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志(2006)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2010年5月,高安市委、市政府舉行《高安市志(2006)》首發式,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玉宏出席並講話;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劉斌出席,對高安的二輪修志工作給予了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宜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舒建勛代表宜春市政府對《高安市志(1986—2006)》的出版表示祝賀,對高安的修志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高安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高安市志(1986—2006)》編纂委員會正副主任出席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周慧、秘書處長楊志華,宜春市史志辦主任黃河、副主任鮑焱,高安市各地各單位各部門的分管領導。

內容簡介

會上,市委市政府給參加編修志書及攝影的同志頒發了修志榮譽牌,向市檔案館、圖書館、高安中學等9個單位贈送了志書。由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和中央電視台合作的十集《方誌中國》文獻專題片攝製組一行4人,對首發式進行全程攝錄,作為專題片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攝製組還重點拍攝了《高安市志(1986—2006)》編修的過程資料,對檔案庫房進行了取景拍攝,並對主編戴佳臻進行了採訪。
《高安市志(1986—2006)》的編纂工作,在高安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部署下,從2005年5月正式啟動,經過了一年半時間收集資料和編寫資料長編,一年零八個月時間編寫初稿和總纂合成,一年零四個月時間先後三次審稿、改稿、再總纂、再合成,於2009年11月通過終審驗收,交付出版。前後歷時4年半。全市共有220多個單位1500餘人次在不同環節先後參與了該志的編纂工作,共收集各類各型資料2100萬字,徵得江西省內外139位專家學者和市內近100位知情人士對志稿提供的意見、建議1000餘條(次)。以主編戴佳臻,常務副主編黃四光、朱珊劍為首的市志編輯部,九改志文,四調綱目,相互看稿,集中評議;在志稿形成後,先後經過市內初審,2008年呼和浩特市全國第二輪修志工作試點單位經驗交流會評審,宜春市史志辦公室主持下的複審,市志編委會委託專家終審驗收;四易春秋,最終形成了這部32卷、197章、752節、755副圖照、340個表格、253萬字的《高安市志》。
該志為了力求全面系統記載1986—2006年21年間改革開放在高安的進程,編纂者在結構上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意在使之宏微互見,彰顯因果,展示廣度。編纂中注意了與前志的對接,通過補(前志之缺)、該(前志之訛)、錄(前志之要)三條途徑,以保持高安地情的延續性。
在《高安市志(1986—2006)》出版的同時,為了發揮方誌的存史、資政、教化功能,高安市還組成了以市委書記皮德艷為組長的《高安市志》重版重印工作領導小組,選定重印清同治辛未年(1871)《高安縣誌》和1988年版《高安縣誌》,以使高安的歷史記載前後銜接,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方便讀者閱讀和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