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珠母貝

馬氏珠母貝

又稱合浦珠母貝。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和生產珍珠的主要母貝。貝殼斜四方形,背緣略平直,腹緣弧形,前、後緣弓狀。前耳突出,近三角形;後耳較粗短。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珍珠貝科。又稱合浦珠母貝。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和生產珍珠的主要母貝。中國分布在廣西、廣東和台灣海峽南部沿海一帶。20世紀初日本首先用珠母貝作母貝養殖。60年代中國成為馬氏珠母貝養殖珍珠的出口國。國際上公認中國出產的南海珍珠(即馬氏珠母貝所產珍珠)的質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氏珠母貝
  • 拉丁學名:Pinctada martensi
  • :動物界
  • :雙殼綱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養殖技術,養殖場的選擇,經濟利用,營養價值,

形態特徵

貝殼斜四方形,背緣略平直,腹緣弧形,前、後緣弓狀。前耳突出,近三角形;後耳較粗短。邊緣鱗片緻密,末端稍翹起。左殼稍凸,右殼較平。右殼前耳下方有明顯的足絲凹陷。足絲毛髮狀。殼內面鉸合線較平直鉸合部有 1主齒,沿鉸合線下方有一長條片;韌帶黑褐色,約與鉸合合線等長。殼內面珍珠層較厚,堅硬,有光澤。角質層灰黃褐色,間有黑褐色帶。

生長習性

馬氏珠母貝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自然棲息於水溫10℃以上的內灣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米以內,分布範圍較窄。成體終生以足絲附著在岩礁石礫上生活。適宜水溫範圍為10~35℃,在6~7℃或36~40℃時死亡。適應鹽度變化的範圍約為16~35。一般0.5齡開始性成熟,通常先為雄性個體,經性轉換成雌性個體。一般 4齡以上雌性個體占多數,也出現少數雌雄同體現象。在中國,夏、秋兩季水溫25~30℃時為繁殖盛期。卵為卵圓形,卵徑約50微米,精子全長約60微米,體外受精。受精卵發育成擔輪幼蟲及面盤幼蟲,經20天左右附著成苗。幼蟲和幼苗以微細的單胞藻類和有機碎屑等為食料。生長快,1齡時貝殼就可長達7厘米左右。

養殖技術

馬氏珠母貝的養殖分育苗、母貝養成和育珠貝養殖3個階段。人工育苗時,在取得親貝的卵和精液後進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經清洗後靜置,到胚體進入轉動期搬遷至育苗池。游泳期幼蟲用清潔海水和充足的餌料飼養,到附著期投以采苗器即可獲得人工貝苗。此外,繁殖季節在優良的采苗場所吊掛各種采苗器,也可採到大量幼苗。幼苗自采苗器上收集起來後分裝在苗籠中下海吊養。苗籠的網目應小於各時期的幼苗,網衣需經常洗刷和定時更換。幼苗從小苗、中苗長到大苗約需半年。大苗開始性成熟時即進入養成期。母貝養成期的貝籠也需勤加清洗和更換、防治病蟲害並避免颱風、淡水、低溫的侵襲。正常情況下1.5~2齡的珠母貝可用於插核手術,然後轉入育珠貝管養階段。育珠貝在插核手術後要選定水流清靜的場地進行休養約20天至1個月,過了休養期通常約需 1年左右的育珠期即可收珠。養殖場多分布在亞熱帶海區,一般具有風浪小、水質清潔、水深適宜、食料豐富的環境條件。

養殖場的選擇

馬氏珠母貝的適溫範圍在15-30之間,在此範圍內,水溫越高,生長速度越快。對海水鹽度要求較高,最適海水比重在1.020-1.025之間。馬氏珠母貝一般在沙泥混有石礫及貝殼碎屑的底質處生長,有的則附著在其他貝類的表面生長。攝食時主要通過貝殼的開閉,外套膜觸手的擺動,鰓的過濾和輸送,唇瓣的選擇而將食物有口攝進。以攝食浮游植物和小型的浮遊動物,同時夾雜一些有機碎屑和雜質。一般壽命為11-12年。

經濟利用

大量養殖的馬氏珠母貝主要用於生產珍珠。貝殼可製成珍珠層粉,作為珍珠的代用品供藥用和製造化妝品等,貝殼還是貝雕的良好原料。貝肉是美味食品。
珍珠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珍貴的寶物,價值昂貴,既可藥用,又可作為裝飾晶。珍珠性寒味甘、鹹,具有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主治驚悸失眠、驚風癲癇、目生雲翳、瘡瘍不斂等症。目前,世界上對珍珠的需求量很大,我國產“南珠”在國際市場上備受青睞,有西珠(西歐產)不如東珠(日本產)、東珠不如南珠之說。

營養價值

馬氏珠母貝貝肉中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必需胺基酸(Lys、Thr、Phe、Val、Leu、Ile、Met)占總胺基酸含量的32.0%,呈味胺基酸(Arg、Ala、Gly、Asp、Glu)占總胺基酸含量的56.2%。貝殼中檢測出10種胺基酸,必需胺基酸占總胺基酸含量的52.0%,呈味胺基酸占總胺基酸含量的41.8%。從馬氏珠母貝貝肉和貝殼中分別鑑定出47種和33種脂溶性成分,其中主要是烷烴化合物,貝肉與貝殼有6種組分是相同的。此外,馬氏珠母貝貝肉的脂溶性組分中,棕櫚酸的含量最高,為58.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