督修繕工作。張學良派他的副官長譚海來找表叔,交給他一張張學良將軍寫的便條,說要借公館一用。表叔欣然允諾,但內部裝飾尚未就緒,怎么辦呢?只見張學良的部下們迅速搬來家具,布置房間。表叔好奇問士兵接待何人?士兵說是蔣介石。表叔一聽就笑了,說‘委員長要來住就住唄,還寫什麼借條!’他哪裡知道蔣介石是來做‘階下囚’的啊?”不過高士潔透露,“西安事變”前夕葉劍英前來西安會晤張學良時,中共中央曾派員和高桂滋進行聯繫,高桂滋欣然同意中共代表住進自己的公館。後葉帥在四合院的二號院北房中住了近一個月。
高公館裡達成停止內戰六項協定
從12月14日到12月25日,蔣介石在高公館一共住了11天,沒有人知道這11天裡他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煎熬?
著名作家陳忠實曾撰寫過一篇文章,叫做《辦公室的故事》,講述了發生在高公館、發生在公館東耳房(後來作為陳忠實的辦公室)的故事:“蔣介石雖然在高公館住了只有11天,卻發生過許多歷史性的情節和細節。他剛被轉移到這個東耳房,張學良便從他的公館趕過來看望,一副畢恭畢敬的軍人禮儀。張學良連叫幾聲‘委員長’,蔣介石不僅不搭話茬兒,裹著被子蒙著腦袋連臉也不露給他看。此前,送過來的飯食也不進口,一副絕食的抗議。12月22日,宋子文宋美齡來到這個高氏議事廳的東耳房,向蔣介石匯報了南京政府自‘西安事變’以來的複雜情況,也透露了他們兄妹二人到西安後與張、楊會談的意見,這是至關重要一步。過了一天到12月24日晚上,早幾天從陝北下來到西安參與調解此事的中共代表周恩來,和宋氏兄妹一起走進了蔣委員長下榻的東耳房,舉行正式會晤,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六項協定,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奠定了基礎……”
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在高公館裡曾撰寫過他平生第一次“遺囑”。此事是2004年6月,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解密的一萬餘件宋子文檔案披露的。宋子文在“西安事變”爆發後的第八日(12月20日),曾以“私人資格”飛赴西安,並在高公館單獨拜見了蔣介石,他後來曾在日記中回憶“我單獨拜見委員長。他甚為感動,失聲大泣。我對其安慰,告訴他,彼並未蒙羞,相反,整個世界均在關心他,同情他。”宋子文在西安對蔣介石直言並曉以利害,也是“西安事變”後來能和平解決的重要一步,而蔣介石的態度也“漸次通情達理”。在21日宋子文飛回南京前夕,他曾前往高公館向蔣介石辭行,而蔣介石也拿出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均為毛筆所撰,是蔣被押高公館期間背著張學良所寫。其中一份是蔣氏致全體國民同胞的信、一份是致夫人宋美齡的私人“遺囑”、第三份是寫給當時正在蘇聯西伯利亞流亡的親生兒子蔣經國和在德國留學的次子蔣緯國的。

張高公館相鄰

高桂滋公館建於1933年。高桂滋建造這座小樓時,大概沒想到,他為自家建的公館,第一個主人不是他自己,而是“蔣委員長”;大概也沒有想到,後來他的公館聚焦了整箇中國的目光,成為當時政治漩渦的中心。
參加了長城抗戰之後,考慮到回歸故土,也考慮到當時時局動盪,高桂滋動了在西安建一所比較合意的房子、以供日後長久居住的念頭。1933年,高桂滋選中了建國路啟新巷(今建國二巷)一帶,占地十餘畝的地方。他的女兒高士潔告訴記者:“那時,我家有數十口人,有我的祖父母、姑母、叔父以及他們的子孫,年長的、年輕的各有各的喜好,比如我爺爺喜歡四合院,想安安靜靜過日子;我父親喜歡花園,還需要有一個體面的會客場地。所以,父親請了天津的建築公司,設計並建造了這所由一座西式小樓與三座四合院相通相連、中西合璧的建築群。但你問我當時父親花了多少錢買的這塊地,我就不知道了,可能只有父親和叔叔清楚。”為什麼高桂滋選擇了和張學良當了鄰居,是因為二人私交甚密嗎?高士潔否認了記者的想法:兩個公館相鄰,“純粹是個巧合。”
後人理解高桂滋公館似乎只有那座西式小樓,而事實上小樓只是高公館的主建築,小樓東側(現在省作協辦公樓的位置)是那三座三進四合院,均坐北面南而建,是既有通道聯繫,而又相互獨立的院落。當時的高公館跟現在一樣,大門向西開闢,一進大門,兩側是車房、門房還有司機、副官的住所,一進門就是圓形噴水池,如今依然養著各色金魚。其實現在高公館只保留下了小樓和魚池噴水池,其他地方均已被拆除。
高公館說是小樓,其實應是一座由混凝土立柱和磚、木混合而成的二層樓房;而整座小樓占地面積286.65平米,一樓為半地下式,主要用來安放雜物,當做儲藏室用,其中置有小型燃煤水暖鍋爐,水被燒熱後,用人力升壓,把熱水送到樓上的散熱器中,這就是當時的暖氣;二樓的門前有十幾個台階,拾級而上便是十多平米的廊檐。小樓有三個門開在廊檐上,西門是會客廳偏門,東邊的是主臥室的門,而中間是進入小樓大廳的門。高士潔介紹說:“當時站在中門前回身南眺,還能看到對面金家巷張學良公館進進出出的人,也可以看到張公館的網球場,聽說我叔叔還親眼看到過張學良和趙四小姐在那裡打網球呢。”
進大廳中門之後,左邊是會客廳,會客廳內有餐廳。大廳後排是兩間客房和一間儲藏室。大廳後排的東西兩側各有兩間客房(又稱東西耳房),東北角的那間就是當年蔣介石的臥室,而這間臥室南邊有一個帶洗手盆、浴缸和沖水馬桶的衛生間。
據說,小樓所在的院子被稱為“大樓院”,而三座四合院的小院就被稱為偏院,三座四合院從東到西被稱為一、二、三號院。四合院坐南向北,大門都開在啟新巷,院落之間都有偏門相連。四合院的平房全是磚木結構,院中鋪滿方形青磚,院中央栽著海棠樹。四合院中南房為上房,建在約50厘米的高台上,呈凹字形。一進兩開,中間為起居客廳,外邊有走廊,東西兩側各為臥室。東、西皆為廂房,可以居住,也有做餐廳和客房。北房雖沒有上房那樣寬闊的廊檐,但陽光充裕,比上房更加溫暖。

高桂滋簡介

高桂滋,字培五,陝西省定邊縣人。生於1891年農曆八月十八,卒於1959年1月6日,享年68歲。
高桂滋於1911年參加同盟會,同年參加辛亥革命。在舊軍隊中,歷任連、營、團、旅、師、軍長及戰區副長官等職。在抗日戰爭中曾率部參加長城、南口、平型關、忻口、太岳、中條山等戰役,常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英勇奮不顧身,功勳卓著,具有高度愛國熱忱及堅定的民族意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高桂滋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積極投身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高桂滋歷任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及農林部副部長、政協陝西省委員會副主席、陝西省政府參事室主任等職。
1957年在北京參加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期間,突發腦滲血症,延至1959年1月病情突然惡化,醫治無效去世。靈柩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