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茂

馬漢茂

馬漢茂(Helmut Martin)( 1940.3.5~1999.6.8)德國人,本名海爾默特·馬丁。1960年代到台灣讀碩士。他在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和台灣報刊上用中文發表的論文,都署“馬漢茂”。他是國際漢學界的著名人士,與中國文學界有著廣泛的聯繫。他在聯邦德國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工作,組織翻譯了許多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他曾在聯邦德國科隆市,主持召開了“中國新時期文學討論會”。在他的倡導推動下,擴大了中國當代文學在聯邦德國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漢茂
  • 外文名:Helmut Martin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940.3.5
個人簡介,平生經歷,

個人簡介

馬漢茂(Helmut Martin)( 1940.3.5~1999.6.8)德國人,本名海爾默特·馬丁。1960年代到台灣讀碩士。

平生經歷

1961年考入慕尼黑大學中文系,全班只有5個人。最初學的是中文,或者說是漢學,卻不是學漢語。他們的學習方法令人吃驚:一入學,老師便教《老子》(即《道德經》)《莊子》這樣艱深的中國古文,而不像中國人學英語從“你好”“再見”入門。尤為奇怪的是,那位老師是精通中國古文的著名教授,卻是“啞巴”不會講漢語!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是為了研究學問,越是艱深的中國古文,學問越大。1966年,當他26歲時,獲得了漢學博士學位。令人不可理解的是,當他成為漢學博士時,還不會講漢語!
作為德國第二代的漢學家,庫恩的道路深刻的影響了馬漢茂,他對庫恩充滿了欽佩,他著力研究李漁。他反覆研讀了李漁全集《一家言》,研究李漁的戲曲理論《笠翁曲話》。
1967年到台灣留學,特地跟中國人住在一起,便於學習口語。與他同住的郭欽敏,後來是台灣的中文系教授;另一位叫蘇欽理,後來成為台灣《美麗島》雜誌總編輯。
在台灣繼續研究李漁,編撰了中文版《李漁全集》,分16冊在台灣出版。與人合作,根據清朝何文煥的《歷代詩話》等資料,編印了《歷代詩話索引》。一個偶然的機會,馬漢茂在台灣發現一批極為重要的信件--魯迅徐志摩戴望舒王映霞等人寫給郁達夫的幾十封信,成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珍貴史料。1970年,馬漢茂在台灣自費印刷了《給郁達夫的信》一書。這本書出版後,馬漢茂把它作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之一,寄贈有關專家,立即引起注意。1973年第4期香港《明報月刊》予以轉載,引起了錢鐘書等許多大陸學者的注意。只是33歲的馬丁頭一回為大陸學者所知道。
在台灣娶廖天琪為妻,當時,廖天琪是台灣大學英語系的學生。廖出生於南京,解放前夕,隨父母前往台灣。她的父親廖宗澤,是已故國民黨將領。1969年,馬廖在台灣舉行了婚禮。
1972年,聯邦德國外交部請馬漢茂去當翻譯。原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和德意志聯邦政府代表決定在伯恩進行秘密談判,需要高明的翻譯。這年10月11日,兩國宣布正式建交,馬漢茂為這歷史性的重大事件出了力。
他花費很大精力,翻譯編輯德文版《毛澤東集》。
在粉碎“四人幫”之後,馬漢茂如願以償,一次又一次訪問了新中國,全力以赴研究翻譯中國當代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