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早疫病主要由鏈格孢屬茄鏈格孢引起,可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塊莖。葉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具同心輪紋,大小3~4mm。濕度大時,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層病徵,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的葉片乾枯脫落,田間植株成片枯黃。塊莖染病產生暗褐色稍凹陷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分明,皮下呈淺褐色海綿狀乾腐。該病近年呈上升趨勢,其為害有的地區不亞於晚疫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茄鏈格孢
  • 拉丁學名:Alternaria solani.Sorauer
  • :真菌界
  • :Fungi Imperficti 半知菌綱
  • :Moniliales 鏈孢霉目
  • :Dematiaceae 黑霉科
  • :Alternaria 鏈格孢屬
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農業防治,

形態特徵

菌絲絲狀,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自氣孔伸出,束生,每束1~5根,梗圓筒形或短桿狀,暗褐色,具隔膜1~4個,大小30.6~104×4.3~9.19(um),直或較直,梗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形或倒棒形,淡黃色,大小85.6~146.5×11.7~22(um),縱隔1~9個,橫隔7~13個,頂端長有較長的喙,無色,多數具1~3個橫隔,大小6.3~74×3~7.4(um)。

傳播途徑

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或帶病薯塊上越冬,翌年種薯發芽病菌即開始侵染。病苗出土後,其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擴大。病菌易侵染老葉片,遇有小到中雨或連續陰雨或濕度高於70%,該病易發生和流行。

發病條件

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6~28℃,當葉上有結露或水滴,溫度適宜,分生孢子經35~45分鐘即萌發,從葉面氣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2—3天。瘠薄地塊及肥力不足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耐病品種,適當提早收穫。
(2)選擇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塊種植,增施有機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農業防治

(1)培育壯苗:要調節好苗床的溫度和濕度,在苗子長到兩葉一心時進行分苗,謹防苗子徒長。苗期噴施奧力克—霜貝爾500倍液,可防止苗期患病;
(2)輪作倒茬:番茄應實行與非茄科作物三年輪作制;
(3)加強田間管理:要實行高壟栽培,合理施肥,定植緩苗後要及時封壟,促進新根發生。溫室內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加強通風透光管理。結果期要定期摘除下部病葉,深埋或燒毀,以減少傳病的機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