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敞郡

高敞郡

高敞郡位於全羅北道西南端,橫跨東經126度26分至126度46分,縱貫北緯35度18分至35度34分。東西跨度31km,南北跨度31.5km。東北鄰接全羅北道井邑市扶安郡,東南鄰接全羅南道長城郡靈光郡,西北部一帶毗鄰西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敞郡
  • 外文名稱:Gao Changjun 고창군
  • 行政區類別:郡級
  • 所屬地區:全羅北道
  • 人口:60,962人(2007年)
  • 著名景點支石墓
  • 所屬國家:大韓民國
歷史沿革,旅遊觀光,禪雲山,文殊寺,交通狀況,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高敞郡屬全羅北道6市14郡之一。在1914年改划行政區域時,將高敞、茂長、興德三個行政區合併,形成了現在的高敞。
合併前高敞原是百濟的牟良夫里縣,新羅統一三國之後,在景德王16年將其改為高敞縣,成為武靈郡(現在的靈光郡)的領縣。在高麗時期,它又成為了古阜郡的領縣,由臨近的尚質監務兼任縣監。至朝鮮朝太宗元年,兩縣又各自設立了監務,後又設立縣監歸屬羅州鎮管。高宗32年,將其改為郡,至建陽元年劃屬全羅南道,隆熙元年又將其劃屬為全羅北道。在1914年,合併了興德與茂長。
興德原是百濟的上漆縣,在新羅景德王16年將其改為尚質縣,成為了高阜郡的領縣。進入高麗時代,將其更名為章德、昌德等,最後將其更名為興德。“章”和“昌”為忠宣王和昌王的名,因此為不使用王的名而將地名更換。當時,朝遷設立興德監務,命他同時管理臨近的高敞。至朝鮮朝又各自設立了監務,後設立縣監,將鎮管劃屬全州,拓撲劃屬羅州,訴語劃屬於笠岩山。高宗32年,將其改為郡(1904年將高阜的富安面劃入其中)。
建陽元年興德劃入全羅南道,至隆熙元年又將其劃屬全羅北道。1914年,將其與高敞合併。茂長原為茂松和長沙兩個郡合併而成。茂松是百濟時期的松彌知縣,在新羅景德王16年將其改為茂松縣,成為武靈郡的領縣,至高麗時代一直沿用。長沙是百濟時期的上老縣,在新羅景德王16年將其更名為長沙縣,成為無靈郡的領縣,一直沿用至高麗時期,後設定監務同時管理茂松。至朝鮮朝太宗17年,將兩郡合併成為茂長,設立鎮,派兵馬司兼任縣行政官吏(羅州鎮管)。世宗5年,將兵馬司改為僉節制使,後設定了縣監。
高宗32年,茂長郡劃屬全州府,建陽元年改屬全羅南道,隆熙元年劃屬到全羅北道,1914年合併為高敞郡。1914年3郡合併,下有17個面。1935年又取消了五山、壁申、石谷3個面,下有14個面,1944年高敞面升級為邑,擁有1邑13個面,一直延續至今。

旅遊觀光

禪雲山

禪雲山是被稱為湖南內金剛的旅遊和文化名勝,1979年被指定為道立公園。
禪雲山又稱為兜率山,所謂禪雲即意味著在雲中參禪,兜率是有彌勒佛的兜率天宮之意,不管是禪雲山還是兜率山,都意味著修煉佛道的山。處處有奇岩怪石形成的山峰,景色迷人且壯觀,鬱鬱蔥蔥的樹林中坐落著千年古剎——禪雲寺。本寺為禪雲寺,據傳由黔丹禪師所創建,大懺寺(懺堂寺)是由真興王的王師義雲國師所創建,但畢竟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事情。雖然現在只有兜率庵、石像庵、東雲庵以及懺堂庵,但是據傳過去在山谷里的各處曾經坐落著89座佛庵。
文化遺產包括金銅菩薩坐像、地藏菩薩坐像、禪雲寺大雄殿、懺堂庵大雄殿、兜率庵摩崖佛等寶物,山茶樹林、長沙松、常春藤等天然紀念物,釋氏源流經板、靈山殿木造三尊佛像、六層石塔、梵鐘、藥師如來佛像、萬歲樓、白坡律師碑、懺堂庵銅鐘、禪雲寺史跡記等地方文化遺產,其中白坡律師碑是秋史親手寫過的秋史體中的代表作。環顧禪雲山的景色,從大寺廟沿著小溪盤路而上,在溪水岔口處有自然之屋,向右再爬上一段就出現分成八根枝條的長沙松和據傳真興王曾經修道過的真興窟。
過了小溪矗立在山坡上的岩石就是鳳頭岩(又稱頭盔峰),據傳它曾起到防禦入侵此山之魔鬼的神將作用,坐落在山脊的岩石就是防禦入侵兜率天之魔鬼的獅子岩,從這裡再往上走一段就是兜率庵, 向右爬上層層岩石階梯,在千丈峭壁上坐落著兜率天內院宮,即上兜率。從這裡爬上右側的岩壁,有一處馬蹄痕跡,相傳這就是真興王當年騎馬留下的馬蹄痕跡,擠著岩石縫上去就是滿月台,這裡坐落著據傳神仙乘鶴下凡遊玩過的仙鶴岩。
拾級而下,站在羅漢殿看左側,就會出現在懸崖峭壁的岩壁上雕刻著佛像的兜率庵摩崖佛,再往上走是龍門窟,向左轉上去有落照台,緊挨著是天馬峰,腳下鋪展兜率天神秘景觀。禪雲山上有豐川鰻魚、雀舌茶、覆盆子酒等特產品,以烤豐川鰻魚為下酒菜喝一盅覆盆子酒,其味無窮。

文殊寺

文殊山是高敞與全南長城之間的界山,文殊寺就位於文殊山的半山腰(621米處)。
從古水面出發,經過古水陶窯址,上行至造山水庫,沿左側峽谷行駛6km,文殊寺就位於鬱鬱蔥蔥的西向山脊上。文殊寺入口處流水清澈,樹林茂盛,人跡罕至,自然清淨。擁有第51號地方有形文化遺產文殊寺大雄殿、第52號文殊寺文殊殿、第154號文殊寺浮屠、第207號木造三世佛像、第208號文殊寺木造地藏菩薩坐像,還擁有冥府殿、寒山殿等。大雄殿是一座小型建築,特點是其雙坡屋頂。林蔭蔽日,溪水潺潺,秋日丹楓,與千年古寺融為一體,吸引無數遊人的腳步。數十株樹齡達200餘年的楓樹形成群落,秋日景色分外妖嬈。
文殊寺位於清涼山半山腰,百濟義慈王4年(644)由慈藏所建。據傳,在唐朝清涼山虔誠祈禱的慈藏律師夢中遇到了文殊菩薩,領悟菩薩之意後歸來。他偶然間經過這裡,發現地形與唐朝的清涼山相似,於是創建了寺廟,稱之為文殊寺。此後,先後在朝鮮孝宗4年(1653)和英祖40年(1764)重建,並延續至今。供奉釋迦牟尼的大雄殿興建年代不明。據說,高宗13年(1876),高敞縣監金星老捐資,由默庵大師重建。
文殊寺文殊寺

交通狀況

地理位置

高敞郡是韓國全羅北道西南部的一個郡,北界全羅南道,西臨海。2007年人口60,962人。下分1邑、13面。
高敞郡地圖高敞郡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