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寺村

高寺村

高寺村位於甘肅寧縣春榮鄉,村以高姓人家所居自然村而得名,距寧縣城30公里,距春榮街25公里,轄高寺、陽台、西川、雷家川4個自然村落,10個村民小組,324戶,1519人。 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培育了天源酒廠、竹器皮具廠、色拉油廠、天馬油漆廠四大近農龍頭企業和製鞋、果坯、白吉饃、沙發、麵粉、粉條等六大加工群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甘肅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歷史沿革,經濟,

歷史沿革

解放前屬湘樂鎮公所所轄,1958年公社化時為石鼓公社所屬。1962年復併入湘樂公社,1980年又隸屬於石鼓公社。2002年石鼓鄉撤銷,即被併入春榮鄉。曾是一個底道的五不通的山區貧困村。是省級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示範點村之一、被甘肅電視台評為“2007年先進黨支部”。
千百年來,寧縣民居都是全院子地坑莊子土窯洞,半明半暗地坑莊子土窯洞,敞院子莊子土窯洞為典型特徵。土窯洞的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夏商周時期。據相關史料記載,公劉遷北豳,初到董志原時,民人住在潮濕擁擠氣味不清爽的地窩子裡,時不時罹患洪水或猛獸侵擾。公劉用心“教民稼穡”、“陶復陶穴以為居”,董志原遂產生了土窯洞。土窯洞比地窩子的優越,隨之以董志原為中心向四周擴張。土窯洞相比地窩子是一個文明的進步,無疑改善了民人的居住條件,提升了民人的文明生活程度。
高寺村是一個四面被溝谷梁峁圍合著的山區村。1978年以前全村98%的農家住的是土窯洞。土木結構的廈房在村落里廖廖沒幾。自先祖被從山西洪洞縣大槐下分遷至此,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這方山岬岬里的土窯洞裡繁衍生息。對環境的改變,是人類的文明。雖然土窯洞和廈房、磚瓦房比起來,潮濕,通風采暖採光性能差,不堅固,出行不方便,可一個套在他們手腳上的“困”與“窮”的枷鎖,只能讓他們望“房廈”而哀嘆。
高寺村村民住的地方根本性的變革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的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緩緩開始的。這之前,新中國雖讓他們獲得了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土地,但當時的現實是社會主義初級起步探索階段,體制的障礙依然是農民越不過的坎,也桎梏著農民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步履。高寺村的村民和中國億萬農民一樣,還是經年累月間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現在高寺村的民居幾乎都是磚牆磚房,土窯洞倒像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廈房一樣成了屈指可數的幾處。姚永新告訴我,全村到2007年底,住土窯洞的不到10戶人家了。這些戶中,6戶的家裡只有留守老人,老人的兒子兒媳都在外地打工,孫子孫女在父母所在地讀書,其中有4戶已在所在城市買了商品居住,老人只是守著地方;4戶的家庭成員中都程度不同的患著智障。住著磚牆磚房的村民,大多數人家房子的前牆都是瓷磚徹的,房內石膏吊頂,鋼門鋼窗、鋼木門窗或鋁合金門窗。近幾年建成的房子更是混凝土鋼筋結構,瓷磚鋪地。大多數人家都是上房五間,偏房或廂房三間,側所、沼汽池、洗澡間配套。

經濟

2006年高寺村被確定為省級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示範點村之一。在國家1052萬元的基礎設施、社公益事業、特色產業開發項目款扶持下,僅小康農居就建成了2處,55戶。水、電、路、通訊、沼氣、綠化、美化配套。從去年10月起,先後參觀過的3000多名農村幹部民眾無不被新村的美好深深感染:現在社會真好!現在農村真好!現在農民真好!
另一個高寺村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縣郭店鎮,因早些年村裡有一寺廟——永福寺及全村人都姓高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